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作文3800字

大城市里の小女人 提交于 2019-12-06 07:00:37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作文3800字: 本书的封里是这么介绍作者的:“艾里希·弗洛姆(1900-1980),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弗洛姆的研究根植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社会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的身份,以及他与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联系都没有引起我起初阅读此书的兴趣。庆幸的是,我至今不曾染指这三门学科,我觉得我的智商不足以应付那些晦涩难懂又尖酸刻薄的文字。不得不承认,我浅薄的学识甚至也是仅仅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名字如雷贯耳而已,他们的著作入不了我简陋的书架,图书管里摆放他们作品的地方对于我来说是禁地,有金庸、古龙这样的大侠镇守着大门。 本书仅有八万字,约等于《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14210字)的六倍,是著名的畅销书《人性的弱点》(445000字)的五分之一。字数少构成了我向书友会推荐此书的主要目的之一,即便是书友最终不喜欢,也不会损失太多的时间和金钱,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书友们可能的失望预期,我还分享了此书的PDF版。本读书笔记可以作为本书的推介,通过尽量不加入主观理解的方式对全书进行简要的介绍。同时书友们也可以借此来判断是否值得阅读。 第一章爱是一种艺术吗? 首先,作者指出“很少有人认为,爱还有需要学习的东西”,并分析了造成这种误解的三个原因。 其一,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问题。 其二

在杜甫眼里,李白是超然脱俗的,

ε祈祈猫儿з 提交于 2019-12-06 06:24:30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阳。那年三月,李白离开朝廷,四月途经洛阳,他们在杜甫父亲杜闲的家里相识,尔后同往开封、商丘游历,次年他们又同游山东,赋诗作歌、情同手足,两人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杜甫在诗中描写当时的情形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李杜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刻,学者闻一多说:是“太阳和月亮的相碰”。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一见如故,情同兄弟。他们经常举杯共饮,携手同游,谈诗论文,议论时事,两人谈得非常投机。杜甫后来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中写道:“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说的是自己和李白高谈阔论,而酒中的李白最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本色,最能张扬他的人格魅力。随着和李白交往的日益加深,杜甫对李白的了解更为深入。李白的诗歌才情,人格魅力和人生态度都让杜甫钦佩不已,并滋生出“偶像”情结。      杜甫曾在多首诗作中赞美李白天才放逸,洒脱飘逸,诗歌才情似行云流水,天马行空,用生命追寻浪漫,澎湃的热情让世人震撼,并同意老诗人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的观点。他认为李白的诗:如川江上行船,异峰奇岩;山花竹海,扑面而来。忽而岚雨飘洒,薄雾缭绕;忽而满天彩云,气清日朗;顺流而下,听不尽两岸猿声,看不完屏风迭嶂。杜甫认为李白诗:如高度烈酒,俗称“烧刀子”,一饮入喉,便有酒精刺鼻,热力入肺,胸胆开张。但不宜浅斟,而要痛饮;不宜小杯,而要大盅

自学笔记系列:《Python学习书册 第五版》 -写在开始之前

若如初见. 提交于 2019-12-06 02:22:50
今年双十一,在当当网上买了这本书,很厚很厚的一本书,大概有将近1700页左右,的确是一个“大工程”, 关于这本书的学习,我想采用一种博客的方式进行,既是写给自己,也想分享给每一个对Python学习感兴趣的人 这是关于一个三十而立之年的男人,因为心中的执念,选择新的开始,踏上终身学习之路的故事:从Python学习开始 1、我为什么学习Python 近两年一直在关注编程语言,今年早些时候决定学习及进入“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在学习网安的同时,也同时在考虑学习一门编程语言,于是看了很多介绍和信息,想了好久,决定全身心投入到Python的学习中,一种直觉吧,未来(10年、20年、30年),当人们逐步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懂编程,就像懂英语一样,会是一项普遍的基本技能,而Python是我看过多个语言后,感觉和人的思维逻辑最贴合的,Python经历了30年的发展,最近几年因为人工智能突然火了起来,Python也跟着火热了起来,我想这会是一种趋势,顺势而为,事半功倍(最近不是也有地产大佬也宣布开始学习Python了吗,未来可期) 2、我为什么选择《《Python学习书册 》这本书 看了很多介绍Python学习的书,以及网上免费教学的视频,选择这本书是基于以下考虑: 1)我是自学,基础知识不成体系,也很薄弱,所以需要一本能 侧重基础知识讲解的书籍,要全面,而且要聚焦在Python本身 2

