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国区域划分

≯℡__Kan透↙ 提交于 2019-11-27 09:23:43
作者:孙东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8576113/answer/77437194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首先这是历史原因,古人几千年的智慧全部浓缩到省份划分线里面了,我国的省份划分线也不能像其他国家那也横平竖直。

以下是具体原因

中国省份划分线最初就是根据山川河流进行大致划分的,唐朝根据山川河流把天下划分十道。河北道和河南道的划分线就是黄河,这一点其实是最好理解的,也是最好解释的。古代车船州马不便,所以古代老百姓也很少走动到远方,人口流动性特别低。人口流动性低,那么就会产生地方文化。我们就举一个例子,在一些山区有一个现象叫“隔山不同音”,意思就是仅仅隔了一座山,两边的百姓说话口音就会有不同。为了避免这种矛盾,所以就根据山川河流大致划分了一下。

地理划分

这一点其实看陕西就能看出来了,陕西的划分就是精细划分的缩影。陕西分三个组成部分,分别为:陕北、关中、陕南(汉中)。关中是四塞之地,八百里秦川沃土更是让关中成为一个绝佳之地。易守难攻而且还能自供自给,这样的地方一度被成为封建王朝首都。但是关中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河套自古就是养马场,而且这个地方奇袭长安只需要两天时间,其他地方根本就反应不及。勤王部队还没赶到,长安就被攻破了。为了解决河套地区的威胁,陕北被划入陕西,这样就有了缓冲带。而且可以西出河套,山西等地也可以通过这里策应关中。

真正差别大的存在与陕南(汉中)与关中、陕北之间,因为中国大陆地理南北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线,关中、陕北在秦岭—淮河线以北,属于北方;陕南(汉中)在秦岭—淮河线以南,属于南方。从方言、风俗来看,陕南(汉中)与关中和陕北的差别也非常大,而是更接近四川盆地。为什么要跨越地理南北分界线和秦岭崇山峻岭、无视方言风俗差异将陕南(汉中)划入陕西省,源于划分国内政区的“区域制衡”原则。

一国要想长久保持统一,其国内行政区划分应充分考虑区域制衡原则,即任何一个一级行政区(省、州、邦)企图分离叛乱时,中央政府都能从毗邻地区方便地扼住其咽喉而实施镇压;任何一个一级行政区分离后都会在经济上蒙受重创,难以独存。正如制定法律的基本思路不能是假设人人都是自律的圣人,而必须着眼于使其不能、不敢作恶;一个大国行政区划设置也必须着眼于使任何一个地区都不能、不敢寻求分裂。

  从上述原则出发,审视汉中行政归属:如果将汉中和四川盆地划入同一省份,一旦四川当权者与北方的中央政权分离而割据或对抗,就可以轻易堵塞艰险难行的蜀道,阻击来自北方的中央政府军队。将汉中划入陕西省之后,一旦四川发生叛乱,已经掌握了汉中的中央政府平叛军队进军成都平原平叛就会轻易许多。同时,这样的格局又会有效威慑、遏制掌握四川当权者潜在的叛乱割据意图。正因为如此,自从汉中划入陕西省后,再未发生过四川地方政府主动叛乱的事情,更未形成割据四川数十年的割据政权。

南边的四川就不老实了,自古以来就是绝佳的造反之地,查一查四川的历史你就会发现这个地方有多不老实。两千多年来,四川一共造反140多次,是历代皇帝都警惕的地方。四川之所以能造反还是以来山川优势,蜀道难于登天,于是就造就了四川天险之地。为了避免四川造反,所以把汉中划分给陕西。如果四川还想造反,那军队通过汉中杀入成都,任由四川百万雄兵也无济于事。

所谓的精细划分就是为了避免有的地方因为占据山川河流等天险而造反,通过一些手段把天险破开,避免节度使拥兵自重或者军阀割据的情况出现。汉中归陕西,四川无力造反。安阳一带归河南,那么河北就不能凭借黄河天险造反(朱元璋北伐的时候就在这里吃亏了)。而且山西也不老实,安阳一带划分给河南就是为了遏制河北和山西。如果山西和河北造反,那么兵出河南可以袭击山西晋城以及河北南大门邯郸。这一点其实看地图就很能理解了,所以就不多解释了。

经济划分

省份划分其实也有一部分经济原因,那就是富的弄穷,穷的弄富。我们拿陕西举例,陕北是比较穷的,一旦发生什么自然灾害根本没钱赈灾。那此时就需要关中和汉中接济了,毕竟两个可是大户。还有就是富的弄穷,江南省就是因为太有钱所以被一拆为二。这个也对社会和平起了一定的贡献,很多地方其实都有这种现象。

人文划分

这一点就是针对一些少数民族的,云贵川一直是少数民族聚集地,而且还有一些地方是少数民族自治区,比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的省份划分是特别复杂的,绝对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划分的,如果你觉得划分的有古怪,那就代表一定有故事。


我国现在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了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再来系统的梳理一遍我国所有省份划分的历史渊源和依据:

1 东北三省(白山黑水咱们都是东北人)

既然要探讨“东北”的魔幻经历,首先就要先理清“东北”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常人口中的“东北”并非一个省或一座城,而是地理与经济区域,其范围一般以山海关为南界,黑龙江为北界,由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同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兴安盟、赤峰、通辽)所共同组成。有意思的是尽管东北地区幅员辽阔,但东北各地间并不存在地理屏障,主因东北地形以平原与低缓山脉为主,致使交通通达度高。

东北北部为中俄界河黑龙江与低缓绵长的“小兴安岭”山脉;其东端为高峻挺拔的中朝界山长白山,松花江、鸭绿江与图们江均发源于此;东北西端亦是一座雄浑的“大兴安岭”,其将茫茫林海同蒙古无边草原相隔绝(与内蒙古为界线);东北南部为险峻的燕山与浩渺的渤海,自古以来就是东北同中原地区联络的重要通道

我们可以看到,东北三省其中的精华就是东北平原,这种毫无阻碍的平原地形,更为东北各地交流带来便利,故东北地区虽南北、东西跨度上千里,但无论语言还是风俗习惯都大体相似。更因语言、文化上的接近,东北各省人民间的亲近感被无限拉近。因此当你问起东北人民“您哪人?”,最常见的回答不是“辽宁人”、“吉林人”或“黑龙江人”,而是一句霸气十足并带着一丝骄傲的“东北人”

