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一)华为存储成人礼:我们的征途似星辰大海!

五迷三道 提交于 2021-01-04 10:02:50


导语:今年是华为存储业务第十八年,这十八年来风雨兼程,从筚路蓝缕到星辰大海,华为存储见证了中国存储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全过程。


本文详细回忆了华为存储十八年走过的风雨历程:艰难曲折的成长过程、平凡可敬的奋斗者、扭转乾坤的重要时刻、激动人心的产品技术……


由于篇幅较长,特划分为十个小节,采用连载的形式发布,具体章节如下:


  1. 第一场自我证明

  2. 一道决定终生的选择题

  3. 独自闯荡江湖的少年

  4. 学会敬畏数据

  5. 回归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6. “有一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你们”

  7. 用户永远都是最好的老师

  8. 简而不减的秘诀

  9. 一抹丹青色,最是匠人心

  10. 未来征途似星辰大海


下面让我们正式开启连载(一),本篇重温了华为存储也是中国存储产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历程。




这是一个颇为励志的成长故事。从三五个人的小团队,到如今几千人的团队规模;从一台预研机产品,到如今全面布局的存储产品线;从起步阶段多年的净投入,到如今连续八个季度全球全闪存增速第一;从过去的默默无闻,到如今Gartner魔力四象限领导者的常客……


做到这些,华为存储花了十八年。


十八年风雨历程,华为存储从蹒跚学步的孩童,摸着河岸的石头艰难前行,到仗剑走天涯、勇闯天下的少年,一路艰辛却也收获满满。今年是华为存储十八年,犹如一场成人礼,它既是致敬自己过去奋斗的青春,也意味着未来要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现在让我们重温历史,感受存储产业奋斗者的温度。



第一场自我证明



在科技领域,任何业务从0到1的过程都注定是艰难无比的,华为存储也不例外。


华为进入到存储领域纯属偶然,2001年互联网科技泡沫破裂之后,几乎波及到所有科技公司,华为亦不能幸免。


置之死地而后生,华为当时认为只做通信产品未来会面临很大的风险,需要积极寻找新的产业机会点。于是,华为商业网络部悄然成立,存储恰恰是其中一个新业务。“当时有几十个新业务,存储是到现在依然活着的三个业务之一。”华为存储资深专家张国彬如是说。


张国彬2002年清华毕业后进入华为,恰好分配到存储研发团队,从此开启了与存储近二十年的缘分,见证了华为存储从无到有,从追赶到逐步超越的全过程。



“公司是2002年正式对存储业务进行投入的。当时,存储产业的确是一个潜力无比巨大的朝阳产业。不过,公司刚开始比较谨慎,当时团队加起来也就十来个人”,张国彬回忆道,“华为存储团队首先需要证明有没有能力把存储这件事情干成。


彼时的全球存储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北美互联网四骑士之一的存储公司EMC因为在911事件中帮助摩根斯坦利24小时恢复全部业务而名声大噪,全球存储工业也正式开启黄金时代。EMC在随后短短几年之内完成了对Data General、Legato、Documentum、Avamar、VMware等一系列的收购,迅速完成了从高端存储厂商到存储巨头的角色转换,并开启了长达十五年的存储霸主生涯。




不过,谁能想到此时处于襁褓之中的华为存储,会在十余年之后的中国市场实现对EMC的超越。






没人、没枪,但是又必须在一年之内把预研的产品研发出来,这就是华为存储团队当时所面临的困难局面。为此,华为存储率先想到的思路是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于是,华为存储与华中理工大学(之后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谢长生教授团队进行合作,开始基于标准服务器+商用FC卡+开源RAID代码+Cache/SCSI组件打造预研的存储系统。


“经过一年的努力,存储原型机终于研发成功,将FC环境的I/O跑通。”张国彬介绍,“后来通过了管理层的验收,华为存储在2003年也顺理成章地正式启动研发。”


借助开源+创新的力量,华为存储第一次证明了自己有能力活下去。不过,接下来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等待着华为。



一道决定终生的选择题



在这个世界上,成功从来没有捷径可走,因为世上本来就没有捷径,科技领域尤甚。


正式开启研发的华为存储,马上面临着一道选择题:走开源路线还是走创新路线从头开始。


为此,华为存储团队内部发生了激烈的讨论。采用开源路线,意味着可以加速产品研发成功的速度,这对于初涉存储领域的华为而言,不失为一条“捷径”,但开源也普遍存在着代码与功能相对简单、效率较低、Bug较多等情况;而从一开始就走创新路线的话,意味着需要保持持续投入,对时间和成本上是一场考验。


“从长远来看,选择开源在未来会带来更多风险。”张国彬解释道,“经过充分论证和权衡,团队最后一致决定宁愿花费数年时间,也要为客户、自己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个决定对华为存储后来的研发体系打造、平台级研发策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也是华为存储后续能够实现持续突破的关键。



不过一年下来,研发团队发现这条路远没想象中那么容易,颇有“一入存储深似海”的感觉。


“干了一年发现不对劲,存储对于研发投入实在太大了。”张国彬如是说,“当时光企业级硬盘的价格就非常昂贵,加上人力成本也较高。”实际上,企业级存储的技术门槛极高,作为企业数据的最后归属地,企业级存储产品对于可靠性以及数据一致性有着极高的要求,这也直接决定了存储研发需要高投入。




面临着如此高昂的成本,华为也开始有一些犹豫。到底还要不要坚持投入?如果坚持下去,还需要持续高投入多久才能做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做出产品之后,留给华为的市场窗口还有多大?




2004年,华为认为咬紧牙关也要上,但是需要灵活的方法去更加快速地了解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进而加速存储产品的研发。为此,华为决定开始采用跟国外领先存储厂商合作的方式,一方面满足了内部业务需求,另外则可以通过成熟产品了解到用户的实际需求。


之后,操作系统内存管理、消息通信、各种存储协议、Cache、RAID软件、集群管理、配置运维……团队们把一个个功能都给实现了。在完成单控制器产品之后,华为存储研发团队又开始着手实现双控存储系统的研发。


在当时,从单控制器存储到双控制器存储意味着研发能力有着本质的飞跃,对于存储架构设计、软件研发等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单控制器存储一旦控制器出现某个问题,将会导致整个存储的故障,这无疑会给用户业务带来致命的影响;而双控制器则相当于给存储买了一份保险,一个控制器出现故障,另一个控制器立马跟上,确保客户业务不会出现中断。


到了2005年,华为花费三年多时间基本完成了对于双控存储系统的研发工作,这也意味着华为存储研发实现了阶段性的胜利。


就在此时,一次良机又出现在华为存储面前,它有胆量去接受它么?


友情提示:《连载(二)华为存储成人礼:我们的征途似星辰大海》将介绍华为存储走出去、独立发展的点点滴滴,华为存储的小伙伴们又会遇到哪些挫折与挑战,敬请关注!

本文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 大数据在线(dobigdata)。
如有侵权,请联系 support@oschina.cn 删除。
本文参与“OSC源创计划”,欢迎正在阅读的你也加入,一起分享。

标签
易学教程内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或用户发布的内容,如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欢迎反馈
该文章没有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点击提问,说说你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一起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