“阅读,向美而生”——南阳市白河一中丨第二十三中学校教师读书活动

匆匆过客 提交于 2019-12-06 01:53:55
为进一步推进“书香校园”建设,激励我校教师养成坚持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打造学习研究型教师群体,经研究决定,我校开展2019——2020学年“阅读,向美而生”——南阳市第二十三中学校教师读书活动。 “阅读,向美而生”——南阳市第二十三中学校教师读书活动于10月25日举办2019学年第三次交流活动,曹校长、卢校长、唐主席、袁主任等领导班子成员与会,黎娜老师主持活动,杜琼老师进行交流发言,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 发言老师:杜琼老师 发言老师:杜琼老师   杜老师通过拜读魏书生老师的教育书籍,结合自身经历,与在座老师分享了自己对于魏老师“松、静、匀、乐”的理解与实践。 魏老师口中的“松、静、匀、乐”——松即放松身体,静即心灵宁静,匀即均匀呼吸,乐即快乐成长。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我们都要换一种想法,会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享受工作。 来自网站http://www.bx221224.xyz/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123456aaaaa/p/11955697.html

《乡土中国》的阅读读后感优秀作文2800字

限于喜欢 提交于 2019-12-05 21:54:22
《乡土中国》的阅读读后感优秀作文2800字: 费孝通先生(1910-2005)是我国名满天下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一生经历颇为传奇,可谓是“天下谁人不识君”。其漫长的学术生涯中著作等身,而《乡土中国》这本仅七万余言的小书却大概是最广为人知的一本。 本书是费老根据自己在西南联大讲授的“乡土社会学”课程内容改编,边探索边讲课,后写成14篇文章。初版于1947年,时年仅37岁的费孝通先生正处于年富力强、学术精力旺盛的时期,“有点初生之犊的闯劲,无所顾忌地想打开一些还没有人闯过的知识领域”,而当1984年重刊此书时,届已74岁的费老也感叹“那一去不复返的年轻时代也越觉得可爱。” 费孝通出身教育世家,父亲费玄韫毕生教书育人,民国时曾任吴江县议长;母亲杨仞兰思想进步,创办了吴江第一蒙养院(幼儿园)。在这样家庭的环境下,费孝通自幼向学,23岁获燕京大学社会学学士,25岁获清华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硕士,28岁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师从马林诺夫斯基教授)并于当年任云南大学教授,同时在西南联大兼课。 当时年轻有为的费孝通每年都有大量的论文、时评、政论、调查报告等发表,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了本书。 中国传统社会自古以来就与泥土分不开,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是农业民族,几千年来都在有限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所以按理说形容中国人“土”是很贴切的。史禄国先生(费孝通就读清华大学时的硕导)曾言: 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

没什么启示的启示——《中国生存启示录》读后感4300字范文

最后都变了- 提交于 2019-12-05 21:53:09
没什么启示的启示——《中国生存启示录》读后感4300字范文: 文:夜晨1981。先后两次阅读这本书,第一次是2016年3月,第二次是2018年12月。读了两遍,都有一个理由,就是梁晓声这个名字。不知什么时候,梁晓声这个名字植入心田,以一种现代著名作家的身份,以一种文化精英的形象,印象里把他与王蒙、冯骥才置于一处。读第二次,不是出于喜欢,而是责怪自己怎么对这本书没有一点印象,有些对“梁晓声”这个名字不敬的内疚。 这次阅读,速度放快了一些,以前标记和书批的地方放慢了一些,而且重点内容做了电子摘录。可说实话,合上书烙印在脑海里的东西还是非常少。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我的思想跟不上趟,缺乏感同身受的深刻体悟;一种是他的思想有时代局限性,没法点燃我,引发强烈共鸣。 梁晓声是1949年出生的,他的知青小说更出名,这是从百度里了解的,我也仅读过他的这本书。这本书是随笔性质,像《蒙田随笔集》一样的写法(蒙田是随笔的鼻祖),分为三个部分47个短篇,基本是以个人的经历为体验,对中国环境生存下的一些人生体悟。总的感觉是,这些文章好像比较老旧,发的都是80年代后期的感想,一些观点也比较平,偶有冲击力也被作者抹平了,也许经历了“文革”的人不是陷与激进的批判,就是更加的稳妥和谐一些吧。 读了这本书,对文章没多少留恋,但对梁老这个人敬佩了,他的真实字里行间缓缓流出,仿佛能穿透世间的虚伪与浮华,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困惑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3500字

孤街醉人 提交于 2019-12-05 21:52:57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3500字: 初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是因为招聘考试中经常会涉及到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相关知识点。说来惭愧,当时我只为应付考试死记知识点而未能深入其思想,认为这只是一本晦涩难懂的教育理论书籍。而且从教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去读这样难懂的教育专著。在这个假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每天在微信群打卡,大年初一也未曾间断,激励着自己阅读,渐渐养成了习惯。夜深人静时,我翻开书籍,仔细品味,慢慢的我有如获至宝的感觉,仿佛遇到了知音。全书为苏霍姆林斯基从教32年来的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书虽未读完,体会却很多,我就读过的建议粗浅的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会学生阅读,做他们的引路人。 阅读,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出现的次数非常多,将近三十个章节都讲到了阅读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第60条建议写道“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人的脑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如果它的一部分不够发达,就会阻碍整个脑的工作。在大脑两半球的皮层里,有一些区域是管阅读的,它们跟脑的一些最活跃、最富于创造性的部分是密切联系的。如果在管阅读的那些区域有了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