那么,东北这个概念是啥时候出现的呢!我们都知道,东北这个地方是清朝满族人的祖地,当时它的名字叫“关外”或“关东”。努尔哈赤在此借着父辈留下的十三副盔甲起兵,统一女真反抗明朝,最终在顺治帝时入主中原,定鼎北京。

为保护老家,清廷决定对“关外”实施“特别”统治,不设行省,由盛京、宁古塔(后改称吉林)与黑龙江三位将军率领八旗子弟管理驻防,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管理方式,并且清廷还规定汉人未经允许不得私自前往关外,以防止自己的老巢被汉人渗透。

时间来到19世纪后期,中国与世界局势都发生剧烈变化。西方将入侵的触角伸向中国,作为满清老巢的关外也难以幸免。关外地区最大的觊觎者,莫过沙俄。关外地区历经百年封禁,土地广袤人口稀少。

沙俄利用地多人少的空子,强迫关外住民入籍沙俄,制造沙俄对土地具有实际控制权的错觉,并借《瑷珲》、《北京》等条约抢夺了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一百余万平方公里土地。

面对着残酷现实,清政府幡然悔悟,开放关外,允许汉人屯垦,以充实人口防御沙俄。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面对激增的人口,将军制度已无法对关外地区进行有效治理。因此,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徐世昌、唐绍仪上书清廷,请求在关外设“省”,以治民政、守边疆,御沙俄。

鉴于内外交困的时局,清廷迅速批准徐、唐二人的请求,制订《东三省督抚办事要纲》,废止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将其所辖区域分别划为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这一份《纲要》不但使关外诞生了三个省,更令其迎来一个为后世所熟知的名字,“东北”。其中奉天于1929年改名字为辽宁,自此,东北三省的雏形已经诞生!

后面东北三省的历经了东北王张作霖统治:东北也由三省变成四省外加一特别行政区,分别是奉天(1929年更名辽宁)、吉林、黑龙江与新设立的热河、东省特别行政区。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通过武力手段强占东北地区,并旋即侵占热河,整个关外全都落入日本手中。进入伪满洲国的东北十九省阶段:奉天、锦州、滨江、安东、间岛、黑河、三江、龙江、吉林、热河、兴安东、兴安西、兴安南、兴安北,牡丹江、通化、东安、北安、四平 和2特别市(新京、哈尔滨特别市)。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东北进入了国民政府的东北九省时期:辽宁、吉林、黑龙江、合江、嫩江、松江、兴安、安东、辽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东北地区因为较好的工业基础及优越的地理位置(靠近老大哥苏联)成为了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较好发展经济,提升工业产值,建立起一套合理有效的行政区划便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首要问题。

为适应时代需求,共和国在国民政府东北9省的基础上,将东北东部的兴安盟、呼伦贝尔等草原地带划归内蒙古自治区,余下部分另设4省7直辖市,形成东北13省的格局,并在省之上设置东北大区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东北各省。

1953 年后,东北的政区再次发生变动,东北大区人民政府与7座直辖市被撤销。 1955 年,东北迎来了最后一次省级政区调整,该地区的省份由6省减少至3 省,即辽宁、吉林与黑龙江,此格局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人们口中所谓的“东三省”。

2 北京(作为首都好多年)

北京有3000多年城市历史,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元朝建立后,作为首都,改名为元大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所以北京的疆域分界已经在明朝就有雏形了,与周边的界线也是燕山山脉等为界线的,一直也是作为首都身份出现!

3 天津

四千多年前,天津所在的地方慢慢露出海底,形成冲积平原。

天津处于的位置原来是海洋,黄河改道前泥沙冲积形成,古黄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宁河县附近入海,西汉时期在黄骅县附近入海,北宋时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在三岔河口设立军事重镇“直沽寨”,“直沽”之名始见史籍,是天津最早的名称。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这是天津名称的由来!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的一页。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清末时期,天津作为直隶总督的驻地。

1949年至1958年2月,天津是中央直辖市。1958年2月天津划归河北省,作为河北省的省会。1967年1月恢复直辖市。

所以天津的界线也是古来有之,早在明朝就和首都北京相伴相生,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拱卫首都北京!

4 河北

清朝时期,河北被称为直隶地区,接纳明朝北直隶的地盘。1928年,直隶因位于黄河以北,被改名为河北省。河北西部是太行山脉为界与山西划线,南部是以现在的漳河为界与河南为界,河北省和山东省基本上以大运河为两个省的界限。河北与辽宁以燕山山脉的东部为界线,河北与北京的界线也是燕山和军都山为界。

河北与山西的界线是太行山为界,当然了,太行山脉的意义不止于此,它还是我国的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

河南和河北两省的分界线,一般都会认为分界线是黄河。就河南省、河北省这两省名称的由来,前者是因为位于黄河之南而得名,后者因为地处黄河之北而得名。由此,黄河之于河北、河南,正如同洞庭湖之于湖南、湖北。但是由于历史上不断划分调整,目前就现在来说,漳河才是河南、河北两省的分界河。

河北与山东的分界线有一部分是大运河。这里还得从国家开始治理京杭大运河说起。大运河途径江苏省、山东省、河北省等地,江苏省自然没有什么问题,但大运河北段的治理存在一些困难。大运河的北段位于山东省、河北省的交界地区,两个省的很多地区犬牙交错,根本无法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为了整合力量治理大运河,1952年,河北省把自己的恩县、武城县、夏津县等5个县划分给了山东省,这5个县均为大运河周边的县区。河北省当然不会平白无故损失5个县,为了补偿河北省的损失,山东省把自己的吴桥县、南皮县、东光县等6个县划入了河北省(中央统一部署)。在建国的初期,兄弟省份相互交换地区的例子比比皆是。经过这一轮区域划分之后,河北省和山东省基本上以大运河为两个省的界限,形成了现在的轮廓。

山东一个县级市与河北一个县本是一县 后来划分为两省两县:山东临清与河北临西自古一家,在金元之前临清治所在都在临西境内,在金元后治在现临清境内。1964年析临清县卫运河以西5个区设临西县。两城有着相同的历史文化(临西境内有临清古城遗址),两城自古一家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5 河南

黄河干流在灵宝市进入河南省境,流经三门峡、洛阳、郑州、焦作、新乡、开封、濮阳7个市中的24个县(市、区)。干流流经兰考县三义寨后,转为东北行,黄河干流基本上成为河南、山东的省界。河南北部以太行山脉与河北和山西为界,河南与安徽、湖北(桐柏山和大别山)的分界线是大别山!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

