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分析员备考之经济管理篇(一)

点点圈 提交于 2020-02-01 01:07:16

系统分析员备考之经济管理篇(一)

高艳明(转载自51CMM)    2003年05月12日
我有话说……

引子:

  系统分析员考试大纲的考试要求的第一条是“掌握管理科学与系统工程基础知识”。作为信息产业部组织的比较权威的软件技术类考试吸引着无数的技术高手,但是参加考试的大多是计算机专业或计算机相近专业的在校学生或已毕业的在职人员,基本上都缺少管理科学与系统工程方面的知识。我作为本科主修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学习经济学、管理学和营销学等专业知识)的系分发烧友,我突然觉得有必要为广大的系分考友搜集准备一些这方面的资料,以节省大家宝贵的复习时间。虽然在最近的两年的试题中好像没有直接考到这方面的知识,但是我认为随着系分考试的逐步完善,这方面会有所加重。而且在下午的试题中,会不会有要涉及到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呢?答案是肯定的。下午的试题多是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向你询问正确解决方案是是否也会考查你是否有经济头脑呢?你选择的方案是否考虑经济可行性了呢?这些是不是都涉及到经济管理知识了呢?我想如果你有经济管理这方面的知识,或许下午考试你会更加自信。再者,系统分析员的未来是企业的CIO,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参与企业的管理、决策,没有经济管理这方面的知识是根本没办法胜任工作的。所以,无论是从应试的角度还是从京后工作需要的角度,我们都要有经济管理这方面的知识。希望此文能够对你提高经济管理知识水平和顺利通过系统分析员考试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系统分析员有所帮助。

摘要:

  “掌握管理科学与系统工程基础知识”是对系统分析员的要求,本文将根据系统分析员考试大纲,向广大系分考友提供一些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将主要分为两块来介绍,下面介绍第一块��基础经济知识;在随后的《系统分析员备考之经济管理篇(二)》中将介绍第二块知识��基础管理知识。希望对你的系分考试有所帮助,谢谢。

关键字:

  系统分析员 系分辅导 经济管理 参考资料

  我们知道,系统分析员的未来是企业的CIO,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参与企业的管理、决策,需要具有经济学方面的基础知识。那么何谓经济学呢?

  经济学是研究一个社会的经济问题的一门科学。人类生活在生产与消费的循环往复营无止境的再生产过程中,随着人类欲望的不断增长必然引起用于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等生产资源(也叫生产要素)的需要。然而正是这些生产资源(通常包括劳动、土地、矿藏、森林、水域等自然资源、以及有这两种原始生产要素生产出来再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财货( Capital Goods) )的稀缺性(这里所说的生产资源的稀缺性既不是值这种资源不可再生活可以耗尽,也与这种资源的绝对量的大小无关,而是指这样的一个事实,即在给定的时期内,与需要相比较,其供给量是相对不足的。)构成了经济学研究的“经济问题”。所以也可以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无线多艳的需要的一门科学。正是由于需要的无限性与生产资料的稀缺性产生了人类面临的经济问题,即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地和有效地分配使用与各种途径,以满足一个社会无线多样化的需要问题。因此,经济学又被定义为是研究人类社会怎样有效率地分配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资源用于公众用途,已达到既定目标的一门社会科学。

  现代西方经济学把经济学原理即有关经济问题的知识体系的全部内容分为两大组成部分,其一叫做“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其二叫做“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在经济分析中以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作为考查对象的称为微观经济学;而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作为考查对象的称为宏观经济学。下面我们来分别介绍。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考察被使用的生产资源总量为给定的条件下,这些资源怎样被分配是用于各种不同途径,因而微观经济学考察的是生产那些产品和美中产品的产销数量,以及它们的相对价格。下面将简要的介绍微观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更详细的内容可参考相关的专业资料。

需求供给和消费者需求理论

  在经济分析中,需求总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和一定市场上按照某一价格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和劳务的数量。特别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需求总要同时涉及到两个变量:商品的销售价格和与该价格相应的人们愿意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社会上的一个人(或一个研究单位)的需求为个人需求,社会上所有人的需求构成了市场需求。将需求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此表格即为需求表,如表1。将需求表的数据描绘再平面坐标上,称为需求曲线,如图1。


  在一种商品市场上,影响该商品的市场虚无的因素有多种,如:消费这偏好(Preference),消费者收入,商品的价格,其他商品的价格,人们预期的该商品和其他商品将来会有的价格等。对于中商品的需求量与影响需求量的因素之间的这种依存关系,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 Q d = ( T,Y,P,P x,P e )
上列方程式中Q d代表商品的需求数量,T表示消费者偏好,Y表示消费者收入,P表示该商品的价格,PX表示其他商品的价格,P e表示人们预计的该商品和其他商品的价格。

