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理论常见术语解释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3 00:29:01
  1. 驱动力:发动机输出的转矩经传动系传递给车轮一个扭矩,地面对车轮反作用、驱动汽车行驶的力。
  2. 滚动阻力:车轮滚动时,轮胎与地面的接触区产生的切向和法向相互作用力
  3. 空气阻力:汽车行驶时作用在车身表面的作用力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
  4. 坡度阻力:上坡时汽车重力在坡道上的分力
  5. 动力特性图:动力因数和车速的关系曲线
  6. 功率平衡图:以车速为横坐标、功率为纵坐标,发动机功率、常遇到的阻力功率和车速的对应关系绘制的曲线
  7. 负荷率:发动机输出的功率和相同转速下能输出的最大功率的比值
  8. 后备功率:发动机功率和滚动阻力、空气阻力消耗的功率的差值
  9. 静力半径:车轮静止时,车轮中心到与地面接触点的距离
  10. 附着力:地面对轮胎的切向反作用力的最大极限值
  11. 附着率:汽车直线行驶时,充分发挥驱动力作用要求的最低附着系数
  12. 比功率:单位汽车总质量具有的发动机功率
  13. 燃油经济性:保证动力性的条件下,以尽可能小的燃油消耗量经济行驶的能力
  14. 制动性:短时间内停车且维持一定方向稳定性或长下坡维持一定车速的能力
  15. 地面制动力:刹车时地面提供的反力
  16. 制动器制动力:刹车时轮胎周缘克服制动器摩擦力矩的力
  17. 制动力系数:地面制动力与垂直载荷之比
  18. 侧向力系数:地面侧向力与法向载荷之比
  19. 制动效能:汽车迅速降低车速至停车的能力。包括制动距离和制动减速度
  20. 抗热衰退性能:连续制动温度升高时制动器抵抗摩擦力矩的衰减的能力
  21. 制动跑偏:制动时汽车自动向左或向右偏驶
  22. 制动侧滑:制动时一轴或两轴发动横向移动
  23. 制动力分配系数:前制动器制动力与汽车总制动力之比
  24. 同步附着系数:前后制动力分配关系的β线与I曲线交点处的附着系数
  25. I 曲线(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前后车轮同时抱死时前后制动力的关系曲线
  26. f 线组:前轮抱死、后轮未抱死的前后制动力分配曲线
  27. r 线组:后轮抱死、前轮未抱死的前后制动力分配曲线
  28. 中性转向不足转向过度转向:转向盘保持一固定转角,汽车缓慢加速或以不同的车速等速行驶时,随车速的升高,转弯半径不变/逐渐增大/逐渐减小
  29. 侧偏角:轮胎接触印迹的中心线与轮胎平面错开的夹角
  30. 通过性:汽车以足够高的平均车速通过各种坏路或无路地带以及障碍的能力
  31. 牵引系数:单位车重的挂钩牵引力
  32. 牵引效率:驱动轮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之比
  33. 燃油利用指数:单位燃油消耗输出的功
  34. 间隙失效:汽车与地面间的间隙不足,导致汽车被托起而无法通过的情况
  35. 触头、拖尾失效:汽车前端/尾部触及地面而不能通过的情况
  36. 接近角:汽车满载、静止时,前端突出点向前轮所引切线与地面的夹角
  37. 纵向通过角:汽车满载、静止时,分别通过前后车轮外缘作与汽车纵向对称面垂直的切平面,与车体下部相交时所夹的角
  38. 最小转弯半径:转向盘打到极限位置时,以最低稳定车速行驶,外侧车轮留下的轨迹圆的半径
易学教程内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或用户发布的内容,如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欢迎反馈
该文章没有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点击提问,说说你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一起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