大别山是淮河和长江的分水岭,两边的地理样式和人文皆不相同,当年汉武帝经过大别山时,看完大别山两侧景色,不禁感叹:“山之南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次山之大果别于他山也”,可见大别山南北差异有多大,叫它大别山一点也不为过。大别山乃淮河之源,淮河发源于大别山脉的桐柏山。淮河文化因淮河而兴盛发达。安徽之源的皖山(天柱山)属于大别山,安庆境内的皖河发源于大别山的黄茅尖,因此皖江文化也源于大别山。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没有大别山就没有淮河文化和皖江文化,没有江淮文化就没有安徽,大别山乃安徽之魂也。

河南占据了临省太多命门,三门峡函谷关一带制衡陕西,濮阳安阳鹤壁一带是隔断山西河北的要道,信阳是进入淮南地区的门户,南阳是也是出兵荆襄阻断长江水道的桥头堡。然而河南自己身无险可守,四战之地,周边各省都可以长驱直入。( 感谢@柠檬补充)

6 内蒙古自治区

清代以前,无论是北方民族政权时期,还是中原封建王朝统治下,内蒙古地区从未形成为一个单独的地方行政区域。内蒙古作为地域名称,来源于明代的漠南。后金时期,皇太极陆续征服漠南蒙古科尔沁、察哈尔和土默特部。1635年,漠南蒙古正式投降皇太极,漠南蒙古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学过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清朝我们不光有内蒙,还有外蒙,那么这两个地方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呢!答案就是1664年。

公元1664年(清康熙三年),清朝将内札萨克蒙古和外札萨克蒙古,便以数千里大漠(今中国和蒙古国边界一带)为界,划为内蒙古和外蒙古。从此,内札萨克蒙古各盟、旗分布的地域,即称为内蒙古。“内蒙古”这个地区称谓,即自此时沿用至今。同时上边提到,大兴安岭与内蒙古与东北的分界线。

当然了,为了民族团结,1947年撤销绥远、热河、察哈尔,设立内蒙古自治区。

7 山西

山西省界是「山川形便」的典型,大山大河四面合围的山西号称「表里山河」。东西向山脉有吕梁、太岳、太行;南北向山脉有中条、王屋、五台、恒山。这些交错的山地,深深影响了山西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进而影响了内部景观差异。山西与河北、河南的分界线是太行山,山西和陕西大概以吕梁山、黄河为界线。

8 陕西

如果说山西省界是「山川形便」的典型,那陕西便是「犬牙交错」的代表。这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界的两大原则,元代之前多用前者,元代之后多用后者。

人们常用三秦形容陕西大地。秦核心疆域跨甘肃、陕西、河南等地。而陕西南部,与黄土高原的秦文化相去甚远,其无论自然、人文,更接近巴蜀。

陕,字面意思是峡谷。所谓「陕西」,即陕州(今河南省陕县)以西。宋代之前,陕西关中长期作为帝都而存在。元代以来,经过数次调整形成的陕西版图,原秦故地东部疆土函谷关至陕州一带,划入河南;西部陇西地区划入甘肃,而文化上跟四川相似的汉中,则划入陕西。

陕西秦故地和汉中地区的天然分界就是著名的秦岭——古人早就发现,秦岭与南岭,是重要的地理分界——清代民国文献,跟南岭相对而称呼它是北岭,那时地名「秦岭」指代范围较小,还不是指整个山脉。

秦岭陕西段,以北是千沟万壑、植被稀疏的黄土高原,以南是地形崎岖、草木葱茏的秦巴山地;以北是半湿润区的暖温带,以南是湿润区的亚热带。

陕西的南方与北方分界跟中国一致:那就是秦岭,它是关中盆地与汉中盆地的天然分界,又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当然了也是与四川的分界线(大巴山脉也是陕西、四川、湖北三省交界)。

这里讲点其他的,按理来说,汉中应该要划给四川的,那么为什么就给了陕西呢?唐朝国力雄厚,文化、政治自信力强,对道的划分也比较“自然派”。但也正是这样的地域划分成为了藩镇割据的催化剂——以自然地理为原则的划分方式容易让地方势力做大,尤其是四川(剑南道)这样的地区,一旦拥兵自重,朝廷也会大伤脑筋。怎么办呢?于是自宋朝开始,历代的行政区划开始有意将这些地理单元打破,比如河南,偏偏有一大块位于黄河北岸;比如汉中,偏偏划给了陕西而不是四川,要知道兵家自古有“若无汉中,是无蜀也”,刘备平定了益州马上进攻汉中就是这个道理,魏延守住了汉中也就守住了蜀汉也是这个道理。最终,中国历历朝的行政区划在对各地理单元的“制衡”上,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9 宁夏回族自治区

以西夏安宁得名。唐属关内道;宋时属西夏;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为宁夏得名的开始,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迁甘州路。明属陕西省,改宁夏路为宁夏卫;清改宁夏府,属甘肃省,并设宁夏将军;民国初设甘边宁夏护军使,后置宁夏省;建国后撤消并入甘肃省,甘肃省的辖区再次扩大。但是这样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在行省辖区的问题解决之后,各民族区域自治的问题有提上了日程,宁夏地区的各个民族杂居,开始筹备自治区的问题。其实在并入甘肃之后,西海固和吴忠两个地区就已经是自治州了。现在仅仅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加强了一把而已。1958年,宁夏与甘肃再次分家,不过这次成立的不是宁夏省,而是新的宁夏自治区。宁夏自治区的面积相比当年的宁夏省要小得多,宁夏自治区的面积有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有600多万,分为5个地级市。宁夏自治区刚刚成立的时候,辖区内没有一个大城市,出现了省会选择上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属于甘肃省的银川市被划给了宁夏,而是成了宁夏的省会。

贺兰山是宁夏与内蒙古的界山

10 甘肃

甘肃建省约有700 多年的历史,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但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元代才正式设置甘肃省。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简称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

甘肃和陕西一样,也是地域制衡的原则表现得淋漓尽致。甘肃是中国各省中最狭长的,中间最细,两头粗,非块状,这在世界上也是比较少见的,它像一个哑铃嵌在我国的几何中间地带。

甘肃能成为一个省不是按同一地理自然带划分的。甘肃的东南部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气候湿热,山清水秀。甘肃的最西北部是温带大陆气候,这里干燥少雨,荒山戈壁。中部地区是典型的黄土高原。生活在不同地带的人,文化方言、风俗习惯,截然不同,但是居然把这样三个不同自然地带划分成一个省,背后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它在地理位置上的战略价值。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中部控制西北交通的咽喉地带,从“甘肃”二字就能体现出来。甘肃的名字是由古代的甘州和肃州合并而来的。甘州,今天的张掖,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它是中国通往西北的重要咽喉。

整个古代的西域,今天的西北三省都在它的辐射范围之内。自古以来,一旦丢掉肃州,整个西域都保不住了。想当初霍去病打通西域,拿下酒泉,掌握整个西北的主动控制权,汉武帝高兴地赏御酒四十坛,霍去病把酒倒入泉中,酒泉故得名。如果要仅以“甘肃”名字设省,其管辖的范围仅仅是河西走廊一块,但是为什么要将南部古代称之为“陇”的一大块划入甘肃?

