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系型数据库到非关系型数据库
1. 关系型数据库 关系型数据库,是指采用了关系模型来组织数据的数据库。 关系模型是在1970年由IBM的研究员E.F.Codd博士首先提出的,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关系模型的概念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逐渐成为主流数据库结构的主流模型。 简单来说,关系模型指的就是二维表格模型,而一个关系型数据库就是由二维表及其之间的联系所组成的一个数据组织。 关系模型中常用的概念: 关系:可以理解为一张二维表,每个关系都具有一个关系名,就是通常说的表名 元组:可以理解为二维表中的一行,在数据库中经常被称为记录 属性:可以理解为二维表中的一列,在数据库中经常被称为字段 域:属性的取值范围,也就是数据库中某一列的取值限制 关键字:一组可以唯一标识元组的属性,数据库中常称为主键,由一个或多个列组成 关系模式:指对关系的描述。其格式为:关系名(属性1,属性2, ... ... ,属性N),在数据库中成为表结构 关系型数据库的优点: 容易理解:二维表结构是非常贴近逻辑世界的一个概念,关系模型相对网状、层次等其他模型来说更容易理解 使用方便:通用的SQL语言使得操作关系型数据库非常方便 易于维护:丰富的完整性(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的完整性)大大减低了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的概率 2. 关系型数据库瓶颈 高并发读写需求 网站的用户并发性非常高,往往达到每秒上万次读写请求,对于传统关系型数据库来说,硬盘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