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

长歌行

萝らか妹 提交于 2019-12-03 05:47:53
长歌行 【作者】 汉乐府 【朝代】汉 青青园中 葵, 朝露待日晞。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 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1)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 (2)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3)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4)”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布:布施,给予。德泽:恩惠。 (5)秋节:秋季。 (6)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huā):同“花”。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

未曾读过刘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3 00:27:02
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说出了我多年来看三国的一个疑问: 看到一句话:“ 20岁看三国觉得曹操最厉害 , 40岁看三国觉得司马懿最厉害 , 60岁看三国觉得刘备最厉害 。” 20岁觉得曹操厉害我能理解,挟天子令诸侯,拥军百万征战天下,风头无尽。 40岁觉得司马懿厉害也能理解,隐忍善谋笑到了最后,天下归了司马家。 60岁看刘备最厉害!! 这个没能理解,刘备有人望所归,有能臣名将,但最后国灭,身边的朋友将领也都没能保住,从用人和留人心上说确实厉害,但怎么说也不能达到比曹操和司马懿强达到“最厉害”这个评价吧? 对比其他一流人物,刘备的家庭只给了刘备一个天子姓和门口那颗长相奇特的大树。又是单亲,和母亲相依为命卖草鞋为生。出身一无所有。但是, 他从开始就以取天下为目标,遇到什么挫折,在多么难的境遇下都没有变过初心 。 半生戎马奔波,年到半百,还寄人篱下,寸土未有。在刘表的荆州痛哭自己年华已逝,脆弱的像个孩子。但是擦干泪,我们看到他对目标的坚持毫不动摇。就好像他早知道自己生前绝对能成功一样。 他用超一流的努力和坚持,硬生生改变了自己不入流的命运,把自己强行拉高了几个档次,成为那个时代超一流的大人物。 如果不是拼命的坚持和努力,我们就不会在史书上看见这个名字了,连跟别人和传都不配。 1、 公元201年,也就是建安六年,上帝和刘备开了个玩笑。 …… 《年轻人不可不看之创业的十大陷阱,血泪总结》;

李德胜系列――汉武帝与抗美援朝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2 23:55:01
最近,看到很多自媒体解读汉武帝,让我不禁想翻翻自己当年知乎时代就开始写武帝时期政经相关的老文章,可翻来翻去,结果发现自己都没有存档。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一直认为历史对现实具有参考意义,不过如果真的想要找到参考意义,则在于要研究明白,不能人云亦云。 小时候背诵过诸葛亮的出师表,里面有一句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话中说明了一个汉末人的历史观,就是西汉兴隆,东汉倾颓。 不过,在目前大量的自媒体文章中,都说汉武帝远征匈奴把汉朝的积蓄和国力消耗殆尽,把汉武帝塑造成一个罪人,并借用其自责的“轮台诏”对其批判一番。 但如果研究汉朝历史会发现,汉朝最繁荣的时期,反而是汉武帝之后,连个名臣都几乎没有的昭宣二帝。而且,汉武帝之后的汉朝还有三百年的国运,怎么都没看出来汉朝的国运,因为汉武帝的穷兵黩武而崩溃。 因此,要理解汉武帝时期的政策,就要对古代的历史地理以及人文有了解。从人口的角度上来看,汉武帝时期的人口大概是3500万左右,是秦朝人口巅峰以及汉朝文景时期的1700万的两倍,但是,秦汉当时的领土面积却几乎相当。 用我常用的语言来说,就是从人口的角度,汉武帝时期内部分蛋糕的矛盾,远大于秦朝和文景时期。 所以,为了把国内的存量博弈变为增量博弈,汉武帝北征匈奴,东征朝鲜,南征百越,西征大宛,以翻番的水平,以极大的代价,扩张了汉朝的领土。

诸葛学堂语文小升初荣耀班笔记:魏晋南北朝诗歌及中国古代贵族门阀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2 23:36:01
魏晋南北朝诗歌及中国古代贵族门阀 一、中国古代贵族门阀 思考:贵族和门阀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 贵族:方伯、诸侯、卿相、大夫、士是贵族,是皇权承认的、官方承认的。 门阀世族:是一种社会阶层。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别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 (二)贵族门阀是怎么来? 门阀世家,起源于两汉,成于魏晋,衰于两晋,但是绵延于整个帝国史。 有特殊地位的地主阶层、累世公卿、经学世家等豪强世族 思考:袁氏家里四代三公是什么意思? 答案:汝南袁氏的袁绍袁术兄弟,两人祖先四代中,竟有六人位居三公职位。 (司徒、司马、司空) 门阀政治的起因:九品中正制 ①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 ②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 请问自晋代以后,以上哪项在评级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A.家世 B.行状 答案:A 九品中正制发明者:颍川陈氏 (三)贵族门阀什么样? 1.衣着:宽袍大袖、内着奇特内衣。 2.流行头饰:幅巾和笼冠。 幅巾:纶巾,不戴冠帽,只以一块帛巾束首。 笼冠: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冠”。 因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 思考:诸葛亮手中所持的“羽扇”在古代也是贵族门阀士人常用的物品。以下哪项不属于这种羽扇的作用? A.表现主人的潇洒风度 B.驱散暑热或蚊虫 C.遇到难题缓解紧张情绪 D.表现主人的地位 答案:B 3.身份象征:麈(zhǔ

韩信的做法为人所不齿,结果自然是威信扫地(要么你当初就不要收留他,既然当时敢冒风险收留, 那为何不能再冒风险让他逃走,非要逼其自杀?到了这种朝不保夕的程度了,还放不下自己的臭架子,其平日的为人就可想而知了。)