陇地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和军事要冲。陇地是古丝绸之路第一站,而酒泉(肃州)是汉族实际控制的最后一站,中间有金城兰州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输送道路体系。面对人心不稳的西部少数民族,元、清政府就必须要保证这一要道的完整性,而且必须掌控在中央政府的手里,所以甘肃就设为一个省了,又因为酒泉要对整个新疆、青海、蒙古四周有很大的辐射震慑能力,而平凉对西藏、宁夏也要有散状的威慑力,故甘肃的两头比较粗大,中间较细,如同哑铃。

甘肃这种哑铃形状也是历经了多年的分家变迁才发生的!1928年,青海省成立的过程中,鉴于青海省没有比较大的城市,将甘肃省的西宁地区划入了青海省。西宁地区脱离了甘肃省,并且成为了青海省的省会。至于宁夏省,则基本上是从甘肃省的辖区内脱离的。宁夏省管理的大部分辖区,原本隶属于甘肃省。在抗战时期,虽然甘肃省属于后方,但甘肃籍的部队也开赴前线,抵御日本军队的进攻。经历这一次分家以后,甘肃丧失了相当一部分管辖区。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行政区划会根据当时的实际需要而发生变化。一转眼到了建国的初期,随着战争的基本结束,我国开始进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时期。当时,北方四省的存在感越来越低。由于人口偏少等一系列问题,50年代初期,国家先后撤销了宁夏省、绥远省等4个省份。宁夏省的部分地区划入了内蒙古自治区,另一部分则重新划入了甘肃省。至此,似乎西北地区的行政区划已经基本完成。但仅仅3年以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宁夏自治区成立,宁夏与甘肃省再次分家。经历了这一次分家以后,其实甘肃省的行政轮廓已经和现在的情况非常接近,在60年代末期,出于当时形势的需要,内蒙古的东部划入了黑吉辽三省,西部则划入了甘肃省和宁夏自治区。当时,甘肃省的管辖区进一步扩大。但这样的情况大约维持了10年时间,到了70年代末期,随着各方面局势的好转,内蒙古划分给周边各个省份的地区,先后又收了回去。至此,甘肃省的行政轮廓彻底形成。

所以,甘肃设置行省,就不是按人们的生活地域来划分,完全是按战略目的来划分。甘肃的存在确保了河西走廊的完整、独立,加上甘肃狭长的行政区划,即使独立了也没有腹地,始终是守不住的,中央政府就能牢牢地控制甘肃。甘肃东临宁夏,北靠蒙古,西接新疆,南对青藏,是西北唯一不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中央依托中原地区为腹地可对新、青、蒙做钳制,同时切断了(内)蒙古与青、藏之间的联系,也切断了新疆与宁夏之间的联系。

所以,甘肃单独设省,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在坚持大一统、防止分裂上的智慧,更对西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具有辐射凝聚力和向心力。

同时可以看到,甘肃最北端其实是与蒙古国为界的,并且恰好将新疆与内蒙古相隔开了不得不说,这也有趣!这就是马鬃山镇!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历史原因马鬃山地区只要在某一王朝控制之下,其大多数时间均归属于由明水偏向东边的甘肃或蒙古方面一侧,很少归属于偏向西边的新疆西域一侧。

甘肃与青海是以祁连山为界山。

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与西藏界山是昆仑山,与青海界山是阿尔金山。

明朝建立之后,蒙古势力逐渐扩展到整个蒙古高原、西域以及青藏高原地区。在明朝后期陆续形成不同的蒙古汗国,比如准噶尔、和硕特、土默特、叶尔羌等,这些部落占据的领地,就是后世形成内蒙古、新疆和西藏辖地形状的基础。

说白了,新疆、西藏和内蒙古,不是中原王朝划定的省界,而是自然形成的游牧民族边界!1757年,乾隆消灭准噶尔汗国,彻底收复西域,乾隆在准噶尔汗国故土上设置伊犁将军,这就是新疆的前身。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新疆”作为一个地名被固定下来。省会在迪化,也就是后来的乌鲁木齐。

从光绪三年至光绪八年(1877年至1882年),在收复和安定新疆的过程中,主持新疆军政事务的左宗棠数次上奏,主张在新疆建省,并提出了“他族逼处,故土新归”(《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59)的论点。1884年,清朝政府颁布上谕,“授刘锦棠为甘肃新疆巡抚”(《清德宗实录》卷195,光绪十年十月癸酉),标志着新疆正式建省。并取“他族逼处,故土新归”之意,改定西域为新疆。自此,新疆省的建制一直到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止,新疆作为一个固定地名沿用至今。

阿古柏肆虐新疆,对于是否出兵西北,清朝政府内部曾经发生过“海防”与“塞防”的争论。在朝会上,“海防” 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认为,“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对于这样的昏话,“塞防”派的代表人物左宗棠针锋相对,“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并提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的重要论断 。
历史不能假设,当我们穿透时空的迷雾,才能够看清楚智者的真正伟大。在此致敬伟大的左宗棠!

