mysql事务

一篇文章让你了解MySQL

断了今生、忘了曾经 提交于 2019-12-01 04:51:16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MySQL MySQL的官方文档 作为一名开发人员来说,数据库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博主曾经年少无知的时候因为不了解数据库而被京东拒之门;无论是基于文件的Sqlite,还是工程上使用很多的MySQL、PostgreSQL/SQL Server;但是都没有对数据库有一个清晰的体系认识,所以拿出一段时间来研究数据库,希望对看到这篇文章的各位能有所帮助; MySQL是一个跨平台的开源关系型数据库,目前MySQL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到中小型的网站项目中去,由于其体积小,成本低,速度快这些特点,尤其是开放源码这一特点,许多中小型网站为了降低网站总体拥有成本而选择了MySQL作为网站数据库。随着MySQL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使用,在数据库领域的地位爆炸式的提升,大量的使用MySQL作为公司业务的数据库; MySQL是一个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由瑞典MySQL AB 公司开发,目前属于 Oracle 旗下产品。MySQL 是最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之一,在 WEB 应用方面,MySQL是最好的 RDBMS (Rel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应用软件。 MySQL是一种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关系数据库将数据保存在不同的表中,而不是将所有数据放在一个大仓库内,这样就增加了速度并提高了灵活性。 MySQL所使用的 SQL

MYSQL事务的开启与提交

[亡魂溺海] 提交于 2019-12-01 02:41:47
MYSQL 事务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 1、用 BEGIN, ROLLBACK, COMMIT来实现 BEGIN 开始一个事务 ROLLBACK 事务回滚 COMMIT 事务确认 2、直接用 SET 来改变 MySQL 的自动提交模式: SET AUTOCOMMIT=0 禁止自动提交 SET AUTOCOMMIT=1 开启自动提交 对于一个MYSQL数据库(InnoDB),事务的开启与提交模式无非下面这两种情况: 1>若参数autocommit=0,事务则在用户本次对数据进行操作时自动开启,在用户执行commit命令时提交,用户本次对数据库开始进行操作到用户执行commit命令之间的一系列操作为一个完整的事务周期。若不执行commit命令,系统则默认事务回滚。总而言之,当前情况下事务的状态是自动开启手动提交。 2>若参数autocommit=1(系统默认值),事务的开启与提交又分为两种状态: ①手动开启手动提交:当用户执行start transaction命令时(事务初始化),一个事务开启,当用户执行commit命令时当前事务提交。从用户执行start transaction命令到用户执行commit命令之间的一系列操作为一个完整的事务周期。若不执行commit命令,系统则默认事务回滚。 ②自动开启自动提交:如果用户在当前情况下(参数autocommit=1)未执行start

表操作——存储引擎介绍

泪湿孤枕 提交于 2019-12-01 01:55:19
表操作——存储引擎介绍 一、什么是存储引擎 mysql中建立的库===>文件夹 库中建立的表===>文件 现实生活中我们用来存储数据的文件有不同的类型,每种文件类型对应各自不同的处理机制:比如处理文本用txt类型,处理表格用excel,处理图片用png等。 数据库中的表也应该有不同的类型,表的类型不同,会对应mysql不同的存取机制,表类型又称为存储引擎。 存储引擎说白了就是如何存储数据、如何为存储的数据建立索引和如何更新、查询数据等技术的实现方 法。因为在关系数据库中数据的存储是以表的形式存储的,所以存储引擎也可以称为表类型(即存储和 操作此表的类型) 在Oracle 和SQL Server等数据库中只有一种存储引擎,所有数据存储管理机制都是一样的。而MySql 数据库提供了多种存储引擎。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为数据表选择不同的存储引擎,用户也可以根据 自己的需要编写自己的存储引擎。 SQL 解析器、SQL 优化器、缓冲池、存储引擎等组件在每个数据库中都存在,但不是每个数据库都有这么多存储引擎。MySQL的插件式存储引擎可以让存储引擎层的开发人员设计他们希望的存储层,例如,有的应用需要满足事务的要求;有的应用则不需要对事务有这么强的要求;有的希望数据能持久存储,有的只希望放在内存中,临时并快速地提供对数据的查询。 二、mysql支持的存储引擎 MariaDB [(none)]>

