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作业4-alpha阶段个人总结

三世轮回 提交于 2020-03-28 07:52:13

一、个人总结

part 1

part 2(友情提示:网页放大到175%观看效果最佳...)

二、回答问题

我们在课程开始之初,曾经要求大家针对软件工程提出问题:个人阅读作业2,那么在经过alpha阶段,大家是否对软件工程有了一定的了解?请结合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

个人阅读作业二链接:http://www.cnblogs.com/wx-jum/p/8589499.html

  • Q1:看完上述对敏捷流程的定义,仿佛对敏捷有了一点想法,我在想“敏捷是一种思想吗?”准备看书验证自己的想法,但是看完第六章,发现有敏捷流程、敏捷开发、敏捷的团队...所以我不仅没明白什么是敏捷,反而更加懵了。。。带着“到底什么是敏捷,敏捷很高大上吗?”的疑惑,我在网上看见一篇敏捷软件开发和传统软件工程概述比较,这篇博客虽说名称为两者的比较,实际上二者之间的比较倒是很少,主要是分别介绍了敏捷开发和传统开发,看完这篇博客再看书,我的理解是:敏捷就是一种思想,一种把一些相对重要和有效的做法发挥到极致的思想。如果我理解错误,还希望老师、助教或者同学可以帮我指出来,谢谢!
    A1:敏捷就是一种思想,一种把一些相对重要和有效的做法发挥到极致的思想。敏捷开发的核心思想主要是迭代式开发,将整个项目分解为数个短期的迭代周期,快速相应需求进行增量开发。

  • Q2:我不是完全赞同上面的说法,我的理由是如果结对的两个人擅长的技术相似,那么结对就有可能浪费时间,其次,在和别人合作的时候,每个人表达观点的方式和思考的方式不尽相同,所以还有双方陷入争吵,甚至会导致项目停滞不前的风险。除此之外,虽然结对编程对代码的审核会比代码评审细致一些,但是结对编程的成员由于结对前期的交流,可能会使他们的思维趋势相似,这就会导致两人犯下同样的错误,或者忽略某一错误。当然结对编程也有很多好处,但是我觉得书中提到的结对编程太过于偏向它的好处,我的想法是应该也要分析一下结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避免。
    A2:经过结对编程和第一阶段冲刺以后,我发现还是合作的效果比较好,对于刚开始提问所说到的思维趋势相似,最后发现只是在一些大方向上会有思维趋势相同,实际上在写代码的时候不太可能会这样,因为每个人考虑方式不同。

  • Q3:我看了上面那段文字,我的问题是怎么理解“它使用了宏来进行抽象和信息隐藏。”这句话,我查了资料什么是宏,其中说宏是一种批处理的称谓。以及信息隐藏中说到 信息隐藏技术利用信源数据的自相关性和统计冗余特性,将秘密信息嵌入数字载体中,而不会影响原载体的主观质量,不易被观察者察觉。 我的理解是文学化编程可以通过某种语法替换来使信息“加密”。。不过我觉得自己的想法还是太过牵强,加黑的语句中每个词都可以理解,就是组成一句话就理解不了了。
    A3:这个可以跟宏定义结合起来理解。

  • Q4:我不理解这段话第一段话最后一句话这类测试叫系统/集成测试。为什么作者在这里把系统测试和集成测试归成一类,我在知乎和百度上看到的系统测试和集成测试都是有区别的,它们的侧重点不一样,集成测试主要是针对程序内部结构进行测试,特别是对程序的各单元之间的接口进行测试,而系统测试侧重验证设计中的功能是否已经完成;上段话的问答中“场景测试是把软件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那么这个思想和集成测试的“对一个软件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测试,以保证软件的各个模块都能共同工作”思想很相似,为什么不把集成测试和场景测试放在一起定义呢?如果这三种测试都不一样,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子的呢?
    A4:集成测试主要目的是针对详细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检查各单元与其它程序部分之间的接口上可能存在的错误。系统测试的目的是对最终软件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确保最终软件系统满足产品需求并且遵循系统设计。场景测试测试主要是针对用户不同场景需求的测试,所以这三种方法的侧重点不太一样。

  • Q5:大马哈鱼洄游模型是什么模型?网络上关于“大马哈鱼洄游模型”出现的都是大马哈鱼的图片或者它的做法。。。
    A5:就像从瀑布下方一步一步上溯到源头,然后又从源头流下去的学习模式,被称之为“大马哈鱼洄游模型“。

三、再提问题

大家一定会在实践过程中产生更多问题, 结合你的读书(教材,博客,参考书), 实践, 再提出关于软件工程的 5 个问题。

技能的反面:......“精通魔方”......一个IT专业的大学生来面试......

-- 引用自《构建之法》

  • 问题一:解释“技能的反面”用一个学生面试的例子就可以解释清楚,而魔方这个例子并没有正面解释到底什么是技能的反面,所以这个例子是不是多余的?

程序员写完功能的时候,我们感觉好像项目完成了80%,殊不知后面的20%往往需要花费80%的时间。

--引用自《构建之法》

  • 问题二:软件开发最重要的不是把这个软件开发出来吗?后续工作真的有必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做吗?就像上次的alpha阶段中间需要连续写八天的博客,每次写博客也会花挺多时间的,如果把这些时间花在写代码上面会不会更好?
  • 问题三:在alpha冲刺阶段我们遇到了一些技术上的难题,有时候遇到的问题需要花很多时间去解决,如果有这样一种情况,领导交给我们一项任务,限定我们一周内完成,但是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遇到一个瓶颈,若需要解决这问题那么就肯定会超过一周,若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按时完成工作,只是工作完成的并不完美。这时候应该怎么选择呢?

软件团队的人员也会流动,新的成员要尽快读懂已有的程序,了解程序的设计。

--引用自《构建之法》

  • 问题四:第一个冲刺阶段也已经结束了,接下来我们就要考虑更换团队的成员了,一个团队已经合作大半个学期了,相互之间也越来越有默契了,如果更换队友,那团队之间可能就还需要再有一段磨合期,这不是浪费时间吗?那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换队友呢?
  • 问题五:在第一次团队复审的时候,有同学对我们团队项目提出的问题是“可以收藏自己想着重学习的单词吗?”这个功能之前并不在我们的计划之内,那么后续是要改变计划加入新的功能之前还需要用户调查吗?每次加入新功能之前有没有必要再做一次用户需求调查?

附加题:请将问题提交至豆瓣: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069503/, 并在博客中给出链接

在豆瓣页面的最下方 “读书笔记” 那里发言,《构建之法》的作者会亲自答复问题

易学教程内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或用户发布的内容,如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欢迎反馈
该文章没有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点击提问,说说你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一起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