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

解构赋值,reset参数,扩展运算符,class,import、export

此生再无相见时 提交于 2020-11-14 04:03:48
  还是来用react了。前端框架都研究看看。这次网站就用它来做了。因为angular使用的ts,所以一些es6的规则也不是很清晰,都摘抄在下。   es6允许按照一定模式从数组和对象中提取值,对变量进行赋值,这被称为解构。   let [a,b,c]=[1,2,3];a//1 b//2   对象解构:   let name ='a';   let age=18;   let per={name,age};   per//obj{name : 'a' ,age : 18}   对象相反解构:   let per={name:'a' , age:18};   let {name ,age}=per;   name//'a'   age//18   对象参数解构:   function sum({x,y}){     return x+y;   }   sum({x:1,y:2}); //3   对象解构在这里让我感到比较困惑,以前得这种对象解构,赋值只会写成let name=per.name,现在直接将值赋予变量。对象参数解构中,直接传入对象,而不是对象的值,而在方法中直接使用对象的值,这个是不是应该和对象中得参数名相同才可以这样做,做个实验: function sum({ x, y }) { return x + y; } alert(sum({ a: 1 , b: 2 }));

简单了解动静分离和前后端分离

怎甘沉沦 提交于 2020-11-14 01:26:07
一、前端和后端的概念(怎么区分是前端还是后端) 什么是前端? 这又可以分解成几个小问题。 1.JS是前端么? 2.只要用JS写的,都是前端么? 3.只要是前端工程师写的,都是前端么?4.大前端就是指的用JS语言写的前端,哪怕它是运行在服务器那一端么? 5.App算前端么? 6.Html+CSS算前端么? 7.小程序算前端么? 8.ReactNative算前端么? 通常情况下,我们说的前端,都是指浏览器这一端 ,浏览器这一端,又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用JS来实现的,所以又会引申为,用JS写的大部分程序都是前端,包括App,小程序,H5等。而NodeJS出现之后,用NodeJS写的后端部分,也会被人归类为前端,为了区分之前的前端,就给他们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大前端”。 但,这种以语言为分界点去区分前后端,真的合理么? 在过去,我们是不分前后端的,无论是Java还是JS,全都是一个人来写。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开始区分前后端了? 第一个,是可以并行开发。前后端的进度互不影响,在过去,前后端不分离的情况下,前端的工作量相对较少,一个前端可以对四个后端。可以理解为,前端花了一周时间写好了静态页面,只需要调几个Ajax接口,不需要路由,也不需要渲染,所以他可以把时间继续在下一个项目里。 第二个,是成本问题。在过去,后端的成本还是比前端要高一些。同样的工作,如果能拆给两个人做,一个成本高一点

凭借这份面经,大专的我成功拿到腾讯Android岗offer

余生颓废 提交于 2020-11-13 21:52:51
一、简历 网上有很多对程序员简历的一些指导,这里就不重述,大家可以搜下网上其他大神的总结,结合自身情况修改下。我有几点建议: 1.尽量不要花哨,程序员和设计师或者产品运营还不一样,我们的简历成功与否决定权还是在技术面试官那,而他们看重的是你的项目经验内容和技术等描述。 2.技能描述这块尽量只写你懂得而且理解深刻的,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新技术或流行框架,不过这块需要理解,没来得及看源码的可以看看大神们对它的总结,网上一大堆。 3.项目经验这块尽量加入关键词,比如使用了什么技术、用到哪些设计模式、优化数据对比、扩展总结之类的。而非一味地介绍这个项目内容(那是产品经理的描述),比如性能优化这块,分为UI性能优化、内存优化、数据库优化、网络优化、耗电优化等等。可以从1.如何发现问题,2.怎么解决问题,3.解决效果对比,这几个方面去描述。举个简单例子——UI优化,可以从 UI出现什么问题(卡顿不流畅),怎么查找问题(手机开发者权限>GPU过度绘制 发现层级问题,TraceView CPU使用情况分析),怎么解决问题(降低层级、自定义View绘图出现问题等),解决问题后性能再次对比。 二、技能储备 (一)架构师必备Java基础 (二)设计思想解读开源框架 (三)360°全方位性能优化 (四)Android框架体系架构 (五)NDK模块开发 (六)Flutter学习进阶 (七)微信小程序开发 (一

这么多年了,Python 的这五个彩蛋竟然还不知道!

