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算法

3D重建算法原理

感情迁移 提交于 2020-03-18 10:01:01
3D重建算法原理 三维重建(3D Reconstruction)技术一直是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热点课题。早期的三维重建技术通常以二维图像作为输入,重建出场景中的三维模型。但是,受限于输入的数据,重建出的三维模型通常不够完整,而且真实感较低。随着各种面向普通消费者的深度相机(depth camera)的出现,基于深度相机的三维扫描和重建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以微软的Kinect,华硕的XTion以及因特尔的RealSense等为代表的深度相机造价低廉,体积适当,操作方便,并且易于研究者和工程师进行开发。三维重建技术也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技术的基础,经过扫描重建后的三维模型可以直接应用到AR或VR的场景中。本文将简单介绍基于深度相机的三维重建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背景 对几何3D模型不断增长的需求:电影 游戏 虚拟环境等行业 VR&AR的火爆 房地产 三维地图等领域的需求 中国古代建筑三维数字化保护 三维数字化城市 三维地图 VR&&AR游戏,电影等 医疗行业:三维心脏 教育行业等 应用 方法介绍 传统的三维重建主要是依靠昂贵的三维扫描设备,并且需要被扫描的目标保持一段时间的稳定。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硬件大规模计算能力的发展,特别是GPU和分布式计算的发展,实时高效的解决方案成为了可能。目前主流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复习1: 深度学习优化算法 SGD -> SGDM -> NAG ->AdaGrad -> AdaDelta -> Adam -> Nadam 详细解释 + 如何选择优化算法

送分小仙女□ 提交于 2020-02-26 09:14:05
深度学习优化算法经历了 SGD -> SGDM -> NAG ->AdaGrad -> AdaDelta -> Adam -> Nadam 这样的发展历程。优化器其实就是采用何种方式对损失函数进行迭代优化,也就是有一个卷积参数我们初始化了,之后loss还很大,我们让这个参数根据loss的梯度如何变,每次变多少可以让loss函数在凸曲面上不断变小而找到最优解? 目录 梯度下降相关(GD-miniGD-SGD-SGDM-NAG) Gradient Descent 梯度下降 mini-batch Gradient Descent 小批量梯度下降 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 随机梯度下降 (SGD) 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 Momentum 带动量的梯度下降法(SGDM) Nesterov Gradient Descent 带牛顿动量的梯度下降法 (NAG) Adam相关(AdaGrad -AdaDelta -RMSProp-Adam -Nadam) Adaptive Gradient Descent (AdaGrad) AdaDelta RMSprop 加速梯度下降 Adaptive Moment Estimation (Adam) Nadam=Nesterov + Adam 二阶近似的优化算法 总结 总结 Adam那么棒

【转载】AutoML研究分析

自作多情 提交于 2020-02-14 00:56:13
参考简书文章 AutoML研究分析 ,少有改动 文章目录 1. Auto Keras 2. 其它AutoML产品(工具包) 2.1 AutoWEKA 2.2 Auto-sklearn 2.3 H2O AutoML 2.4 Google Cloud AutoML 3. AutoML实现原理分析 3.1 NAS 3.1.1 搜索空间 3.1.2 搜索策略 3.1.3 性能评估策略 3.1.4 NAS未来的方向 3.1.5 NAS的演进 3.2 Hyper-parameter optimization 3.3 Meta-Learning 3.4 算法相关 3.4.1 强化学习 3.4.2 进化算法 3.4.3 贝叶斯优化 4. AutoML应用场景 参考材料 AutoML全称是automated machine learning,下面有一段AutoML不是什么的描述: AutoML is not automated data science. While there is undoubtedly overlap, machine learning is but one of many tools in the data science toolkit, and its use does not actually factor in to all data science tasks.

