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束

数字图像处理——第一章(绪论)

我的未来我决定 提交于 2020-02-04 06:26:24
一、 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目的 改善图示信息以便人们解释 为存储、传输和表示而对图像进行处理,便于机器自动理解 二、数字图像及其处理 2.1 数字图像定义 一幅图像可定义为一个二维函数f(x,y),其中x,y为坐标,f为任一坐标处的幅值,用来表示图像在该坐标点处的强度或灰度。当x,y和灰度值f是有限的离散数值时,称图像为数字图像。 借助数字计算机来处理数字图像称为数字图像处理。 2.2 数字图像分类 二值图像:每个像素的灰度用一个数值来表示,数值为0或255,0表示黑,255表示白 灰度图像:每个像素的灰度用一个数值来表示,数值的取值范围为0~255之间,0表示纯黑,255表示纯白,其他值表示介于纯黑和纯白之间的灰度 彩色图像:用红绿蓝三元组的二维矩阵表示,三元组的每个数值也是介于0~255之间,0表示相应的基色在该像素中没有,255表示相应的基色在该像素中取得最大值。 2.3 处理分类 主要分为低级(图像处理)、中级(图像分析)、高级(图像理解)处理。 低级处理:输入输出都是图像。涉及初级操作,如降噪、对比度增强、图像锐化等。 中级处理:输入为图像,输出是从输入图像中提取的特征(边缘、轮廓及各物体的标识等)。如图像分割,减少目标物的描述,以使其更适合计算机处理及对不同目标物的分类(识别)。 高级处理:涉及“理解”已识别目标的总体,执行与视觉相关的认知功能。 三

为什么起初电视屏幕宽高比定位4:3

依然范特西╮ 提交于 2019-12-20 01:33:14
早期电视摄像机使用摄像管,光电转换系统利用光电发射作用或光电导作用,将 摄像机镜头 所摄景物的光影像在靶上转换为相应的电位分布图;扫描系统使电子束在靶上扫描,将此电位分布图逐行逐点地转换为电信号。 摄像管本身是圆形的,为需要控制电子束扫描,长宽比越小,偏转线圈越容易控制电子束。然而正方形不符合大众观赏习惯,所以选择了长宽比比较小的4:3,这个尺寸比例简单,也便于其他配套零部件、设备的生产加工。 1980年代以后,摄像管被CCD( 电荷耦合器件 )成像元件取代,CCD制造可以直接切割硅晶圆成方形,早期也为了节约制造成本也是4:3。 但是随着人体工程学的不断研究发现:人的两只眼睛的视野范围是一个长宽比例为16:9的长方形,所以更符合双眼视觉宽度习惯的 16:9 很容易就出现了,电视、显示器行业根据这个的黄金比例尺寸设计产品: (1)3840×2160 (超高清 4K),它是2K投影机和 高清电视分辨率的4倍,属于超高清分辨率。 (2)2560X1440 (2K),数字电影联盟主导2K分辨率的标准。在数字电影制作中,2048×1556 为进入 2K 的门槛,分辨率的标准来自传统的超级35毫米电影。 (3)1920×1080 ( 1080p 全高清),是一种在逐行扫描下达到1920×1080的分辨率的显示格式。是数字电视和计算机技术的完美融合。 (4)1600×900,1600

为什么期初电视屏幕宽高比定位4:3

。_饼干妹妹 提交于 2019-12-17 12:30:18
早期电视摄像机使用摄像管,光电转换系统利用光电发射作用或光 电导作用,将 摄像机镜头 所 摄景物的光影像在靶上转换为相应的电位分布图;扫描系统使电子束在靶上扫描,将此电位分布图逐行逐点地转换为电信号。 摄像管本身是圆形的,为需要控制电子束扫描,长宽比越小,偏转线圈越容易控制电子束。然而正方形不符合大众观赏习惯,所以选择了长宽比比较小的4:3,这个尺寸比例简单,也便于其他配套零部件、设备的生产加工。 1980年代以后,摄像管被CCD( 电荷耦合器件 )成像元件取代,CCD制造可以直接切割硅晶圆成方形,早期也为了节约制造成本也是4:3。 但是随着人体工程学的不断研究发现:人的两只眼睛的视野范围是一个长宽比例为16:9的长方形,所以更符合双眼视觉宽度习惯的 16:9 很容易就出现了 ,电视、显示器行业根据这个的黄金比例尺寸设计产品: (1)3840×2160 (超高清 4K),它是2K投影机和 高清电视分辨率的4倍,属于超高清分辨率。 (2)2560X1440 (2K),数字电影联盟主导2K分辨率的标准。在数字电影制作中,2048×1556 为进入 2K 的门槛,分辨率的标准来自传统的超级35毫米电影。 (3)1920×1080 ( 1080p 全高清),是一种在逐行扫描下达到1920×1080的分辨率的显示格式。是数字电视和计算机技术的完美融合。 (4)1600×900,1600

宽带的理解

生来就可爱ヽ(ⅴ<●) 提交于 2019-12-13 19:12:58
一、带宽的两种概念   如果从电子电路角度出发,带宽(Bandwidth)本意指的是电子电路中存在一个固有通频带,这个概念或许比较抽象,我们有必要作进一步解释。大家都知道,各类复杂的电子电路无一例外都存在电感、电容或相当功能的储能元件,即使没有采用现成的电感线圈或电容,导线自身就是一个电感,而导线与导线之间、导线与地之间便可以组成电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杂散电容或分布电容;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电容、电感,都会对信号起着阻滞作用从而消耗信号能量,严重的话会影响信号品质。这种效应与交流电信号的频率成正比关系,当频率高到一定程度、令信号难以保持稳定时,整个电子电路自然就无法正常工作。为此,电子学上就提出了“带宽”的概念,它指的是电路可以保持稳定工作的频率范围。而属于该体系的有显示器带宽、通讯/网络中的带宽等等。   而第二种带宽的概念大家也许会更熟悉,它所指的其实是数据传输率,譬如内存带宽、总线带宽、网络带宽等等,都是以“字节/秒”为单位。我们不清楚从什么时候起这些数据传输率的概念被称为“带宽”,但因业界与公众都接受了这种说法,代表数据传输率的带宽概念非常流行,尽管它与电子电路中“带宽”的本意相差很远。   对于电子电路中的带宽,决定因素在于电路设计。它主要是由高频放大部分元件的特性决定,而高频电路的设计是比较困难的部分,成本也比普通电路要高很多。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电路设计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