筅森魡賤 提交于 2020-11-13 14:18:53
Python实战社群 Java实战社群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按需求添加 扫码关注添加客服 进Python社群▲ 扫码关注添加客服 进Java社群 ▲ 源 | 开源中国社区 作为一门开源的语言,它的社区为其贡献了一些十分幽默的东西。 旁注:如果您想观察彩蛋,请注意,它们只能在第一次工作。如果希望重新运行它们,需要重新启动 Python shell。 Hello World 程序员们都熟悉 Hello World 的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指的是使用该编程语言编写的最小程序,它会将“Hello World”打印到屏幕。这可能是在学习新的编程语言时首先要做的。 Python 有一个酷酷的隐藏的库,做了一些有点与众不同的事: >>> import __hello__ Hello World... April Fool 下面的 April fool 玩笑是由 Barry Warsaw 提出的,与他的退休有关。他是一位著名的 Python 开发者,在他宣布正式退休的时候,就诞生了下面这个彩蛋: >>> from __future__ import barry_as_FLUFL >>> 1 <> 2 True 由 C++ 转换到 Python 其文档中提到,当在编写 Python 代码时使用这个库可提供使用 C++ 花括号的功能。但当你尝试使用它的时候,你将会看到社区对此的看法: >>>

小程序自动化测试优化之wx API拦截

那年仲夏 提交于 2020-11-13 11:46:37
随着小程序越来越被广泛使用,我们前端的开发工作也从单纯的web开发,扩大到web+小程序的跨端开发。为了提高研发效率,越来越多的web模块需要迁移、更新,兼容小程序以实现跨端复用。而这些模块也会跟随业务进行迭代和版本更新,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有良好的测试来保障各端模块的可靠性。 由于我们将许多已有的web模块迁移到小程序,web端的测试相对已经比较完备了。因此我们需要考虑的是: 如何快速的将已有的web用例迁移到小程序 针对新模块,如何快速编写两端用例。 (我们在web端使用的主要是Puppeteer和Jest的搭配。) 可直接移步最终方案 测试模块类型 我们目前的模块主要是以下三种类型: 与环境无关的逻辑层模块 与环境关联的逻辑层模块 与环境关联的UI组件模块 类型1的模块由于不受环境限制,可与web共用单元测试,无需额外的测试用例开发。 类型3的模块,由于小程序与web端差异较大,比较难实现复用(目前我们的web UI层主要基于React,小程序使用原生开发,同时配合kbone进行部分页面的同构开发)。 我们这里主要针对类型2的模块进行测试用例的迁移。 小程序端测试工具选择 小程序官方目前提供了两种工具来支持小程序测试: 组件单元测试 提供了一个测试工具集以支持自定义组件在 nodejs 单线程中运行。 小程序自动化 为开发者提供了一套通过外部脚本操控小程序的方案。

面试官问:数据量很大,分页查询很慢,有什么优化方案?

坚强是说给别人听的谎言 提交于 2020-11-12 14:00:39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来源:cnblogs.com/youyoui/p/7851007.html 准备工作 一般分页查询 使用子查询优化 使用 id 限定优化 使用临时表优化 关于数据表的id说明 当需要从数据库查询的表有上万条记录的时候,一次性查询所有结果会变得很慢,特别是随着数据量的增加特别明显,这时需要使用分页查询。对于数据库分页查询,也有很多种方法和优化的点。下面简单说一下我知道的一些方法。 准备工作 为了对下面列举的一些优化进行测试,下面针对已有的一张表进行说明。 表名:order_history 描述:某个业务的订单历史表 主要字段:unsigned int id,tinyint(4) int type 字段情况:该表一共37个字段,不包含text等大型数据,最大为varchar(500),id字段为索引,且为递增。 数据量:5709294 MySQL版本:5.7.16 线下找一张百万级的测试表可不容易,如果需要自己测试的话,可以写shell脚本什么的插入数据进行测试。以下的 sql 所有语句执行的环境没有发生改变,下面是基本测试结果: select count (*) from orders_history; 返回结果:5709294 三次查询时间分别为: 8903 ms 8323 ms 8401 ms 一般分页查询 一般的分页查询使用简单的 limit

在树莓派上用C语言实现2048游戏(非原创)

六眼飞鱼酱① 提交于 2020-11-12 13:53:54
在树莓派上用C语言实现2048游戏(转) 最近发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小程序,在Linux环境下用C语言实现2048游戏,于是将程序在自己的树莓派上测试了一下,过程中也学到了许多C语言的知识,现将过程整理出来,方便初学者学习。 文章目录 在树莓派上用C语言实现2048游戏(转) (一)实验环境 (二)实验前的准备 (三)设计思路 (四)代码部分 (五)编译与运行 (一)实验环境 ·硬件与系统:树莓派4B(raspbian系统) ·C语言开发环境:Geany(树莓派4自带的) (二)实验前的准备 在树莓派安装一个文本界面的屏幕绘图库ncurses,打开终端输入: sudo apt-get install libncurses5-dev 完成对程序必要的库的安装 (三)设计思路 要实现 2048 游戏目前有两个关键点: ·在满足条件情况下消除方块 ·允许在游戏主界面(16 宫格)中任意一格输出数据 其中第二点借助 ncurses 库可以较容易实现,但是第一点要稍微麻烦些。 第一点的实现思路是,我们创建一个与游戏地图相同维数的数组矩阵,通过数组矩阵来维护 2048 游戏中每个格子的数据与状态,从而玩家的移动操作都可以映射为对数组矩阵的操作。 对于几个重要的函数,这里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init()函数 init 函数首先初始化屏幕,并且随机生成两个数字 x, y 用于指定方格的位置坐标

