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分区

Parted 创建 GPT 分区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2 23:54:01
对于磁盘的分区表 MBR与GPT区别。 MBR:MBR分区表(即主引导记录)大家都很熟悉,是过去我们使用windows时常用的。 所支持的最大卷:2T,而且对分区有限制:最多4个主分区或3个主分区加一个扩展分区 GPT: GPT(即GUID分区表)。是源自EFI标准的一种较新的磁盘分区表结构的标准,是未来磁盘分区的主要形式。与MBR分区方式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突破MBR 4个主分区限制,每个磁盘最多支持128个分区。支持大于2T的分区,最大卷可达18EB。 对于 GPT 的分区,建议使用 parted 工具进行分区,fdisk 在 GPT 这块不是很好。 Parted 介绍 Parted 命令分为两种模式:命令行模式和交互模式。 命令行模式 parted [option] device [command] ,该模式可以直接在命令行下对磁盘进行分区操作,比较适合编程应用。如: 显示磁盘/dev/sdb分区。 parted /dev/sdb print 交互模式 parted [option] device 进入交互模式。尤其是对 parted 命令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建议使用交互模式。 parted /dev/sdb parted命令常用选项 进入 交互模式下, 输入 help 可以看到如下提示,本文基于 Parted 3.2 进行说明。 test@test01:~$ sudo

从零开始搭建实验室Ubuntu服务器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2 23:52:01
手头有台闲置的电脑,想搭建一台服务器,为今后的实验室搭建做准备。 启动盘 制作U盘启动盘,安装Ubuntu系统 方法很多,装win就用老毛桃,简单快速。 装Linux就用rufus,Ubuntu官方推荐的安装器。推荐还是装desktop把,server是纯命令行,起点有点高。 关于u盘分区的选择,频繁穿插于mac于pc之间者,大批量拷贝大型文件者,请用exfat。 分区 菜鸟方案 “/”与swap两个分区就可以应付绝大多数的应用 常用方案 分为3个区 1. 挂载点/;主分区;安装系统和软件;大小为30G;分区格式为ext4; 2. 挂载点/home;逻辑分区;相当于“我的文档”;大小为硬盘剩下的; 分区格式ext4; 3. swap;逻辑分区;充当虚拟内存;大小等于内存大小(本人2G);分区格式为swap 4. /boot ;引导分区;逻辑分区; 大小为200M ;分区格式为ext4; Ps:(本人安装的是Ubuntu14.04版本,100G硬盘分区方案) 安装 Dell F12 F8 进入U盘启动 Ubuntu基本环境配置 第一步,脱离鼠标: 最全整理 | 121个Ubuntu终端常用快捷键 初始化Ubuntu root密码 sudo passwd root 安装git apt-get update && apt-get install git-core ssh开放远程登录

ACL 权限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2 23:43:01
文章目录 一、简介与开启 1.1简介 1.2 开启 ACL 权限 1.2.1 临时开启 1.2.2 永久开启 二、查看与设定 2.1 设定 ACL 权限 2.2 查看文件的 ACL 权限 三、最大有效权限 四、删除 ACL 权限 五、递归 ACL 权限 六、默认 ACL 权限 一、简介与开启 1.1简介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 Linux 权限管理命令 中我讲过,不同的用户对于一个文件会有三种身份:所有者、所属组成员、其他人。每种身份对应着不同的读、写、执行权限,比如 770,即所有者拥有读、写、执行权限,所属组的成员也拥有读、写、执行权限,其他人没有任何权限。那么如果这时又来了一个用户,我只想让他对某一个文件拥有读的权限,应该怎么办呢?把他加入所属组显然是不行的,因为所属组成员拥有读、写、执行的权限,同理,把他变成文件的所有者也不行,其他人更不行,因为其他人什么权限都没有,而我们希望的是这个新来的用户拥有读权限。 这时就出现了身份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Linux 中引入了 ACL 权限的概念。ACL 的全称是 Access Control List,即访问控制列表。通过 ACL,我们可以规定用户对于文件的权限,而这个用户不必属于那三种身份中的任何一种。这样的话,即使某个文件的权限是 770,我们也可以让 A 用户的对于该文件的权限是 5,B 用户对于该文件的权限是 4,C