☆樱花仙子☆ 提交于 2019-11-29 01:46:01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抢夺天下。所谓的春秋无义战,就是说谁有实力谁就拥有大片土地,谁就有话语权。 那么,争夺这些靠什么?说白了,就是靠人才。所以说,那时抢夺人才,是第一要务。留住人才,就留住了根本。 人才在那个时期,可是个香饽饽,的确是达到“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地步。所以那时候的人才交流很频繁,今天在这个国家服务,明天到那个国家做官,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杀功臣这一类的事情,发生的很少,主要是列国竞争,一旦杀功臣,就无法吸引人才前来效力。 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也继承了这个传统。都说秦始皇是个暴君,但却鲜见他诛杀功臣的记录。 但是在汉朝,和过去就不一样了,有什么不一样的?国情不一样。过去是好多国家都在招揽人才,都想为我所用。 现在国家统一了,人才在某些方面来说,却成了一个不稳定因素,成了国家的动乱之源。为何出现这种情况?这和汉高祖刘邦的出身有关系。 刘邦的出身,虽然不是贫民,但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这点他和项羽没法比。项羽不管怎么说,是出生于楚国的贵族阶层,如果他得了天下,在世人眼中,那是天经地义的。 但现刘邦始终担心,如果有能力的人心怀异志,抢夺自己的天下怎么办?你一介百姓能坐天下,我们为何不可? 果然,汉朝建立以后,第一个被逼谋反的是燕王臧荼,但很快被剿灭。那接下来的诸异姓王呢?刘邦就不放心了,生怕他们都效仿,那大汉江山岂不岌岌可危? 所以当有人秘奏,韩信要谋反时

一本书读懂中国史

天大地大妈咪最大 提交于 2019-11-28 15:14:50
华夏源头   远古文明   夏“”家天下“   殷商盛象   西周灭亡 中原争霸   春秋争霸   战国争雄 九州一统   天下归秦   西汉盛衰   东汉挽歌 离析与交融   三国鼎立   西晋醒风   东晋偏安   南北朝并立 乾坤变换   隋朝兴衰   大唐气象   五代十国 王朝更迭   宋朝大业   大元帝国   明的集权与裂变   清朝兴衰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chaoc/p/11411932.html

李德胜系列——汉武帝与抗美援朝

梦想与她 提交于 2019-11-28 11:46:45
最近,看到很多自媒体解读汉武帝,让我不禁想翻翻自己当年知乎时代就开始写武帝时期政经相关的老文章,可翻来翻去,结果发现自己都没有存档。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一直认为历史对现实具有参考意义,不过如果真的想要找到参考意义,则在于要研究明白,不能人云亦云。 小时候背诵过诸葛亮的出师表,里面有一句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话中说明了一个汉末人的历史观,就是西汉兴隆,东汉倾颓。 不过,在目前大量的自媒体文章中,都说汉武帝远征匈奴把汉朝的积蓄和国力消耗殆尽,把汉武帝塑造成一个罪人,并借用其自责的“轮台诏”对其批判一番。 但如果研究汉朝历史会发现,汉朝最繁荣的时期,反而是汉武帝之后,连个名臣都几乎没有的昭宣二帝。而且,汉武帝之后的汉朝还有三百年的国运,怎么都没看出来汉朝的国运,因为汉武帝的穷兵黩武而崩溃。 因此,要理解汉武帝时期的政策,就要对古代的历史地理以及人文有了解。从人口的角度上来看,汉武帝时期的人口大概是3500万左右,是秦朝人口巅峰以及汉朝文景时期的1700万的两倍,但是,秦汉当时的领土面积却几乎相当。 用我常用的语言来说,就是从人口的角度,汉武帝时期内部分蛋糕的矛盾,远大于秦朝和文景时期。 所以,为了把国内的存量博弈变为增量博弈,汉武帝北征匈奴,东征朝鲜,南征百越,西征大宛,以翻番的水平,以极大的代价,扩张了汉朝的领土。

《盛世西汉》 侯杨芳

|▌冷眼眸甩不掉的悲伤 提交于 2019-11-26 08:59:13
  对历史的兴趣来源于高中的同桌刘某对楚霸王项羽英雄气概的赞美和他对成王败寇的厌恶,自己对历史真正的开始也起源于这段楚汉之争;高中的自己对项羽的英雄气概很是佩服,对刘邦的流氓而不耻;后来一部《楚汉传奇》让我重新开始对英雄开始了新的思考;  最近又突然开始痴迷于这段历史,原因是因为一部电视剧《楚汉骄雄》;2000多年前的这段历史又让我不能自拔 ;人生终归去,功名烟消散; 图书馆看了这本书,又让自己对这段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楚汉之争本质是楚秦之争 项羽和刘邦胜利的原因之一:刘邦顺应统一的时势,项羽继续分封诸侯;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真正中国人有这个统一的概念是汉武帝以后; 对刘邦和项羽两个人的各自说反应性格的那两句话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项羽刚开始的胜利除了自己的厉害外,主要还是因为他顺应了时代的大势-反秦,但是他误以为自己的能力超过前人,不用巩固,扩大自己力量的基本盘,为所欲为,完全凭借自己的个人勇猛胡闹,稀里糊涂的走向绝路,最终导致失败;项羽的生活环境单一对人性的把握不到位,而刘邦年长,在社会低层历经艰辛;洞察人性;性格决定命运;有时候于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盛世需要: 为国家的长远利益真正负责的的领导层 需要长远的国家发展战略 需要强大的执行力和惩罚严明的高效率制度 需要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需要抑制既得利益集团的膨胀 需要一个有效的监督制度来制衡、监督官僚并清除贪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