my.cnf参数说明

試著忘記壹切 提交于 2019-12-01 01:32:21
MySQL 5.7数据库参数优化 连接相关参数 max_connections: 允许客户端并发连接的最大数量,默认值是151,一般将该参数设置为500-2000 max_connect_errors: 如果客户端尝试连接的错误数量超过这个参数设置的值,则服务器不再接受新的客户端连接。可以通过清空主机的缓存来解除服务器的这种阻止新连接的状态,通过FLUSH HOSTS或mysqladmin flush-hosts命令来清空缓存。这个参数的默认值是100,一般将该参数设置为100000。 interactive_timeout: Mysql关闭交互连接前的等待时间,单位是秒,默认是8小时,建议不要将该参数设置超过24小时,即86400 wait_timeout: Mysql关闭非交互连接前的等待时间,单位是秒,默认是8小时,建议不要将该参数设置超过24小时,即86400 skip_name_resolve: 如果这个参数设为OFF,则MySQL服务在检查客户端连接的时候会解析主机名;如果这个参数设为ON,则MySQL服务只会使用IP,在这种情况下,授权表中的Host字段必须是IP地址或localhost。 这个参数默认是关闭的 back_log: MySQL服务器连接请求队列所能处理的最大连接请求数,如果队列放满了,后续的连接才会拒绝

mysql详解

☆樱花仙子☆ 提交于 2019-12-01 01:19:52
数据库 """ 1、什么是数据库:管理数据的系统 - 安装某种管理数据的系统 - 管理的对象本质是文件 2、存储数据的位置:内存、硬盘 3、什么是系统:运行在硬件基础上,管理其他软件 """ # 数据库的组成 """ 库:存放多张表 - 文件夹 表:包含多条相同结构的记录 - 文件 记录:包含多个key-value键值对的一条数据 - 二进制数据 字段:描述信息 - 信息本身 == key-value - 二进制数据 stu id name age gender 1 Bob 18 男 2 Tom 17 女 ... teacher ... """ 数据库的分类 # 1)关系与非关系 # 关系:数据库中表与表之间有联系 - mysql # 非关系:没有表概念 - redis、mongodb(介于关系与非关系) # 2)内存与硬盘 # 硬盘:数据可以永久存储 - mysql、mongodb # 内存:数据的存取效率极高 - redis、memcache # 3)sql与nosql # sql:数据库操作通过sql语句 # nosql:数据库操作就是key-value形式(value就是一条记录) # stu - {'name': 'Bob', 'age': 18} # stus - [{'name': 'Bob', 'age': 18}, {'name': 'Tom', 'age':

MySQL性能优化总结

久未见 提交于 2019-12-01 00:02:59
一、MySQL 的主要适用场景 1、Web网站系统 2、日志记录系统 3、数据仓库系统 4、嵌入式系统 二、 MySQL 架构图: 三、 MySQL 存储引擎概述 1 ) MyISAM 存储引擎 MyISAM存储引擎的表在数据库中,每一个表都被存放为三个以表名命名的物理文件。首先肯定会有任何存储引擎都不可缺少的存放表结构定义信息的.frm文件,另外还有.MYD和.MYI文件,分别存放了表的数据(.MYD)和索引数据(.MYI)。每个表都有且仅有这样三个文件做为MyISAM存储类型的表的存储,也就是说不管这个表有多少个索引,都是存放在同一个.MYI文件中。 MyISAM支持以下三种类型的索引: 1、B-Tree索引 B-Tree索引,顾名思义,就是所有的索引节点都按照balancetree的数据结构来存储,所有的索引数据节点都在叶节点。 2、R-Tree索引 R-Tree索引的存储方式和b-tree索引有一些区别,主要设计用于为存储空间和多维数据的字段做索引,所以目前的MySQL版本来说,也仅支持geometry类型的字段作索引。 3、Full-text索引 Full-text索引就是我们长说的全文索引,他的存储结构也是b-tree。主要是为了解决在我们需要用like查询的低效问题。 2 ) Innodb 存储引擎 1、支持事务安装 2、数据多版本读取 3、锁定机制的改进 4

MySql优化相关总结

£可爱£侵袭症+ 提交于 2019-12-01 00:02:07
MySQL架构 查询执行流程 查询执行的流程是怎样的: 连接 1.1客户端发起一条Query请求,监听客户端的‘连接管理模块’接收请求 1.2将请求转发到‘连接进/线程模块’ 1.3调用‘用户模块’来进行授权检查 1.4通过检查后,‘连接进/线程模块’从‘线程连接池’中取出空闲的被缓存的连接线程和客户端请求对接,如果失败则创建一个新的连接请求。 处理 2.1先查询缓存,检查Query语句是否完全匹配, 2.2查询缓存失败则转交给‘命令解析器’ 2.3再转交给对应的模块处理 2.4如果是SELECT查询还会经由‘查询优化器’做大量的优化,生成执行计划 2.5模块收到请求后,通过‘访问控制模块’检查所连接的用户是否有访问目标表和目标字段的权限 2.6有则调用‘表管理模块’,先是查看table cache中是否存在,有则直接对应的表和获取锁,否则重新打开表文件 2.8根据表的meta数据,获取表的存储引擎类型等信息,通过接口调用对应的存储引擎处理 2.9上述过程中产生数据变化的时候,若打开日志功能,则会记录到相应二进制日志文件中 结果 3.1Query请求完成后,将结果集返回给‘连接进/线程模块’ 3.2返回的也可以是相应的状态标识,如成功或失败等 3.3‘连接进/线程模块’进行后续的清理工作,并继续等待请求或断开与客户端的连接 什么是优化 合理安排资源、调整系统参数使MySQL运行更快