微信视频号强制置顶朋友圈:盈利不可牺牲用户体验

独自空忆成欢 提交于 2020-11-12 13:49:39
11月10日消息,近日微信视频号再次更新,在朋友圈出现了好友的直播置顶,而且这则动态用户还无法删除,除非是把直播的人朋友圈屏蔽,或者等直播的人主动删除该动态。这引起了大量微信用户集火吐槽,强制性的置顶真的很让普通用户崩溃。恐怕以后的朋友圈就会变成了微信的广告圈,视频号的各种信息都会出现在朋友圈。如今的微信朋友圈活跃度已大不如从前,身边很多人选择了关闭朋友圈,或者很少在朋友圈发布信息。 微信在加快视频号盈利步伐 自从微信推出了视频后,几个月来多次更新和修改,推出了很多新功能。这足以说明微信官方对视频号的重视,从长远来看,在自媒体领域,短视频必定会超过文字、图片,成为自媒体主流的内容载体。所以各大自媒体平台都不会放弃短视频,但前有抖音、火山,后有B站、西瓜视频等平台。微信的视频号还是初生婴儿,为了尽快的成长起来,似乎有点拔苗助长了。不用多想,以后微信肯定会加快进入盈利时代。 霸王条款势必引起用户反感 作为普通用户和网民,我们比较反感的就是各种霸王条款,然而在互联网科技领域,霸王条款却始终存在。比如:早年的腾讯和奇虎360大战,要求用户在360杀毒软件和企鹅之间只能选一个。这些科技巨头的产品会影响很多用户的生活,我们离不开微信和支付宝。如果像腾讯、百度、阿里等互联网巨头都使用霸王条款,那么许多用户只能被迫接受了,但对企业的口碑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微信盈利不可牺牲用户体验

uni-app中nvue (weex) 注意事项

孤街醉人 提交于 2020-11-12 08:30:18
前言 uni-app 是 DCloud 出品的新一代跨端框架,可以说是目前跨端数最多的框架之一了,目前支持发布到:App(Android/iOS)、H5、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百度小程序/字节跳动小程序),目前市面上类似的框架还有:Taro(京东出品)、Megalo(网易出品)。 uni-app 的 nvue 说白了就是 weex 的那一套东西,uni-app 集成了 weex 的 SDK,也就实现了 App 端的原生渲染能力。 weex 支持的东西,在 nvue 里大多都是支持的,所以这里就不详细讲述 weex 的相关组件和 api 调用,只讲述一些在实际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小问题。 Hello World 开始创建第一个 nvue 页面。 目录结构: index.nvue 代码如下: < template> < div> < text> {{text}} </ text> </ div> </ template> < script> export default { data() { return { text: 'Hello World' } } } </ script> 如此真机运行可能遇到如下错误: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 uni-app 项目里必须有一个 vue 的页面,新建一个 vue 页面然后重新运行就不会有问题了。 image 设置 border

20200926PMP考试经验分享

徘徊边缘 提交于 2020-11-11 20:50:19
11月6号得知通过了PMP认证,真的是无比高兴,证明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汇报。 2月份的时候,由于疫情关系,公司暂停了我的工作,在家休假,于是决定趁此计划提升下自己,经过同事介绍,又对比了几家培训机构,觉得选择51cto,证明我没有选错。 王安老师讲课很生动,举例也很又特点,现在还记得很清楚的就是搬砖的例子,一起学习的小伙伴们都很积极,经常在群里分享错题,一起分析、一起讨论,个人很喜欢这种氛围,现在我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经验。 2月份开始休假,我就每天上午看王老师的视频,下午读PMP指南,每次看完王老师视频再去看指南就会更容易理解,我花费了一个月,看了一遍王老师的视频、一遍PMP指南、一遍汪博士,第一次的时候记住的内容不多,但是51cto的小程序每天都有小测试,每个视频学习完后会有相应的题库,这个我真的很喜欢,可以巩固我的学习成果。 3月份开工后,我在上班下班途中都会看王老师的视频,中午吃饭时间也会看,视频到底刷了多少遍,连我自己都记不清楚了,但是很有效。 因为疫情原因考试延期,当时停沮丧的,还是希望早点考试比较好,没办法只能接着刷题、看视频了。 临近报考,王老师有专门的视频还准备了ppt指导我们报考,所以报考过程还是挺顺利的,心情也很紧张,终于要到达战场了,之后的每一天我都会留意备考群中小伙伴们发的难题以及小伙伴们的分析,让我学习到了很多,我自己也开始分享自己的错题,感谢助教细心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