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史话丨珍妮·古道尔:我和我的黑毛朋友(上)——注定的巧遇

↘锁芯ラ 提交于 2020-07-28 01:32:43

撰文丨CCecho (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生)

编辑丨qingning

排版丨小箱子

封面:珍妮•古道尔和弗洛伊德, 一只来自贡贝的黑猩猩。摄影:Michael Neugebauer)


“我狂乱地匍匐穿过纠葛的矮树丛,但我前方那群黑猩猩却毫不费劲,顺畅地晃动着身影前进,这使我们的距离越拉越远。我的鞋子和照相机背带一下子被藤蔓缠住,手臂也被荆棘刺得伤痕累累,当我猛力拉扯缠住我头发的树枝时,我被刺痛得流出了眼泪。”

——珍妮·古道尔《大地的窗口》


丛林似乎从不“欢迎”我们这些笨拙的动物,我甚至可以想象自己深陷其中的惨样。人类似乎更愿意站在高处远眺那片绿色的森林,而非在枝下弯腰缓慢前行。那般对深入丛林的不愿意,就像我们脑中总有对其他生灵的固有界限那般顽固。但有一位女士,她愿意步入险阻的密林,打破存在于我们脑中的偏见。她通过对黑猩猩的观察让我们明白人类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动物王国的一部分,并且我们已然踏出了尊重其他生灵,与它们共享地球的第一步。


不幸与眷顾

人生中有许多提供我们透视世界、寻找意义的窗口,科学即是其中一扇。许多聪明、洞见犀利的科学家,前仆后继地擦亮了窗上的玻璃。透过这些窗户,我们对于人类过去未知的领域可看的更远,更清楚。”

——珍妮·古道尔《大地的窗口》


1934年4月3日伦敦的一家医院中,瓦莱丽·珍妮·莫里斯·古道尔出生。那时候的她还不知道,她一生下来就无法正常的辨识人脸(60岁时被诊断出“脸盲症”),但好在她辨认其他生物毫无问题。童年的珍妮就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一次她把蚯蚓藏在枕头下,并不愿意扔掉它们。她的母亲万妮没有责骂女儿,而是说:“它们需要泥土,不然它们会死的。”万妮对女儿童年时期“胡闹”的宽容加深了女儿对自然的兴趣,万妮还教会她“宠物”应放归自然,以及帮助女儿树立了与同龄孩子相比更成熟和深沉的尊敬自然的态度。

在珍妮8岁的时候,她收到了一份圣诞礼物——儿童小说《怪医杜利德》,说的是一名医生通过学习动物语言而获得了与动物交流的非凡能力的故事。珍妮开始向往在非洲与动物自由沟通的生活。当然珍妮并没有打算将她的梦想止步于幻想中,因为她的外婆总是和她念叨着圣经里的句子:“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然而18岁的珍妮对前途有些迷茫,因为家境不足,她既不能去大学深造,也没有找到工作。她开始思考在去非洲前怎么养活自己。

就在这个时候,珍妮收到了老同学曼齐的一封信,她的父母搬到了肯尼亚,邀请珍妮来新家做客。本以为在好友家期间可以观察到野生动物,但当时非洲政局混乱,流血事件频发,珍妮并没有亲身观察野生动物的机会。在肯尼亚居住的2个月内,珍妮忙碌于社交活动。在某次晚宴上,她的生活有了转机,一位朋友建议她:“如果你真的对动物感兴趣,你应该去拜访一下路易斯·利基。”

路易基·利基,世界上最著名却又饱受争议的古人类学家之一。他通过对人类化石和石器等文物的挖掘开展研究,寻找人类与猿类何时以及如何与他们的共同祖先“分道扬镳”的种种线索。利基看来,对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的研究是一把可以帮助他解开人类起源之谜的钥匙。但利基无意放弃对化石和文物的研究而亲自去开展对黑猩猩的野外研究,而珍妮的到来让他有了人选!(虽然珍妮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是进行此项活动的适宜人选)

珍妮·古道尔和路易斯·利基[1]

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到了“猿”。直到1640年,一只黑猩猩被带入到荷兰奥兰治王世的威廉王子的宫廷中,欧洲人首次开始知道黑猩猩这种动物。“黑猩猩”一词最早出现在1738年《伦敦杂志》9月份的文章中。不过那时的黑猩猩主要视为一种可供观赏和娱乐的生物,且公认的科学观点是黑猩猩都是粗野凶猛的动物。

利基建议珍妮在开展考察之前多了解一些黑猩猩的知识,并告诉她学习这些知识的最好地方不是在非洲,而是在英国。于是,在1958年12月,珍妮在她母亲的陪同下到了英国伦敦开始学习之旅。她在伦敦动物园和皇家自由医院学习灵长类动物行为习惯和解剖知识。尽管那时人们对猴类和猿类的野外行为感兴趣,但直到20世纪末期,主流研究者仍旧认为这群自然主义者不过是一些自学成才的业余爱好者和只会在破旧的野外指南里匆匆记下几笔的探险家。而以康拉德·洛伦茨为例的早期野外观察者主张的多数生灵都拥有思想,情感和动机的观点与珍妮产生了共鸣。

