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模拟电路:3-1 BJT概述
回到目录 1. 名称由来 BJT的全称是 双极性结型晶体管 (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国内俗称三极管。其实,在英语中, 三极管 (triode)特指以前的真空电子管形式的三极管,而不是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半导体三极管。“tri-”的意思是“三”,“ode”的意思是“极”,当年的电子管一般都封装在一个圆柱形的真空玻璃管中,所以中文翻译在后面加了个“管”。 早在二战以前,电子技术和电子元器件的应用就已经很发达了,在1930年代,全球电子管的年产量就已经达到1亿支以上。在那个没有集成电路的年代,更复杂的电子元器件诸如四极管、五级管等的应用也很普遍。“二极管”、“三极管”等名称更是早已深入人心。 而我们现在普遍应用的固态半导体结构的三极管,是1947年发明出来的,标准学名是: 双极性结型晶体管 (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简称“BJT”。由于最初其功能与管脚跟以前的三极管差不多,所以国内业界沿用了“三级管”这个俗称。但是BJT比以前电子管结构的三极管,实在优秀太多了:体积小巧、结构简单、无需预加热、功耗损失小、故障率极低。更为逆天的是,后来人们发现,BJT可以做得很微小,然后可以将成百上千的微型BJT组成的电路集成安放在一小块硬币大小的基片上,并将其称为: 集成电路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IC、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