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脸识别到视频分析,从交通管控到城市大脑……AI 落地最早、最主要的场景之一不外乎安防。而察觉到这一趋势的安防厂商、AI 企业,以及通信巨头、互联网科技巨头们都开始纷纷入局。
  
图|中国2010-2018年安防总收入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安全防范产品产业协会,CB Insights China 整理)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安防市场,具有智能处理海量的视频数据的刚需,这为 AI 落地提供了良好场景。
目前,安防市场营收达到近 7000 亿元,算上 AI 赋能带来的未来市场规模,一度被估到万亿。
安防市场的主要场景
根据剑鱼标讯的招投标项目公告,智慧交通、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等仍是目前安防项目建设的重点。城市大脑、人脸识别、智安社区等 AI 重点落地的项目也进入了安防建设的范畴。需要注意的是,单独的人脸识别项目建设仅占整体的百分之几,而这部分是初创 AI 企业的主要争夺区。
传统安防厂商海康、大华依然强势
华为进军安防、AI 独角兽们仗剑闯入安防市场的故事已经沸沸扬扬讲了两三年,海康、大华等的一举一动也被不断解读。
目前来看,AI 初步试水安防后,故事的主场仍然是海康、大华等传统集成商,这些厂商仍稳居舞台中心。
  
  图|2019年中国城市安防项目主要中标集成商,金额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剑鱼标讯、AI智道)
在 2019 年城市大安防项目的中标单位统计中,海康威视等传统厂商仍名列前茅,项目遍及智慧交通、平安城市、智安社区等各个重点领域。其中,海康连续八年视频监控行业全球第一,2019 年实现营收 576.58 亿元,保持了15.69% 的稳定增长。海康还是近两年券商调研次数最多的上市公司之一,年接待机构超千家。
  
  图|中国安防三大主要厂商2015-2019年营收(数据来源:公司财报,CB Insights China 整理)
此外,政府类安防项目,最主要的安防厂商还有大华、易华录、佳都新太、高新兴、千方科技(收购宇视科技)等。这些厂商对大型项目的承接能力、应收账款周转能力,以及部分头部厂商的自研能力,都是数年来积累下的重要护城河。
除传统势力外,华为、阿里、腾讯等的入局,也让安防市场更加多元,进一步推动了 AI 的落地。
自 2018 年正式进军安防后,通信巨头华为接连发布了新型星系列摄像机、鲲鹏 + 昇腾服务器、智能视频云平台、算法商城等多款产品及平台,大有改写安防格局之态。不过经过概念逐渐落地,面对安防碎片化市场下,细分场景落地的困难,一向服务固定大客户的华为能否在安防深扎,还需拭目以待。
阿里、腾讯则是互联网巨头进军安防的实力代表。阿里入股千方科技,利用千方旗下宇视科技的安防项目经验充实自身的城市大脑等项目,腾讯则在智慧社区等领域广泛团结合作伙伴,以微信为入口打造整体体验。
旷视、依图等 AI 企业正在安防取得自己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依图科技、旷视科技等新生的 AI 初创企业在安防项目中占有份额并不多,但他们更具代表意义。
目前,以依图、旷视为代表的 AI 四小龙企业在安防项目中主要单独承接的还是人脸识别项目,但人脸项目目前在整体中占比并不高,仅占百分之几。在大型综合项目中,AI 初创企业与不同集成商、IT 设备提供商等一起承担项目的某部分,提供人脸识别设备、服务器或软件系统等,项目从几十万到上千万不等。在安防大市场中,以AI 做利剑的厂商们目前议价能力并不算强,而是逐步被内嵌入了整个安防产业链条中。
AI 厂商们具体披露的安防数据并不多。从 2019 年首个申请 IPO、披露招股说明书的 AI 独角兽旷视科技的数据中,可见一斑。旷视 2019 年上半年,营收为 9.49 亿元(亏损约为 52 亿元),主要营收分为个人物联网、城市物联网和供应链物联网三部分。其中营收占比最大的是城市物联网,即安防部分,包括城市和社区的智能化,2019 年上半年收入 6.94 亿元,占总收入达 73%。可与之比照的是,海康占整体营收不到 50% 的公共服务事业群(PBG),2019 上半年年营收 62.93 亿元。相比之下,两者营收体量仍有近十倍之差。
由单独的软件、算法提供商,向软硬协同、兼做硬件设备转变后,AI 初创企业的角色更加复杂,毛利率还进一步降低。旷视 2019 上半年的毛利率为 60% 多,而海康 2019 年毛利率近 50% 。可见,传统安防厂商的毛利率并没有很低,相比之下,AI 安防企业的毛利率也并未高出很多。
  