12 青海

青海省名字的由来得益于青海湖。青海名始于清朝,最开始以黄河为界,分为青海蒙古和玉树等四十族土司,清朝初期青海属和硕特汗国,后叛乱,1724年,雍正派遣年羹尧平定青海和硕特蒙古叛乱,雍正初年改西宁卫为府,设西宁县、碾伯县和大通卫。并设立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理蒙,藏族部落。

1929年以前,大西北有陕西、甘肃、新疆三个行省。此后,版图上的甘肃,变得东西狭长。这种奇特的地理形状,是甘肃分出青海、宁夏两省所致。甘宁青分省,是西北地区在民国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1928年9月的军事编遣会议上,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全国只保留50个师的国防军方案。按这个方案,冯玉祥在西北的军队只能保留12个师。冯玉祥为保存实力,积极推动甘肃分省而治,新建立起宁夏和青海两个行省。这样,冯玉祥第二集团军实际兵力可达30万。

经角力,青海和宁夏建省的议案在1929年得到了通过。冯玉祥的爱将孙连仲出任了青海省主席,吉鸿昌则担任了宁夏省主席。这样一来,冯玉祥就把自己的势力合法地打进了青海和宁夏地区,在实际上控制了两个行省的权力,完全取代了宁青二马。但是好景不长,中原大战1930年5月爆发,冯玉祥部纷纷东调。宁马代表人物马福祥,在陕西华山时借机离开了冯玉祥,其子马鸿逵与冯部将领石友三等人,在河南发动了所谓的“甘棠起义”,投靠了南京国民政府。青马代表人物马麒,立即掐断了输送冯部的给养。很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马麒担任代理青海省主席,马鸿宾(马福祥之侄)担任代理宁夏省主席,不久真除。后面才有了马家军与红军的恩恩怨怨,直至1949年后彭德怀元帅全歼马家军,方报了当年之仇!

青海与西藏以唐古拉山为界。

13 西藏自治区

西藏在唐宋时期称为“吐蕃”,元明时期称为“乌斯藏”,清代称为“唐古特”“图伯特”等,清朝康熙年间起称“西藏”延续至今,1711年,准噶尔汗国策零敦多布率军6000人消灭和硕特汗国,攻占西藏。随后康熙两次进藏,终于在1722年驱逐准噶尔,收复西藏全境,西藏形成!

西藏也是一个封闭的地理单元,主要都在青藏高原上,也称之为世界屋脊。西藏与新疆以昆仑山脉为界线,南部是举世闻名的喜马拉雅山脉与印度等过交界,西藏与四川以横断山脉金沙江为界。

同时,原先在西藏和四川之间还有一个省份,他就是西康省,西康省是位于西藏和四川之间的一个省份,足足有53万平方公里。

1939年1月1日正式成立西康省政府,当时正值抗战的高潮期。省会为康定,就是那个著名的“康定情歌”发源地。

建国后成立西康省人民政府,全省分设康定、雅安、西昌等3个专区,昌都地区归属西藏。

考虑到西康省也是藏族同胞居多,开始考虑合并的事宜。1955年9月西康省正式撤销,其原有辖区以金沙江为界限。

金沙江以东地区归属于四川省,金沙江以西归属于西藏自治区。西康省的建制共存在了16年9个月,从历史上看时间并不长。

14 山东

山东作为地区名称,历史上出现很早,而且变化很大。春秋时期,晋国居太行山以西,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北魏建都平城,五代时晋亦在太行山以西,故沿用古晋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战国、秦、汉时期则是指崤函以东地区。因为秦在关中,故称崤函以东六国(楚、齐、韩、魏、赵、燕)为山东六国,或云关东六国。此时山东与关东意义相同。如《管子》书就有“楚为山东之强国”语。汉初贾谊的《过秦论》多次用山东提法,如说“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又有“山东之国”、“山东豪俊”、“山东大扰”等说,皆指崤函以东地区。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卷一说:“山东之称,古或指关东言,或指太行山以东言,不专指今山东也。”

山东作为行政区是从北宋开始的。因为它的位置在当时京都开封的东面,所以又被称为京东。金朝的时候,都城设在了中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所以就把京东改名为山东了。明朝初年改称山东省,一直到现在。

山东南部与江苏省接壤,其中界线就是微山湖,但是微山湖基本上都是属于山东管辖微山湖所在的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面积约为1780平方千米,大概能达到深圳市的九成大小。虽然微山县看起来挺大,但是陆地面积却很小,整个微山县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微山湖水。也就是说微山湖大概占了整个微山县的70%以上。这在全国来说也是比较罕见的。

1953年,为了更好的管理微山湖,设立微山县,将整个微山湖湖区基本上都纳入微山县的管辖范围。也就是说整个微山湖基本上都归属于山东省了。

15 江苏

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那当初为什么江南省一分为二为江苏和安徽呢?

清初时,每年仅江南一省上缴的赋税额就占了全国所收赋税总额的近三分之一,而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数则占了全国的近一半,于是民间便有了“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顺治皇帝决定将江南省分而治之,一来以便更强有力的管理,二来以防再有其它势力利用富硕的江南省作大作强而危及朝廷。

刚刚上面提到,江苏在微山湖上没有占到山东的便宜,但是江苏却在洪泽湖与太湖却占尽上风。

清朝初期,洪泽湖是在江南省辖区之内,后来江南省被分成安徽省和江苏省,洪泽湖也被分成两半,由安徽省的泗州和江苏省的淮安府共管,这给洪泽湖的治理增加了难度。

洪泽湖这种分属安徽和江苏两省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刚解放的时候,洪泽湖由皖北行署和苏北行署共管。皖北行署约占三分之二的洪泽湖区,分属境内的泗洪县和盱眙县。

1950年,淮河中下游发生严重水灾,治理淮河工作被国家列为重中之重,一系列的工作由此展开。疏浚入江水道,修建苏北灌溉总渠等。

1954年,淮河流域发生大范围长时间的强降雨,洪涝灾害再次发生,刚刚建好的苏北灌溉总渠立即投入泄洪,但是泄洪量还是不足。

为了更有效地管理洪泽湖,应对、处理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1955年安徽的泗洪县和盱眙县被划归江苏,江苏的砀山县和萧县划给安徽省。从此,整个洪泽湖基本上都被纳入江苏省的范围。

同样,浙江与江苏界湖是太湖,但是江苏得到了整座太湖,却让浙江湖州没了湖。

其实在民国对湖州的行政区划也没有太多干预,让湖州保留了对太湖水域的部分控制权。但湖州人大概想不到,东侧两百多公里以外海上发生的一场争夺,会让湖州这座以湖为名的城市最终失去太湖。

民国中期,浙江沿海的渔业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多年的移民和过度捕捞,已经让东海岛屿附近的鱼群规模缩小,品质下降;另一方面则是日本的捕鱼火轮不断进犯东海渔场,南京政府又无法强力阻止。浙江渔民只能把目光投向了北方的嵊泗列岛。

很奇葩的是,当时的嵊泗列岛是属于江苏的,建国后,本着本着收税者负责开发服务的原则,通过协调,最终把由浙江渔民开发、浙江政府保护的嵊泗列岛划归了舟山。

而与此同时,考虑到太湖分属江浙两省,不利于水资源统一开发,一旦出现污染也有可能招致互相推诿,为方便统一管理,在1960年将太湖全部划归了北岸的江苏。而湖州只保留了沿岸50米的水域管理权。

所以至此,江苏将洪泽湖和太湖都占为己有了!