fastboot烧录镜像--VTS&GSI镜像替换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2 23:40:02
Android提供的原生工具,主要用于替换镜像。 源码在SDK工程中,/system/core/fastboot目录下 见链接 boot:boot 分区包含通过 mkbootimg 组合在一起的内核映像和 RAM 磁盘。为了直接刷写内核而不刷写新的 boot 分区,可以使用虚拟分区: kernel:kernel 虚拟分区仅覆盖内核(zImage、zImage-dtb、Image.gz-dtb),方法是写入新的映像来覆盖旧的映像。为此,它会确定 eMMC 中现有内核映像的起始位置并将新内核映像复制到该位置。请记住,新内核映像可能会大于现有内核映像。引导加载程序可以通过移动其后的任何数据来腾出空间或放弃出错的操作。如果提供的开发内核不兼容,则可能需要使用相关的内核模块更新 dtb 分区(如果存在)、vendor 分区或 system 分区。 ramdisk:ramdisk 虚拟分区通过将新映像写入旧磁盘来仅覆盖 RAM 磁盘。为此,它会确定 eMMC 中现有 ramdisk.img 的起始位置并将新 RAM 磁盘映像复制到该位置。请记住,新 RAM 磁盘映像可能会大于现有 RAM 磁盘映像。引导加载程序可以通过移动其后的任何数据来腾出空间或放弃出错的操作。 system:system 分区主要包含 Android 框架。 recovery:recovery 分区用于存储在 OTA

manjaro初体验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2 23:34:01
笔记本使用Windows时间长了以后发现越来越卡了,使用体验贼差。个人觉得我使用电脑的习惯还是可以的,对文件分类很明确,软件也使用一个单独的盘来装,将所有自启动都关了等。但还是顶不住电脑卡的问题,百度找大神发现一堆重装系统、买内存条加固态硬盘等,这说了和没说一样,当然有经济条件的话升级一下配置体验会更好。 于是就想着折腾一下Linux(最初我也想过双系统的,但是好像还挺麻烦,反正我就使用笔记本敲敲代码,也用不到Windows),在看着众多的Linux难以抉择的时候,突然发现了manjaro的好评率爆表,就开始尝试一下。其实国产的deepin的口碑也是不错的,而且对很多国产应用兼容性好,比如百度网盘、QQ、微信等,值得尝试。 首先 我们去官网( https://manjaro.org/get-manjaro/ )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系统,都没用过怎么知道喜不喜欢。于是我就随便挑了xfce版吧,后面发现好像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又更换成了gnome版,而且xfce装微信和QQ有点问题。 我们先下载rufus,用于将U盘制作成安装盘。 下载地址: 官网 。虽然文件不大,但下载速度感人,我就上传到 蓝奏云 这里只要注意以DD模式刷入即可。 然后就选择U盘启动就行,我在U盘启动之前,先进入pe系统删除了我以前的分区,也就是说现在的笔记本硬盘是一个未分区的状态,至于原因,防止出错而已

iOS内存分区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2 23:32:01
内存分区:(堆区,栈区,静态区,常量区,代码区) 1、栈区 (heap) 存放的局部变量、先进后出、一旦出了作用域就会被销毁;函数跳转地址,现场保护等; 程序猿不需要管理栈区变量的内存; -栈区地址从高到低分配; 2、堆区(stack) 堆区的内存分配使用的是alloc; 需要程序猿管理内存; ARC的内存的管理,是编译器再便宜的时候自动添加 retain、release、autorelease; 堆区的地址是从低到高分配) 3、静态区/全局区(static) 包括两个部分:未初始化过 、初始化过; 也就是说,(全局区/静态区)在内存中是放在一起的,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在一块区域, 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未初始化的静态变量在相邻的另一块区域; eg:int a;未初始化的。int a = 10;已初始化的。 4、常量区: 常量字符串就是放在这里 5、代码区: 存放App代码: 在iOS中,堆区的内存是应用程序共享的,堆中的内存分配是系统负责的; 系统使用一个链表来维护所有已经分配的内存空间(系统仅仅纪录,并不管理具体的内容); 变量使用结束后,需要释放内存,OC中是根据引用计数==0,就说明没有任何变量使用该空间,那么系统将直接收回; 当一个app启动后,代码区,常量区,全局区大小已固定,因此指向这些区的指针不会产生崩溃性的错误。而堆区和栈区是时时刻刻变化的(堆的创建销毁

在Linux 环境上对磁盘进行分区操作

痴心易碎 提交于 2019-12-02 23:04:02
虽然硬盘分区表中最多能存储四个分区,但我们实际使用时一般只分为两个分区,一个是主分区(Primary Partion)一个是扩展分区(extended partition)两种,主分区可以马上被使用但不能再分区,扩展分区必须再进行分区后才能使用,也就是说它必须还要进行二次分区。那么由扩充分区再分下去的是什么呢?它就是逻辑分区(Logical Partion),况且逻辑分区没有数量上限制。 对习惯于使用Dos或Windows的朋友来说,有几个分区就有几个驱动器,并且每个分区都会获得一个字母标识符,然后就可以选用这个字母来指定在这个分区上的文件和目录,它们的文件结构都是独立的,非常好理解。 但是初上手Red Hat Linux吗,可就有点恼人了。因为对Linux用户来说无论有几个分区,分给哪一目录使用,它归根结底就只有一个根目录,一个独立且唯一的文件结构。Red Hat Linux中每个分区都是用来组成整个文件系统的一部分,因为它采用了一种叫“挂载点”的处理方法,它的整个文件系统中包含了一整套的文件和目录,且将一个分区和一个目录联系起来。这时要载入的一个分区将使它的存储空间在一个目录下获得。 1、sudo fdisk -l 查看磁盘情况 2 .下面对/dev/nvme1n1 进行分区: 查看磁盘分区情况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ppp1314520818