  鉴于影响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的因素十分复杂,所以经济学中需求分析中采用经济分析中常用的科学抽象法,即假定影响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因素,除了商品的价格外,其余因素都是给定不便的。这样,可以认为该商品需求量发生变化的唯一原因在于该商品的价格,于是该商品的需求函数可记为:
Q d = f ( P )
Q d = f ( P )只是一般地表示Q d 与P 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

  经验表明,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存在着互为反方向变化的依存关系,因而需求曲线是一条自左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称为需求规律(Law of Demand)。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可以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解释,即商品价格下降之所以会引起需求量的增加,是由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共同发生的结果。互为替代品的一种产品价格的下降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的减少和此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增加,称为替代效应。所谓收入效应是指由于一种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其他商品(不局限于替代品)价格不变,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的提高从而使消费者对降价产品需求的增加。读者可以从实际生活中商场家电厂家之间的价格战的现象可以分析理解这一概念。

  在经济分析中,供给意指在一定市场上在一定时期内与每一销售价格相对应,生产者愿意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数量。与需求表和需求曲线相对应,供给理论中也有供给表和供给曲线的概念。类似的,与需求规律相对应,供给量是价格的增函数,即供给曲线自做向右上方延伸,成为供给规律(Law of Supply)。影响供给的因素有考察时间的长短、生产者从事生产的目标、商品的价格、其他商品的价格、生产技术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政府的租税政策等。

  一种商品的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该商品所感到的满足。边际效用是指该商品的消费量每增加(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总校用的增加(减少)量。这里的边际效用的概念很像数学里的微分或者说是物理学中的加速度。经济学中有一个规律叫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随着一个人所消费的某种商品的数量的增加,其总效用虽然增加,但物品的边际效用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而减少。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用来解释需求规律的一种理论观点。当然,它的有效性要以假定人们消费行为的决策是符合理性为前提的,即消费者的一定资金的消费一定要达到效用最大。达到效用最大的条件是他每花费一元钱所买进的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由于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消费者增加叠加商品的购买量以替代其价格相对上涨的商品的现象,成为替代效应。仅仅由于收入的增加(其他条件不变)而使所有商品的购买量增加的现象称为收入效应。总支出不变由于其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下跌从而增加跌价商品的购买量的现象称为价格效应。价格效应实际上是由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共同构成的。

需求预测

  产品的需求预测就是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企业的未来经营管理人员的系统分析员必须要明确和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及其战略发展方向,也就是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不可避免的要遇到本企业产品的定量需求预测等问题。所以需要掌握基本的需求预测方法。产品的需求预测是以上面提到的需求理论为基础的,包括消费者行为和效用最大化法则。

  关于预测的方法有多种,一般是根据历史数据和企业的经营战略,根据具体问题具体选择可行的预测方案,必要时采取广告、改变价格等促销手段,以实现既定的目标。关于预测的更多知识请参考专业书籍。

供给理论——生产者行为与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是描述生产技术状况给定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产品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数量关系的函数式。一般记为:
Q = f (X1,X2,X3……X m )
X1,X2,X3代表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品,Q 表示人以及定数量的投入品组合在给定技术条件下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最大量。