16 安徽

刚刚有提到,安徽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原江南省析分为安徽、江苏两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这就是安徽名称的由来。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

跟江苏的江北江南一样,安徽省内也分为皖北皖南两地区,不过和江苏不同的是安徽省内还有一个皖中地区,皖中则是夹在皖南皖北两派之间,皖南皖北相互不服气也被称为“皖北皖南”之争。大家都知道在清朝前期的时候是没有安徽省的,当时的安徽是属于江南省的,江南省后来被康熙皇帝分成了江苏和安徽两个省份。

其实清朝时期的安徽和现在的安徽还是不同的,现在的安徽是在1952年皖北行署区与皖南行署合并成为安徽省政府。江南省在清朝时期就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所以由当时江南省分出来的皖南相对来说经济是比较发达,而皖北也是相对于靠近北方,在古时候经常受到战乱的影响,所以经济实力相对于皖南来说比较落后,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往往都是矛盾爆发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经济实力强的地区往往就会瞧不起经济实力弱势的地区,所以皖南人活得更自在,皖北人就更辛苦一点,但两地区之间谁却都不服谁。

安徽与浙江交界山脉是天目山脉,同时这里也讲一下为什么属于徽派建筑和文化的婺源却是属于江西的,其实在之前,婺源还是属于安徽的,翻开清代的地图,徽州府位于安徽省南部,该府的西南一角突出,深深地插入江西省,所以晚清地理著作《皇朝直省府厅州县歌括》曰:“徽州府在省极南,所辖六县歙为首,休宁祁门婺源角,绩溪府北黟西守。”这是用诗歌的形式,对徽州一府六县的地理位置做了形象的概括。徽州府所辖的六县中,歙县是首县,为徽州府治所在,而婺源县则恰恰处于整个徽州府的西南一“角”。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国共两党的纷争,婺源两度被并入江西。第一次是在1934年,蒋介石出于所谓剿匪的需要,婺源被第一次划归江西省管辖。当时婺源人民很激动,有一副对联:“男要回皖,女要回皖,男男女女都要回皖;生不隶赣,死不隶赣,生生死死决不隶赣。”有一些口号甚至说:“头可断,血可流,不回安徽誓不休。”“宁做安徽鬼,不做江西人。可见人民不肯,由于民众的激烈反弹,1947年8月,婺源终于划回安徽。

但是,1949年解放,婺源又再度被强制划入江西,隶属浮梁专区。至此,婺源属于江西省!

17 湖北

湖北省简称鄂,是因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壶瓶山是湖南湖北的界山,战国时湖北与今湖南同属楚国地域,汉代属荆州,唐代属山南道(后改称山南东道),宋代是荆湖北路,元代与今湖南同属湖广行中书省,清代始称湖北省。

所以,湖南与湖北大致相隔了洞庭湖,湖北与重庆的界山是巫山,可谓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湖北与安徽的界山是大别山,与江西的界河是长江,界山是幕埠山。

18 湖南

湖南省简称湘,是因地处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战国时期湖南是楚国地域,唐代属江南道(后改江南西道),宋代属荆湖南北两路,元代属湖广行中书省,清代始称湖南省。

湖南省自清朝以来,边界都是比较稳定的。

湖南是江西的分界线是罗霄山脉,与广东的分界线是南岭。

19 重庆

重庆之名来源与北宋1189年,恭王成为宋光宗,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隋581年,改楚州为渝州。因此简称“渝”

元属四川行省重庆路,元末农民军明玉珍建都于此,国号“大夏”。明1371年灭夏,复改为重庆府,隶属于四川布政使司。明末清初大量湖南,江西人进入四川,重庆大力发展当地农业发展。

民国1937年,重庆市成为“战时首都”。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后设立川东行署区,1952年8月7日,川东行署区被撤销,与川南行署区,川北行署区,川西行署区重组为四川省。

1983年3月3日,永川地区8个县并入重庆市,重庆成为中国第一个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市。1996年9月15日,重庆市代管四川省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1997年3月14日,中国第八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重庆市。(为了更好的管理:四川当时人口过多,1.1亿多人管辖23个地级行政区、221个县级行政区,是中国管辖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单位最多的省不好管理;为了三峡工程的统筹管理;重庆作为长江上游最大城市,也是为了最大化发挥其中心城市作用)
重庆与陕西的界山是大巴山脉!同时大巴山脉是嘉陵江和汉江的分水岭,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的地理界线。

20 四川

四川省的“川”是河流的意思。四川省有长江、泯江、沱江、嘉陵江4条大江,因而得名四川。这个说法只是一种传说。据考证,宋朝的时候,这里设了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陕四路”,以后就简称四川了。

清初,湖广填四川。分全国为18行省,并对川、滇、黔3省省界进行较大调整,遵义改属贵州,基本确定了今四川的南部省界。清中叶,在府、州、厅、县之上,增设五道,即:成绵龙茂道、建昌上南道、川南永宁道、川北道、川东道,以道辖该地区的府、州、厅、县。在川西高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从清初至清末,实行“改土归流”。

同时我们在西藏部分提到,当时四川与西藏中间还有一个西康省,1935年,蒋介石势力进人四川,为了“剿 共”的需要,把四川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和西康行政督察区。
1939年,又将西康督察区和四川的17、18督察区合并成立 西康省,实行川康分治。1949年12月,四川地区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将四川地区 划分为川西、川东、川北、川南四个行署区和重庆市及西康省。川西行署驻成都市,川北行署驻南充市,川东行署驻北碚市(今 重庆市北碚区),川南行署驻泸州市,西康省府驻雅安市。
1952 年9月1日,撤销川东、川西、川北、川南四个行署,恢复四川 省建制,重庆市改为省辖市。1955年10月撤销西康省,将金沙江以东各县并人四川省,以西的昌都地区划归西藏自治区。1997 年3月,重庆市升格为中央直辖市,并将涪陵、万县二市和黔江 地区划归重庆。

四川以金沙江 横断山脉为界与西藏划分、以秦岭大巴山为界与陕西相邻,四川与云南界湖是泸沽湖。

21 江西

简称赣。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为省名,又因为江西省最大河流为赣江而得简称,“自江北视江南,江东在左,江西在右。”,别称江右。

元朝设立江西行省,明朝前期江西北部属南直隶,后期属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清朝沿袭前朝江西省无太大变化。

1930年,民国政府对赣鄂皖三省重新划界并决定以长江为界,1936年九江在长江以北的属地正式被全部划给了湖北和安徽。

江西与湖南界山是罗霄山,与福建是武夷山,与广东是南岭,同时北部长江为界与湖北和安徽交接!