深度学习的数学理解

点点圈 提交于 2020-02-12 04:27:47
本文来自 : 李铁军教授专访:当数学家遇见人工智能 在人工智能领域,尽管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AI算法正受业界热捧,但它的“黑盒”式学习模式给整个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蒙上了隐忧。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智源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张钹在某次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观点来说,便是现在“AI奇迹短期难再现,深度学习潜力已近天花板”:算法只有“相关性”,而无“因果性”,将带来人工智能系统根基的脆弱性、可欺骗性等深远隐患。这个观点,已经在中国人工智能业界引起了重大反响和一定程度的共识。 早在2019年4月,智源研究院便已发布了重大方向“人工智能的数理基础”,并支持诸多中国顶尖数学家,致力于研究、解决人工智能领域最根本的理论挑战,比如可计算性、可解释性、泛化性、稳定性等。那么,让数学家们解决人工智能的问题,他们主要的特点和优势会是什么?他们将给人工智能产业注入哪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血液?为此,我们采访了智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的数理基础”成员之一、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教授李铁军。李铁军教授是国内计算数学领域随机算法方面的学术带头人,已经在随机算法和模拟方面的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 01 数据科学,将会和物理科学分庭抗礼 智源:能否谈谈您从事数学研究的主要经历,您为什么会对数学感兴趣? 李铁军:我小学时便爱上了数学,到了初中时,记得读了一本名叫《数学5000年》的科普书,它讲述的古代希腊、巴比伦、中国还有近代的数学史等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的起源和发展

风格不统一 提交于 2020-01-29 00:02:45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的起源和发展 发展时间线 第一阶段:人工智能起步期 1956—1980s 1956达特茅斯会议标志AI诞生 1957神经网络Perceptron被罗森布拉特发明 1970受限于计算能力,进入第一个寒冬 第二阶段:专家系统推广 1980s—1990s 1980 XCON专家系统出现,每年节约4000万美元 1986 BP ,Geoffrey Hinton提出了前馈算法,一个通过对输入数据按照重要进行排序的精准神经网络。 1989 卷积,Yann LeCun写了另外一篇旷世之作,描述了卷积神经网络。这些发现突破了计算机难以解决的问题,譬如从一张照片中找到一只猫。 1990——1991 人工智能计算机DARPA没能实现,政府投入缩减,进入第二次低谷 1997 IBM的DeepBlue战胜国际象棋冠军 1997 Schmidhuber发明了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 第三阶段:深度学习 2000s—至今 2006 Hinton提出“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 2011 苹果的Siri问世,技术上不断创新 2012 Google无人驾驶汽车上路(2009年宣布) 2012年,计算机视觉界顶级比赛ILSVRC中,多伦多大学Hinton团队所提出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结构AlexNet一鸣惊人,同时也拉开了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广泛应用的序幕。成功原因 大量数据,

目标检测算法基础介绍

◇◆丶佛笑我妖孽 提交于 2020-01-23 04:28:14
文章目录 1. 目标检测问题定义 1.1 目标检测定义 1.2 目标检测vs图像分类 1.3 目标检测vs目标分割 2. 目标检测问题方法 2.1 传统目标检测方法到深度学习目标检测方法的变迁 2.2 算法基本流程 2.3 传统目标检测方法 2.4 深度学习目标检测方法 2.5 传统目标检测方法VS深度学习目标检测方法 2.6 目标检测应用场景 3. 传统目标检测算法 3.1 综述 3.2 Viola-Jones 3.3 HOG+SVM 3.4 DPM 3.5 NMS(非极大值抑制算法) 4.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 4.1 Two-stage基本介绍 4.1.1 概述 4.1.2 two-stage基本流程: 4.1.3 two-stage常见算法 4.2 Two-stage核心组件 4.2.1 CNN网络 4.2.2 RPN网络 4.3 One-stage基本介绍 4.3.1 One-stage 综述 4.3.2 One-stage基本流程 4.3.3 One-stage常见算法 4.4 One-stage核心组件 4.4.1 CNN网络 4.4.2 回归网络 4.4.3 回归网络预测过程 4.5 One-stage VS Two-stage 1. 目标检测问题定义 1.1 目标检测定义 目标检测是在图片中对 可变数量 的目标进行分类和查找。 主要难点: 目标种类与数量问题

A Taxonomy of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s for Computer Vision

霸气de小男生 提交于 2020-01-14 20:01:03
A Taxonomy of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s for Computer Vision 基本信息 摘要 1. Introduction 2. Introduction to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2.1. Building Blocks of CNNs 2.1.1. Why Convolutions? 2.1.2. Max-Pooling 2.1.3. Non-Linearity 2.2. Depth 2.3. Learning Algorithm 2.3.1. Gradient-Based Optimization 2.3.2. Dropout 2.4. Tricks to Increase Performance 2.5. Putting It All Together: AlexNet 2.6. Using Pre-Trained CNNs 2.6.1. Fine-Tuning 2.6.2. CNN Activations as Features 2.7. Improving AlexNet 3. CNN Flavors 3.1. Region-Based CNNs 3.2. Fully Convolutional Networks 3.3. Multi-Modal Networks 3.4.