  一般来说,生产者或厂商进行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时需要多种生产要素,微观经济学把厂商合理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原材料、劳务、资金等)已达到既定的目标如产量最大或效益最好等的行为称为厂商理性行为。与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相似,厂商也要追求一种均衡即投入量的最优组合。厂商之理性的决策就是确定一个它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组合,以便、用最低的总成本来生产既定的数量的产品;或者、使花费给定数量的总成本所生产的产品量最大。与消费者行为种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类似,当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跌,而其他要素的价格不变时,厂商对要素的需求也会有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常听说的规模经济、规模报酬递增等经济概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范畴。规模报酬递增指厂商的经营规模较大时,在给定技术状况下投入要素的效率提高,从而成本较低,也就是通常所谓的规模经济或规模效益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专业化利益和某些要素的不可分割性。当然,规模报酬递增是有其产生的条件的,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而是在一定的规模内可以达到厂商的均衡,也就是厂商投入与产出最合算。因此企业的一味地扩张并不是什么好兆头,当然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成本的概念也是进行经济分析时必不可少的。由于资源的稀缺性,生产一种产品所费成本就是为了放弃(或牺牲)了另一种替代品德生产。简言之,生产出某一产品所费成本即是它的替代成本或称作机会成本。经济分析中将生产某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与生产出该产品的机会成本作为同义词。有关成本的概念还有固定成本、可变成本、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等。所谓短期是指在这样一段时期,在该时期内,厂商无法改变其固定设备所限定的规模。而所谓长期则是指在该时期内,包括固定成本在内的一切成本项目都是可以变动的。可以将固定成本定义为厂商即使暂时关闭其工厂,什么也不生产也会承担的得费用。可变成本则是指随产量而变动的成本。短期成本实际是假定上面提到的“规模报酬”中的规模是既定的,短期成本则主要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个部分。由长期成本的概念可知,它是没有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分的。关于成本的理论这里知识介绍一些概念,有兴趣且有时间的读者可以参考相关专业书籍。
供需均衡和市场调节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两个方面。对生产者来说,总是希望自己生产的产品能尽快的销售出去而无积压;而对消费者来说,总是希望理性消费即效用最大化。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平衡是经济系统良性运行的重要标志之一。供给与需求平衡时的价格和产量分别叫做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在图2中,D(p)和S(p)分别表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根据市场的需求规律和攻击规律,D(p)是自左向右下方倾斜,表示需求量与价格的变化方向相反。S(p)曲线自左向右上方倾斜,表示供给量与价格变化方向相同。在采用均衡分析方法考察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时,有它们代表的需求状况和供给状况是假定为已知和既定不变的。D(p)和S(p)的交点E表示:当价格为EQ(=OP)时,生产者愿意供给的数量和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恰好相等,这时价格将在这个高度固定下来,不再有变动的趋势,称为市场达到均衡状态。这种使得需求量恰好与供给量相等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与均衡价格对应的产量,称为均衡产量。


  当商品的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如P1)时,厂商就会增加产品的供给,即超额供给;供大于求时会导致价格的下降,此时消费者可能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即超额需求。需求量大,厂商又会提高产品的价格增加产量,价格上升。如此循环,价格总在均衡价格附近波动,即所谓的动态均衡。
蛛网理论:如果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斜率达与供给曲线向上的斜率(如果不满足此条件,价格将无休止波动),那么产品价格在市场调节之下将趋于稳定的价格P*,它是价格长期处于平衡点。

  虽然理论上将,价格在市场调节之下中将稳定在某一合理点,从而波动消失。但这种状况不会长久维持,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供给与需求曲线将会移动,从而原有平衡点受到破坏,价格又开始新的波动。

  价格的剧烈波动会给现实经济造成损失,企业甚至在价格的波动中破产。因此,单纯的市场调节是有缺点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实践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只有采取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自动调节相结合,才有利于国家整体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主要从总体上研究国家、地区在生产、消费、分配等过程中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宏观经济学考察的是微观经济分析中被假定为已知和既定的被使用的生产资源总量的大小决定方法。如国民收入的大小,一般物价水平的高低及其变化,全社会的就业和失业人数,以及经济增长及经济周期等即为宏观经济学考察的对象。像国民收入理论和就业理论,货币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等方面的知识都属于宏观经济学的范畴。

  任何一个从事经济与管理的人员都应当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全貌有一个较深入的了解,系统分析员作为未来企业的CIO,掌握宏观经济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要明确宏观经济的目标。国家、地区、企业经济的主要发展目标是:、高速增长的实际总产出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生活消费需求。、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巩固并加强国防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医药卫生增进身体健康,等等。总之,宏观经济并不是指单纯追求人均总产出的高速增长,应是多目标的。但众多目标的实现又主要依赖人均产出的高速增长,即经济的增长。

  直观的说,经济增长取决于: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产出的一部分用于投资的积累率、各种产品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理论上可以证明经济增长归根结底取决于技术进步,积累率最终将对经济增长不起作用。

  现实的经济应当是采取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自动调节相结合,由市场来调节是资源和消费品配置达到帕累托意义下的最优,是供需达到平衡,经济快速增长。当市场不能通过自己达到配置最优或者国家根据经济理论预测经济按某种方式发展不会达到资源配置最优时就要采取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具有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有利于未来企业管理人员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根据国家的经济政策制定出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经济战略,使企业发展壮大。

小结:

  以上谈了经济学方面的基础知识,简简单单的几千字不可能将系统分析员需要掌握的经济基础知识完全表达出来,但仍希望此文能够给那些参加系分考试的朋友一些帮助,并祝愿广大考友复习顺利。并借此机会向教授我经济管理知识和写作知识的母校和母校的老师们表示感谢!

参考资料:

  信息产业部人事司 编.2001年度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大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郑人杰 等编.系统分析员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宋承先 著.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易学教程内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或用户发布的内容,如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欢迎反馈
该文章没有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点击提问,说说你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一起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