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系统学习 五、网络基础—网络通信协议
OSI/ISO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 网络层协议和IP划分 OSI的七层框架 物理层:设备之间的比特流的传输、物理接口、电气特性等。 数据链路层:成帧、用MAC地址访问媒介、错误检测与修正。 网络层:提供逻辑地址、选路。 传输层:可靠与不可靠的传输、传输前的错误检测、流量控。 会话层:对应用会话的管理、同步。 表示层:数据的表现形式、特定功能的实现(如:加密)。 应用层:用户接口。 TCP/IP协议4层模型 应用层:应用层对应于OSI模型的高层,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种服务。 传输层:传输层对应OSI参考模型的传输层,为应用层实体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功能,保证了数据包的顺序传送以及数据的完整性。该层定义了两个主要的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协议(UDP), 网络互联层:网络互联层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主要解决主机到主机的通信问题。它所包含的协议设计数据包在整个网络上的逻辑传输。该层有三个主要协议:网络协议(IP)、互联网组管理协议(IGMP)和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 网络接口层:网络接入层与OSI参考模型中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相对应。它负责监视数据在主机和网络之间的交换。事实上,TCP/IP本身并未定义该层的协议,而由参与互联的各网络使用自己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然后与TCP/IP的网络接入层进行连接。地址解析(ARP)工作在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