22 广东

在五代的时候,广东、广西属于一个地区,叫做广南。到了北宋年间,广南分成了两个地块,一个叫广南东路,一个叫广南西路。广东、广西两省分界是广信县(位于现今广西梧州、贺州与广东封开一带,即西江与贺江交汇一带,被誉为“岭南古都”,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最早发祥地。),以后,人们就把广南东路简称广东,广南西路简称为广西。明朝初年设置了广东省和广西省。广指的是广信,是汉武帝平定南越王国后到三国孙权时期的岭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从公元前106年起历经300多年,被誉为“岭南古都”。广信字面意义来源于“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这句话。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过去长期与广西同属一个大区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划拨广东统辖,结束了广东以往隶属不同政区的状况,广东省区域轮廓自此基本形成。

1988年之前,海南其实也是归属于广东的。起初,海南属于广西省。后来,广西的钦州、廉州等地被划分给了广东省,连同海南也划给了广东省。明朝赫赫有名的海瑞就是海南人。

此后几百年海南一直都属于广东,包括建国后。直到进入80年代之后,我国的经济开始迅速增长,尤其是广东的深圳,堪称是飞速崛起的城市。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如何发展海南的经济,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海南作为一个岛屿,拥有很多优势。为了更好的发展海南地区,在1988年,海南岛与广东省分家,成为了全国最年轻的省份。

23 浙江

古称“折江”,因省内最大河流钱塘江弯曲如“之”字而得名。

春秋时浙江分属吴、越两国。秦朝在浙江设会稽郡。三国时富阳人孙权建立吴国。唐朝时浙江先后属江南东道、两浙道,渐成省级建制的雏形。五代十国时临安人钱镠建立吴越国。元代时浙江属江浙行中书省。明初改元制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辖11府、l州、75县,省界区域基本定型。清康熙初年改为浙江省,建制至此确定。

浙江南部与福建接壤,界山是雁荡山。

24 上海

上海简称沪,名称最早见于北宋郊旦之《水利书》。上海因何得名?一说“其地居海上之洋”(《弘治上海志》),即当时渔民商船出海的地方;一说是由于当时的渔用“沪”这种捕鱼的工具劳作,干活就是上“沪”,因而得名。宋代开始设上海镇,元代称上海县。宋代之后贸易日盛,一跃而为“东南名城”,至清道光年间,“商贾云集,海艇大小以万计,城内外无隙地”。1928年设上海特别市,1930年改称上海市,沿用至今。

上海原来在海上,在中华大地刚刚出现文明曙光的时候,并没有上海这个地方。那时候的上海,基本是一片汪洋,大部分地区都是平均水深20米的浅海,只有西部局部地区露出海面。可以说那时的上海,是名副其实的海上。

虽然是大海,但上海地区已经具备了形成陆地的条件。当时的长江入海口位于今天的扬州、镇江一带,入海口的形状犹如一个由西向东开放的喇叭。奔流的长江水从上海来到此处后,流速减慢了下来。随着上游带来的泥沙越来越多,上海的陆地面积也越来越大。到了朝时期,今天的浦西宝山都已经出现。到了朝的时候,崇明岛浦东基本成型。基本在这个时候,上海的陆地面积与今天的上海的陆地面积基本相差无几

玄宗天宝十年,唐朝政府将上海地区22个乡独立设置成华亭县,隶属于浙江西道的苏州。这是上海地区第一次独立设置成一个行政区域。

南宋的时候,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上海从一个远离经济重心的边缘小县,一下子就成了中国经济重心辐射的区域。从此上海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元朝对于上海地区的行政区划进行一次大的变动,将整个上海地区升格为松江府,隶属于江浙行省。清朝建立后,上海地区归属江苏省,由松江府衙和上海道署这两个行政机构负责管理。

什么样的情况下,单单一座城市能够从所在的省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省级行政单位?一种情况是这座城市是首都,比如北京。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个城市实在是太有钱了,已经有钱到足以影响到周边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上海就是后者。但清朝时期的上海经济不足以影响到全国经济的发展,直到一群外国人来了之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被迫同英国人签订不平等条约。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而身份的认同感的增强,加上高度发达的经济,让上海人开始有了一种脱离江苏的想法。

1905年,上海的绅商们开始发起上海地方自治运动,虽然这场自治运动最终没有取得实质效果,但它为上海脱离江苏,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革命基地到中央直辖市

上海最终能够脱离江苏,除了经济、文化,还离不开政治。

1926年,直系军阀孙传芳在上海成立淞沪商埠督办公署,宣布上海地区的行政事务不再归江苏省管辖。至此,上海正式脱离江苏省。

1958年,为了扩大上海市的管辖面积,江苏省东部的嘉定、川沙、青浦等10个县,陆续划入了上海市。
随后,刚刚划分给浙江省不久的嵊泗县,也划入了上海市,成为了上海市的“后花园。”直到60年代,鉴于当时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嵊泗县才再次划入了浙江省。

25 福建

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在周朝为七闽地,春秋以后为闽越地。秦南平百越,置闽中郡。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变。

原先福建其实还管辖了台湾。(1662年到1885年,共计200多年)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后,改台湾为东都,设承天府,置天兴、万年两县,又在澎湖设安抚司。郑经治理台湾时,把东都改名东宁,升天兴、万年两县为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统一台湾后增设台湾府,属福建统辖,下设三县一厅。雍正二年(1724年),升福宁州为福宁府;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龙岩两县为直隶州。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府单独设省。