SpringBoot之事务处理机制

非 Y 不嫁゛ 提交于 2019-11-30 22:55:30
一、 Spring的事务机制 所有的数据访问技术都有事务处理机制,这些技术提供了 API用来开启事务、提交事务来完成数据操作,或者在发生错误的时候回滚数据。 而 Spring的事务机制是用统一的机制来处理不同数据访问技术的事务处理。Spring的事务机制提供了一个PlatformTransactionManager接口,不同的数据访问技术的事务使用不同的接口实现: 在程序中定义事务管理器的代码如下: @Bean public PlatformTransactionManager transactionManager() { JpaTransactionManager transactionManager = new JpaTransactionManager(); transactionManager.setDataSource(dataSource()); return transactionManager; } 二、声明式事务 Spring支持声明式事务,即使用注解来选择需要使用事务的方法,它使用@Transactional注解在方法上表明该方法需要事务支持。 @Transactional public void saveSomething(Long id, String name) { //数据库操作 } 在此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此 @Transactional注解来自org

【转】数据库的分库分表基本思想

断了今生、忘了曾经 提交于 2019-11-30 22:44:39
Sharding的基本思想就要把一个 数据库 切分成多个部分放到不同的数据库(server)上,从而缓解单一数据库的性能问题。不太严格的讲,对于海量数据的数据库,如果是因为表多而数据多,这时候适合使用垂直切分,即把关系紧密(比如同一模块)的表切分出来放在一个server上。如果表并不多,但每张表的数据非常多,这时候适合水平切分,即把表的数据按某种规则(比如按ID散列)切分到多个数据库(server)上。当然,现实中更多是这两种情况混杂在一起,这时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也可能会综合使用垂直与水平切分,从而将原有数据库切分成类似矩阵一样可以无限扩充的数据库(server)阵列。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同时进行垂直和水平切分时,切分策略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比如:在只考虑垂直切分的时候,被划分到一起的表之间可以保持任意的关联关系,因此你可以按“功能模块”划分表格,但是一旦引入水平切分之后,表间关联关系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通常只能允许一个主表(以该表ID进行散列的表)和其多个次表之间保留关联关系,也就是说:当同时进行垂直和水平切分时,在垂直方向上的切分将不再以“功能模块”进行划分,而是需要更加细粒度的垂直切分,而这个粒度与领域驱动设计中的“聚合”概念不谋而合,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一致,每个shard的主表正是一个聚合中的聚合根!这样切分下来你会发现数据库分被切分地过于分散了

MySQL InnoDB如何保证事务特性

Deadly 提交于 2019-11-30 22:28:50
如果有人问你“数据库事务有哪些特性”?你可能会很快回答出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久性即ACID特性。那么你知道InnoDB如何保证这些事务特性的吗?如果知道的话这篇文章就可以直接跳过不看啦(#^.^#) 先说结论: redo log重做日志用来保证事务的持久性 undo log回滚日志保证事务的原子性 undo log+redo log保证事务的一致性 锁(共享、排他)用来保证事务的隔离性 重做日志 redo log 重做日志 redo log 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内存中的重做日志缓冲(redo log buffer),是易丢失的;二部分是重做日志文件(redo log file),是持久的。InnoDB通过Force Log at Commit机制来实现持久性,当commit时,必须先将事务的所有日志写到重做日志文件进行持久化,待commit操作完成才算完成。 InnoDB在下面情况下会将重做日志缓冲的内容写入重做日志文件: master thread 每一秒将重做日志缓冲刷新到重做日志文件; 每个事务提交时 当重做日志缓冲池剩余空间小于1/2时 为了确保每次日志都写入重做日志文件,在每次将日志缓冲写入重做日志文件后,InnoDB存储引擎都需要调用一次fsync(刷盘)操作。但这也不是绝对的。用户可以通过修改innodb_flush_log_at_tr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