沃尔夫冈·科勒对黑猩猩的智力水平测试(左图)以及温思洛普·凯洛格夫妇对比小黑猩猩和自己儿子的行为表现(右图)都为珍妮的研究树立了榜样[2]

伦敦的学习之旅很快就结束了,珍妮又一次踏上了非洲的土地。这回考察地拟定位于坦葛尼喀湖畔的贡贝(Gombe)黑猩猩自然保护区内,但是地区的总督要求珍妮不得只身前往,必须有一名助手陪同。珍妮的母亲万妮很乐意陪同女儿前去。

1960年26岁的珍妮,开始了她的冒险之旅。哪知好事多磨,因为自然保护区内的渔夫之间冲突,她们的贡贝行程不得不推迟。珍妮只得先前往乌干达的洛卢伊岛观察长尾猴的生活。在这里珍妮学会了如何做好野外笔记,去野外要穿什么样的衣服,野生猴类对人类哪些行为是可以接纳的、哪些是不可以接纳的,和其他必要的考察相关知识。1960年7月16日,珍妮一行人终于乘坐着名叫“基比希号”的汽艇进入了贡贝。


陌生与信任

“我一直觉得,为了精确地观察,人们不必完全以不偏不倚,不带丝毫感情的态度来对付被研究者。对他们产生强烈的同情,这本身就没有错。”

——珍妮·古道尔《在人类的阴影下》


珍妮在保护区内的米通巴山谷中树上首次观察到了黑猩猩。这群黑猩猩一共有16只,他们除了简单的采摘果实外什么也不干。虽然珍妮一行人极力隐藏自己的行踪,但是一旦靠近黑猩猩他们就会惊慌逃走。直到一回珍妮独自在山谷搜索时,有3只黑猩猩没有立刻逃离而是目不转睛的盯着珍妮,珍妮将这个碰到黑猩猩的地方称为“山顶”。一段时间之后,珍妮终于意识到她所观察到的黑猩猩属于一个大的黑猩猩族群,这个族群大约有50只黑猩猩,珍妮将其命名为“卡瑟克拉族群”。珍妮还分别给每只黑猩猩起了名字,比如:戈利亚,灰胡子大卫,弗洛等,而不是常见的数字编号。

随后的几个月珍妮有了两项重大发现,首先她看到了灰胡子大卫从嘴里扯出一些粉色的东西,与树叶混着放进嘴里咀嚼,旁边还有三只小猪的残骸。珍妮意识到大卫正在吃肉,这一发现打破了黑猩猩是草食性动物的传统。此外,珍妮发现大卫会利用草茎制作捕食白蚁的工具,这令珍妮十分兴奋,因为在出发前往贡贝前,利基曾明确指示珍妮要确认黑猩猩是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二人后来的书信对话)

随着雨季的结束,珍妮相信她被这群东道主所接纳了。有一次,珍妮准备从“山顶”返回营地的时候发现两只黑猩猩正坐在离她18米的地方盯着她。当珍妮原地坐下后两只黑猩猩(灰胡子大卫和戈利亚)则开始自顾自的活动,不在看她。从这时候起,黑猩猩从最初的对珍妮恐惧,到挑衅,慢慢变成了认可。不同于那时野外考察的常规标准和步骤,珍妮一直鼓励研究者与黑猩猩互动以便赢得他们的信任。但是也有评论家认为珍妮·古道尔在对黑猩猩进行野外考察时没有与黑猩猩保持一定距离,而这种距离是进行客观判断的必要条件。

一晃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利基认为如果珍妮有了学术背景,那么她的研究将得到学术界更认真的对待。他安排珍妮返回英国攻读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师从动物学和动物行为学教授罗伯特·欣德。尽管珍妮的内心十分不愿意,但她仍旧需要离开贡贝完成她的博士学业。在之后的时间里珍妮完成了动物行为学的训练,成为了剑桥大学历史上第八个跳过学士学位直接获得博士学位的人。

重返贡贝的珍妮惊讶的发现黑猩猩似乎已经默认这群外来者的存在,灰胡子大卫悠闲地在营地里走动,然后在她帐篷旁的棕榈树上进食。珍妮在营地的桌子上放了些香蕉等着黑猩猩们的到来,大卫紧接着带着戈利亚来到了营地,此后越来越多的黑猩猩开始进入营地,“香蕉俱乐部”正式成立!香蕉俱乐部使珍妮能够在固定地点和时间观察同一只黑猩猩,而这在野外这基本是不可能的。通过长时间的观察,珍妮意识到黑猩猩像人类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在给利基的第一份野外报告中,珍妮的观察结果对科学界许多关于黑猩猩的偏见提出了质疑。例如黑猩猩并非单一的凶恶生物,虽然他们有时确实如此,但有时也表现出温柔和忠诚。每名在营地中与他们喜欢的黑猩猩开始建立感情的研究人员开始意识到珍妮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她为人类与动物间的沟通与了解搭建了一座桥梁,为其他研究者铺平了道路。

