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增广贤文》

ε祈祈猫儿з 提交于 2019-12-07 23:47:27
整理一下之前的阅读笔记 真诚做人 莫道是非 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再三须重事,第一莫欺心。虎生犹可近, 人毒不堪亲。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 读圣贤书 做智慧人 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同君一席话,胜读 十年书。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人生苦短 莫悲白头 人间白头嗔,我见白头喜。多少少年亡,不到白头死。 君子固穷 穷且志坚 贼是小人,智过君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贫穷自在,富贵多忧。不以我为德,反以我为仇。 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 高瞻远瞩 当机立断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晴天不肯去,只待雨淋头。 成事莫说,覆水难收。 事无可避 酒不解愁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路逢险处需回避,事到头来不自由。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 要明哲保身 勿自讨苦吃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是非常有 切莫轻信 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人心难测 仁义千金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把握规律 抓住时机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易涨易退溪山水,易反易复小人心。远去金成铁

分析表关系的方法论

坚强是说给别人听的谎言 提交于 2019-12-07 23:00:47
判断表关系的最简单的方法(******) 图书与出版社 一本书可不可以有多个出版社 不可以!!! 一个出版社可不可以出版多本书 可以!!! 一对多的关系 图书与作者表 一本书可不可以有多个作者 可以!!! 一个作者可不可以写多本书 可以!!! 多对多的关系 作者与作者详情 一个作者可不可以有多个详情 不可以!!! 一个作者详情可不可以有多个作者 不可以!!! 要么两者是一对一 要么两者之间没任何关系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dreamlyue/p/12003848.html

2016年读书计划

|▌冷眼眸甩不掉的悲伤 提交于 2019-12-07 19:00:00
首先,改变“编程无用论”。要认识到没有代码就没有充足的时间,不要老盯着编程不优雅功能局限的缺点。所以选看一些Linux和信息安全方面的书。 其次,好书要反复读。毛泽东,资治通鉴,十七遍。比如道德经。2016年想完成第一遍读道德经。毕业十年,也即2024年,最好可再出一本第五遍读道德经。关于史书,近现代史不好找,可花五年时间,2019-2024,资治通鉴读一遍。 最后,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想法,有规划的读书可以系统的改变一个人。2016继续2015的“养”,继续保持低调保持沉默。选读中医相关的两本书,黄帝内经,中医入门十讲。继续关注群体里的强权,重读隐藏的智慧。看完随意。 来源: oschina 链接: https://my.oschina.net/u/254557/blog/547959

道德经的读书笔记范文3300字

天大地大妈咪最大 提交于 2019-12-07 08:24:59
道德经的读书笔记范文3300字: 浩峰按:因为阅读塔勒布的《反脆弱》,感觉到其思想和我国古代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相通,所以,再次阅读古今对照的《道德经》,希望从中能发现一些源远相承或英雄所见略同的东西。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任何名称,正是天地的元始。有最初的命名,乃是生育万物的神母。)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有与无相并而生,难与易互相成就,长与短互相对比,高与低互相映衬,音节与旋律互相配和,前与后互相追随。这是永恒普遍之理。)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让万物自行发生而并不创始。任其生长而不培育,任其自为而绝不把持,任其成熟而并不割刿,正是由于从不占有,所以才永远不丢失。)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即使聪明人也不敢有所作为。--有为者都不敢作为,则天下就不可能不易治理。)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讲话太多就会窘困,不如将一切深藏于内心。)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天永恒而地无垠。天地之所以永恒无垠;因为它们并非存在于自身,因此才能得到永恒。 所以:圣人藏于后反而彰显,置身于外反而存在。正由于他无私,所以反而能成就他的自我。)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之善仿佛水

用机器学习的方法鉴别红楼梦作者

夙愿已清 提交于 2019-12-07 07:54:31
在学界一般认为,《红楼梦》后 40 回并非曹雪芹所著。本文尝试应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来分析原著文本中作者的用词习惯,从技术角度去说明《红楼梦》前 80 回和后 40 回的写作风格差别,继而可以确认后 40 回非原作者所写。 整个项目存放在 Git@OSC 和 reality-of-Dream-of-Red-Mansions 。 主要原理 每个作者写作都有自己的用词习惯和风格,即使是故意模仿也会留下很多痕迹。 在文言文中,文言虚词分布均匀,书中每个回目都会出现很多文言虚词,差别在于出现频率不同,我们把文言虚词的出现频率作为特征。 不只文言虚词,还有其他的词在所有回目中出现频率很多。比如对第 80 回进行词频统计,得到 了 172 的 142 我 70 宝玉 65 你 61 道 54 他 51 也 50 着 48 是 40 说 38 这些高频词汇也可以作为特征向量。 本文将 20~29 回(诗词曲比较均衡)作为类别 1 的学习样本,将 110~119 回作为类别 2 的学习样本。 将两个类别的特征向量输入到 SVM(支持向量机) 进行训练得出一个分类模型。再对剩余回目进行分类,看它们分别偏向于哪个类别。 SVM 相关原理参见 NG 的公开课 Machine Learning 和 scikit-learn 库 相关学术论文参见 施建军. (2011). 基于支持向量机技术的《 红楼梦》