深度强化学习泡沫及路在何方?

泄露秘密 提交于 2020-01-10 15:52:00
一、深度强化学习的泡沫 2015年,DeepMind的Volodymyr Mnih等研究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Human-level control through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1],该论文提出了一个结合深度学习(DL)技术和强化学习(RL)思想的模型Deep Q-Network(DQN),在Atari游戏平台上展示出超越人类水平的表现。自此以后,结合DL与RL的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DRL)迅速成为人工智能界的焦点。 过去三年间,DRL算法在不同领域大显神通:在视频游戏[1]、棋类游戏上打败人类顶尖高手[2,3];控制复杂的机械进行操作[4];调配网络资源[5];为数据中心大幅节能[6];甚至对机器学习算法自动调参[7]。各大高校和企业纷纷参与其中,提出了眼花缭乱的DRL算法和应用。可以说,过去三年是DRL的爆红期。DeepMind负责AlphaGo项目的研究员David Silver喊出“AI = RL + DL”,认为结合了DL的表示能力与RL的推理能力的DRL将会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答案。 RL论文数量迅速增长[8] 1.1 DRL的可复现性危机 然而,研究人员在最近半年开始了对DRL的反思。由于发表的文献中往往不提供重要参数设置和工程解决方案的细节,很多算法都难以复现

深度 | 解决真实世界问题:如何在不平衡类上使用机器学习?

心已入冬 提交于 2019-12-17 15:56:50
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zI4MjgzMw==&mid=2650718717&idx=1&sn=85038d7c906c135120a8e1a2f7e565ad 选自 SVDS 作者: TOM FAWCETT 机器之心编译 参与:孙睿、吴攀、李亚洲 本文作者 Tom Fawcett 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的实践应用上已有 20 多年的研究历史,曾就职于 Verizon 和惠普实验室(HP Labs)等机构,也曾在斯坦福大学语言和信息的研究中心从事过研究工作;现任 Silicon Valley Data Science 首席数据科学家兼 Machine Learning Journal 编辑,著有《Data Science for Business》一书。文中提到的论文可点击「阅读原文」下载。 如果你是机器学习课程的新手,那么你使用过的数据库很大程度上都是非常简单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当你构建分类器时,样本类都是平衡的——也就是说,每个类中的样本数量是大致相同的。在教学中,数据库通常是净化过的,这样老师才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授特定算法或技巧上,而不被其它问题干扰。一般情况下,你遇到的样本类似下方的二维图表,其中的点代表样本、点的不同颜色(或形状)代表类: 分类算法的目标是尝试学习出一个能够分辨二者的分离器(分类器)。根据不同的数学

深度强化学习泡沫及路在何方?

一笑奈何 提交于 2019-12-17 02:24:48
一、深度强化学习的泡沫 2015年,DeepMind的Volodymyr Mnih等研究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Human-level control through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1],该论文提出了一个结合深度学习(DL)技术和强化学习(RL)思想的模型Deep Q-Network(DQN),在Atari游戏平台上展示出超越人类水平的表现。自此以后,结合DL与RL的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DRL)迅速成为人工智能界的焦点。 过去三年间,DRL算法在不同领域大显神通:在视频游戏[1]、棋类游戏上打败人类顶尖高手[2,3];控制复杂的机械进行操作[4];调配网络资源[5];为数据中心大幅节能[6];甚至对机器学习算法自动调参[7]。各大高校和企业纷纷参与其中,提出了眼花缭乱的DRL算法和应用。可以说,过去三年是DRL的爆红期。DeepMind负责AlphaGo项目的研究员David Silver喊出“AI = RL + DL”,认为结合了DL的表示能力与RL的推理能力的DRL将会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答案。 RL论文数量迅速增长[8] 1.1 DRL的可复现性危机 然而,研究人员在最近半年开始了对DRL的反思。由于发表的文献中往往不提供重要参数设置和工程解决方案的细节,很多算法都难以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