香蕉俱乐部[3]

一天下午珍妮在观察大卫进食,当大卫离开时,珍妮紧跟其后,等她走到一条河边时,大卫坐在河边,仿佛在耐心地等她一起走。珍妮把地上的一个果子捡起来递给大卫,大卫则将果子扔掉后把手放在珍妮手上。他不想要果子,但他理解珍妮的意图,所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安慰珍妮——“你没有惹恼我”。这时,他们不是通过人类的语言,而是一种更为古老的形式交流。友谊这个纽带将一个世界的两个物种连接在一起的时刻,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时刻啊。这段期间珍妮不但收获到了与黑猩猩的友情,爱情也接踵而至,1962年受国家地理学会之邀,雨果·范·拉维克来为珍妮拍摄纪录片。拉维克在这段期间记录下了许多宝贵的黑猩猩野外活动,如制作工具以及钓白蚁吃。珍妮感受到有一个人能够理解自己的工作是多么幸运。1964年3月28日,珍妮和拉维克在伦敦举行了婚礼,婚礼的蛋糕上放着灰胡子大卫的泥像,而且弗洛、菲菲、戈利亚以及其他黑猩猩的彩色照片高高地摆放在婚礼现场。

珍妮·古道尔和她的神奇朋友的故事讲到这里,就以这个温馨又美好的婚礼作为上部的结束吧。回顾珍妮的前三十年,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在家庭影响下热爱自然;虽然前途迷茫,却机缘巧合的认识了导师利基;虽然研究过程一波三折,却最终收获到了黑毛朋友的友情,自己的爱情和学位。然而时间不会静止在这里,只有虚构的童话才会止于婚礼的Happy ending。之后珍妮和黑毛朋友的友情又会如何发展,欢迎继续观看《脑科学史话丨珍妮·古道尔:我和我的黑毛朋友(下)——对接的桥梁》。


To be continued...


附 录
1946年 父母离婚
1953年 搬到伦敦,开始在秘书培训学校学习,并找工作
1957年 第一次非洲之旅,开始和路易斯利基在奥杜瓦伊峡谷开始挖掘工作
1958年 利基让珍妮去野外考察猩猩
1960年 7月在贡贝河野生动物保护区,开始野外考察
10月看到黑猩猩吃肉
11月观察了一只名叫灰胡子大卫的黑猩猩在钓白蚁吃
1961年 灰胡子大卫首次造访了珍妮的营地
1962年 以研究生身份进入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遇见野生动物摄影师雨果·范·拉维克
获得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伯尔奖
1963年 8月第一篇文章《与野生黑猩猩在一起的日子》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
1964年 3月28日珍妮与范拉维克结婚,黑猩猩弗洛产下弗林特,珍妮开始观察黑猩猩的育儿行为
12月贡贝河研究中心成立














封面图片:

http://www.janegoodall.org.nz/jane/


文中插图:

[1] https://www.janegoodall.org/(the Jane Goodall Institute)

[2] http://www.pigeon.psy.tufts.edu/psych26/kohler.htm(左图)

https://dimartblog.com/2015/11/11/sc11/(右图)

[3] https://www.wamc.org/post/jane-goodall-wants-save-us-and-her-beloved-chimps-ourselves


主要参考资料:

Goodall, Jane; Phillip Berman (2000). Reason for Hope: A Spiritual Journey. New York: Warner Books. p. 4. ISBN: 978-0-446-67613-7.

Arusha, Tanzania (2007). Jane Goodall Helps Humans and Animals Live Together. TED. Retrieved 28 July 2010.

Meg, Greene. (2008). Jane Goodall: A Biography. Prometheus. ISBN: 978-1591026112.

Jane, Goodall. (2010). Through a Window: My Thirty Years with the Chimpanzees of Gombe. Mariner Books. ISBN: 978-0547336954.

The Jane Goodall Institute. (2010). Our History. Roots & Shoots. Retrieved 14 July 2010.

DiCaprio, Leonardo. (2019). Jane Goodall. Time. Retrieved 18 April 2019.


往 期 精 彩

脑人言:脑科学史话丨“窥窃”所罗门智慧之人——康拉德·扎卡赖斯·洛伦茨zhuanlan.zhihu.com图标 CCecho:“1-1=?”“0!”——自然界中的数学“小天才”zhuanlan.zhihu.com图标 CCecho:“猫?狗?傻傻分不清楚!”——大脑如何进行分类与决策zhuanlan.zhihu.com图标


关于我们

脑人言”是公益的脑科学原创科普团队,由海内外一线科研人员组成,专注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脑机接口等领域的科学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关注请长按上方二维码;转载请联系:lyx15951083876;合作请联系:iam7182;加入作者团队请联系:chinatang2010

易学教程内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或用户发布的内容,如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欢迎反馈
该文章没有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点击提问,说说你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一起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