论文阅读:SSD: 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

五迷三道 提交于 2019-12-06 21:31:53
论文阅读:SSD: 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 https://blog.csdn.net/u010167269/article/details/52563573 以resnet作为前置网络的ssd目标提取检测 https://blog.csdn.net/zhangjunbob/article/details/53119959 转: https://blog.csdn.net/jasonzzj/article/details/53933223 来源: CSDN 作者: hello_world_2020 链接: https://blog.csdn.net/u010440456/article/details/87872138

推荐一本适合初学者全面自学python的书(附赠电子书)

纵然是瞬间 提交于 2019-12-06 17:09:01
今天一个朋友问我:有个朋友要学习 python,她属于那种特别能啃书的,让我推荐。我学 python 都是无师自通的,没有看过什么书,因此无法给她推荐,问我有什么意见? 他那个朋友是零基础的,ctrl+c、ctrl+v用的贼溜。除此之外,计算机算是零基础了。对此我就感觉有点头疼了。很多朋友第一反应肯定是这本 ​ 又或者有些人会说这本 ​ 还有可能会说这本 ​ 这三本书毋庸置疑是经典的python入门书,但是并不是最基础的,最基础其实的这本 ​ 书如其名,编程小白的第一本Python入门书,我们也可以看一下目录 ​ 然后看一下内容 ​ ​ 里面的内容都是基础,而且还是循序渐进,知识点讲解也不只是单纯地讲述。彩色版的书籍,配上很多生动形象的图片,更容易帮助小白理解。我好几个朋友看这本书籍从入门到精通了,如果你早点遇上这本书籍,所不定也早就从入门到精通了。 想要这本电子书的话,可以加交流群923414804,不仅能的到数十本PDF,还有大量我学习过程中整理的学习资料。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paisenpython/p/10295793.html 来源: CSDN 作者: weixin_30871701 链接: https://blog.csdn.net/weixin_30871701/article/details/95198138

读书笔记之《史记》读后感心得体会

余生颓废 提交于 2019-12-06 15:43:40
读书笔记之《史记》读后感心得体会: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从三国开始,“史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编纂方法,它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通史;还开创了我国史学家秉笔直书的治史传统。 说到这本书一定要提的是书的作者司马迁。写这本史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是一位史官,所以自小司马迁在耳濡目染下对历史发生浓厚兴趣。并且一旦遇到问题,司马迁总会追根究底,直到完全弄清楚为止。如果书本上找不到答案,他便会求教他人或亲自实地考察以辨真假。当司马谈患重病时,他紧紧握住儿子的手,再三叮咛他继承父业。因此司马迁痛下决心要完成父亲的遗志,编写史记。后来,司马迁不幸遭遇了宫刑,他克服了宫刑的耻辱

信息时代的独立阅读者(一):内心的小声音

假装没事ソ 提交于 2019-12-06 13:59:08
我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不管是进入什么领域,精读和细读都是我会首先做的事情,从03年开始写博客( http://mindhacks.cn )直到现在,我把很多业余时间花在了泛心理学领域(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社会心理学、亲子关系、心理咨询,等等)。 但比阅读更重要的,其实是阅读中的思考,带着脑和心去阅读,我把这个称为「 独立阅读 」。 在独立阅读中,我们对知识进行再次的深度加工,和自己既有的知识&经验体系去对照、印证,去碰撞,去对比,去分辨,然后破立、融合、存疑、延展、细化。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的阅读,看起来我们是阅读一篇文章,但其实我们代入了自己整个身心、思维、切身经验中的第一手素材。 在这样的阅读中,一篇文本可能会帮助纠正我们知识体系中有问题的结论或预设,可能会为我们已经相对确立的结论提供更深刻的佐证,可能会帮助弥补我们知识体系中的短板,可能帮助我们去进一步反思我们的知识体系中那些含糊、泛而泛之的初步结论,可能打开了另外一条新的知识分支。 而另一方面,即便是文章本身看上去毫无逻辑,观点极端,论证偏颇,结构松散,也未必就对我们的思维成长没有益处,因为一篇文章并不是一个整体,如果打散了看,可能它在某一句话上提出了一个你从未去关注的视角,在某个极端上述说了一个你从未设想过的体验,在某一个论证上掰开了你从来没有思考过的隐含节点,甚至某个(你认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