LVM逻辑卷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2 22:56:40
一、LVM逻辑卷 LVM是逻辑卷管理(Logical Volume Manager)的简称,他是建立在物理存储设备之上的一个抽象层,允许你生成逻辑存储卷,和直接使用物理存储在管理上相比,提供了更好灵活性。 LVM将存储虚拟化,使用逻辑卷,你不会受限于物理磁盘的大小,另外,和硬件相关的存储设置被其隐藏,你能不用停止应用或卸载文件系统来调整卷大小或数据迁移.这样能减少操作成本. LVM和直接使用物理存储相比,有以下好处: 灵活的容量. 当使用逻辑卷时,文件系统能扩展到多个磁盘上,你能聚合多个磁盘或磁盘分区成单一的逻辑卷. 2.可伸缩的存储池. 你能使用简单的命令来扩大或缩小逻辑卷大小,不用重新格式化或分区磁盘设备. 3.在线的数据再分配. 你能在线移动数据,数据能在磁盘在线的情况下重新分配.比如,你能在线更换可热插拔的磁盘. 方便的设备命名 逻辑卷能按你觉得方便的方式来起所有名称. 5.磁盘条块化. 你能生成一个逻辑盘,他的数据能被条块化存储在2个或更多的磁盘上.这样能明显提升数据吞吐量. 6.映像卷 逻辑卷提供方便的方法来映像你的数据. 7.卷快照 使用逻辑卷,你能获得设备快照用来一致性备份或测试数据更新效果而不影响真实数据. 新增3个硬盘每一个都要注意是单个文件的磁盘,大小自定义。 二、 LVM基本术语 前面谈到,LVM是在物理存储上添加的一个逻辑层

Linux系统扩容根目录磁盘空间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2 21:59:42
作者:非法小恋 Linux根目录磁盘空间不够用了,当修改了虚拟机模版增加磁盘大小或者插入了一块新硬盘,但是发现系统里的大小还是没改变。 产生的原因是没有给磁盘格式化,没有增加分区。 root@ubuntu14:/opt# df -h 文件系统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挂载点 /dev/mapper/ubuntu14--vg-root 28G 23G 3.3G 88% / none 4.0K 0 4.0K 0% /sys/fs/cgroup udev 3.9G 4.0K 3.9G 1% /dev tmpfs 799M 384K 799M 1% /run none 5.0M 0 5.0M 0% /run/lock none 3.9G 0 3.9G 0% /run/shm none 100M 0 100M 0% /run/user /dev/vda1 236M 37M 188M 17% /boot root@ubuntu14:/opt# fdisk -l Disk /dev/vda: 161.1 GB, 161061273600 bytes 16 heads, 63 sectors/track, 312076 cylinders, total 314572800 sectors Units = 扇区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

win7 + ubuntu16.04LTS双系统安装(Legacy引导模式)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2 21:59:42
由于虚拟机运行在本人的老机器上实在是比较卡,又还不想换机器,再加上linux的向(ai)往(zhe)之(teng)情,所以决定装个ubuntu(16.04LTS)双系统,并计划将ubuntu变为以后的主要使用系统。由于本人机器相对有年头了,使用的是Legacy引导模式。(本文记于2018年6月) 在官网下载ubuntu iso镜像文件,这里我选择的版本是16.04LTS 下载软件软碟通 之后在文件列表中点击打开加载我们下载好的iso镜像文件 将iso文件加载完以后我们点开启动下的写入硬盘映像 然后在弹出窗口选择我们自己的U盘(不用勾选刻录校验),写入就行了 写入完成以后,我们的安装U盘就制作好了。 右键点击计算机,然后点击管理就进入了管理。然后点击存储进入磁盘管理。这时候可以看看哪个盘符剩余容量较多,便在该盘符上面右键点击压缩卷,输入压缩空间量,再点击开始压缩。推荐给Ubuntu分配60G大小。当然如果硬盘空余较多,也可以给Ubuntu分配更大的空间。 压缩完以后我们可以看到有个空余空间,这时候我们不要给它分配盘符,默认这样就行了。 开机后一直按F12(不同品牌的机器不太一样,有的是F2),就进入了BIOS。 在BIOS中将USB HDD置顶,指定方式一般界面右侧会有提示。 由于驱动问题,如果不关闭独立显卡,ubuntu会无法进入安装模式,反正本人也不玩游戏,就果断禁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