图|旷视科技2019年-2020年部分安防中标项目及金额(数据来源:剑鱼标讯,CB Insights China 整理)
目前的安防 AI 市场中,AI 企业、传统企业,以及跨界巨头各有生存的空间。但 AI 企业面临的情况是,如何在高估值上市难下,平衡自身高研发、毛利率降低,以及市场拓展不及预期等各种因素。
AI 安防落地的几个关键问题
谈及 AI 对安防的改变中,不得不提及的几个就硬转软、后转前、AI 芯片以及平台化趋势。从这几个问题可以看出 AI 安防的主要形态,以及落地中尚存的一些问题。
硬转软、软件定义摄像机
传统摄像头以不同类型镜头、补光灯、不同的传感器件等硬件改变摄像机,以适应不同场景。而以华为为代表的厂商进军安防后,更强调 “软件定义摄像机”,通过加入 AI 算法,应对不同场景。目前,海康大华等传统厂商也开始在摄像机中加入 AI 算法,不同的是,其强调是“场景定义摄像机” ,两字之差,传统厂商更强调软硬协同路线、硬件的不可替代,以及目前 AI 算法的调节尚处于初级阶段。
后转前
从后端处理海量视频数据,转向前端智能摄像头实时处理,或优化画面进行回传,也是安防变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传统上,安防主要的市场还集中在后端,而前端智能,将改变传统摄像头视频数据的处理方式、应用场景及应用效率。目前,在机场、高铁等安检时使用的刷脸识别、布置在高速路口的电子警察,以及未来在电力、工业等更多场景与传感器相结合的智能摄像头都有广阔前景。但受限于 AI 目前在不同条件、复杂场景下的识别率不同,以及智能化需求还需要逐步展开,前端场景还有待逐步部署。
AI 芯片
相对于汽车等场景安全隐患小且具有海量视频处理的刚需,安防前端的芯片市场吸引了一大批 AI 芯片初创公司。安防后端芯片通常由英伟达 GPU 等算力更强的通用芯片提供,而前端摄像头上则对算力要求相对较低、功耗要求更高。近几年宣称流片的 AI 芯片企业不胜枚举,但 AI 芯片在性能上算力相对有限,且单独的 AI 模块作为协处理器,还需和摄像机中的其他模块相配合。对芯片企业而言,最实际的还是成本问题,长期重度研发投入下,芯片的流片每年要到百万片级别才有成本优势,目前单家 AI 芯片企业很难达到。
平台级、城市级应用
另外,对于安防市场未来最大的愿景,不外乎是未来安防将走向视频物联网平台,与城市中的各个智慧场景进行联通,视频数据将与其他数据打通,发挥更大价值。
目前智慧城市、城市大脑、孪生城市等都在不断建设,海康等近年来也在电力、能源、学校、社区等各个场景推出解决方案,华为则主打自身的平台、生态,阿里从智慧大脑以及入股千方科技来布局。不过,无论是海康做平台,还是华为深入场景,或者阿里做项目和运营,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各有优势的同时,也都各有短板。AI 的到来,只是提供了一个可用条件,诸多实际场景还需要慢慢磨合。
总结
综合来说,AI 企业在安防已有一席之地。无论是 AI 企业本身,还是 AI 借由传统企业、以及通信和互联网巨头对行业的改造,安防行业也都在切实的发生着变化。但改变需逐步发生,如软件定义摄像机、前端智能、AI 芯片以及平台化等趋势,更需要场景定义、需求定义,以及实际量的推动来说话。
AI 企业们以及 AI 这股浪潮本身带来的刺激,让行业的各方势力更加快速地迎接改变。无论是防守方,还是进攻方,在这场战役中,都变得更为积极。
- End -
来源:oschina
链接:https://my.oschina.net/u/4395489/blog/448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