26 云南

远在汉朝的时候,在今天的祥云县一带设置了云南县。据史书记载,之所以给它起名叫云南县,是由于它在一座“众山之中特高大,与云气相连接”的山的南部。到了三国时期,又在这一带建立了云南郡,云南郡是以汉代以来的云南县为首府的。唐朝的时候,沿袭了过去的地理名称,封南诏贵族皮罗阁为云南王。于是,云南就成了南诏的代称,所指的地区范围也逐渐扩大。在宋代,这里又建立了大理国,但是宋朝的人仍然称大理国为云南。至于把云南称作省,是从元朝设立云南行中书省开始的。

其实历史上,云南非常大,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次拥有印度洋出海口。公元1413年,大明最牛的皇帝朱棣在西南设立了三宣六慰(三宣指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六慰指车里宣慰司、缅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养宣慰司、老挝宣慰司),控制的范围包括几乎缅甸全境、泰国北部、老挝中部、印度东部一区,毗邻孟加拉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次拥有印度洋出海口。

这里还说一下有一个县城,原本是我国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给了缅甸,这就是葡萄县,1885年,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彻底的摆脱了清朝的制衡,1892年,英国出兵占领了葡萄县大部分地区,至此,葡萄县被分为两块。民国时期,军阀混战,中国根本就没有时间管理边境的事情,1936年,英军全面占领了葡萄县。新中国成立后,英军撤兵, 而缅甸继承了英军一切,包括葡萄县,当时为了缅甸搞好关系,只能将葡萄县划给中国,只是可怜了县长,被一起划了过去。

同时,建国后,1974年4月,云南省天然气化工厂选址在四川省宜宾县安富公社安富大队的滚坎坝(今水富县城所在地),国务院批准将四川省宜宾县的水东、水河、安富3个公社划入云南省,同年7月1日成立水富区,1981年10月1日,水富县正式成立。

攀枝花是四川的一块宝地,正因为如此,一部分云南人认为攀枝花曾经是云南的,民间曾经也有过很多争议,为什么不攀枝花划给云南?有人认为攀枝花原来就是云南的,风俗习惯和口音都接近云南,他们认为四川用水富县(据说以前是四川宜宾管辖,现在是云南昭通管辖)调换的云南攀枝花,因为攀枝花矿产资源丰富,有钒钛磁铁矿,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也有人认为攀枝花曾经有三分之一是云南,解放后攀枝花是以金沙江为界线,金沙江以北是四川的,以南属于云南,其实攀枝花在民国以前的归属问题就一直比较模糊,自民国建立,攀枝花才有了清晰的划分。攀枝花在清朝(1869)只是一个村,叫“攀枝花村",民国政府成立后归西昌专区管辖,1939年成立西康省,西康省本就是从四川分离出去的,攀枝花归西康省盐边县管辖。1955年西康省被撒销,盐边县重新回归四川省管辖。上世纪50年代大力普查矿产资源,发现攀枝花富含钒钛磁铁矿,为了更好开发矿产,1965年2月25日攀枝花成立"攀枝花特区",刚成立特区不久的4月22日又将“攀枝花特区"改名“渡口市",1987年又将“渡口市"又更名为“攀枝花市",由此攀枝花看来,攀枝花一直属于四川。并不属于云南,所以就不可能划分到云南。

27 贵州

“贵州”名称,始于宋朝。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

除此以外,还有另一种说法,指贵州的名称源自“罗氏鬼国”。

因为“鬼”不好听,才转音为“贵”,也有一说,因此地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运送物资不易,造成百物昂贵,故有"贵州"之名。

经过元、明两代对贵州的大力开发,尤其是经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系列军事铺垫,到了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在筹谋了数十年之后,终于等到了瓜熟蒂落。1413年3月初3,明成祖朱棣作出一个震惊朝野的决定:建立贵州省。

由此,贵州省大体初步确定,清代后也是延续下来了!

28 广西自治区

春秋战国时期为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统一岭南,设置南海、桂林和象郡,广西大部分地区属桂林郡,故后来简称为“桂”。 秦末农民大起义,南海尉赵佗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王国。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出兵平定南越王国后,在今广西境内设置苍梧、郁林、合浦三郡。
唐朝,广西属岭南道,后岭南道分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广西大部分属岭南西道。
宋朝,广西称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是为“广西”名称的由来。
元初,隶属湖广行中书省。元末,设立“广西行中书省”,这是广西设省之始。

29 海南

以海南岛得名。唐属岭南道;宋属广南西路;元设海南海北道,是为海南得名的开始;明属广东省;清仍之,正式称琼崖为海南岛;

起初,海南属于广西省。后来,广西的钦州、廉州等地被划分给了广东省,连同海南也划给了广东省。明朝赫赫有名的海瑞就是海南人。

此后几百年海南一直都属于广东,包括建国后。直到进入80年代之后,我国的经济开始迅速增长,尤其是广东的深圳,堪称是飞速崛起的城市。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如何发展海南的经济,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海南作为一个岛屿,拥有很多优势。为了更好的发展海南地区,在1988年,海南岛与广东省分家,成为了全国最年轻的省份。

30 台湾

台湾自古是我国的领土,东汉称夷洲,隋时改称流求,明代又称北港、东蕃。元明设巡检司于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光绪十一年(1876年)建为台湾省,正式作为独立省份出现。台湾一词最早见于官方文献的是明崇祯八年(1635年)何楷等人的奏疏中,从清初建府始一直沿用至今。

31 香港

中国元朝时属江西行省,元朝时,在香港西南的屯门,在广州的外港的屯门又设巡检司,驻军,防止海盗入侵,拱卫广州地区。明清明朝万历年间从东莞县划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县,为后来的香港地区。

32 澳门

澳门古称濠镜澳,与香山的历史关系极其密切.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香山已属百粤海屿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约公元前3世纪),澳门就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属南海郡地的番禺县。到晋朝咸和6年(公元331年),澳门随香山属东官郡地。而其后隋朝开皇10年(公元590年),香山由东官郡改属宝安县地。自南宋开始,澳门属香山县。

澳门在明代史书中记载称为“蚝镜”(濠镜),澳门当时是葡萄牙与中国贸易的主要补给港口。葡萄牙人占领后,问当地人这里的地名。因在妈阁庙旁,当地人便回答“妈阁”,于是澳门便被命名为“Macau”(“妈阁”葡萄牙语的译音)。原属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历时很久整理而成,码字不易,还请花上一秒钟点赞转发吧,谢谢!

易学教程内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或用户发布的内容,如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欢迎反馈
该文章没有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点击提问,说说你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一起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