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序列常见方法

我的梦境 提交于 2019-12-15 04:55:01

Python中,序列是最基本的数据结构,是一块用来存放多个值得连续的内存空间。Python中常用的5个序列分别是列表、元组、集合、字典和字符串。序列常见操作有以下几种:
相加、相乘、切片、索引、计算序列长度、检查某个元素是否是序列的成员
其中,集合和字典不支持索引、切片、相加和相乘操作。

  1. 索引
    序列中每个元素都有一个编号,这个编号就是索引,通过索引可以访问序列中的任意元素。
var = ["我", "爱", "北京", "天安门"]
print(var[1])
print(var[-1])

结果输出如下:

爱
天安门

值得注意的是,当索引为负数时,从-1开始,而不是0。所以var[-1]输出的不是北京而是天安门。
2. 切片
索引只能访问序列中的某个元素,当需要访问序列中一定范围的元素时,可以使用切片。例如上面代码,要输出我爱北京

var = ["我", "爱", "北京", "天安门"]
# 获取第一个到第三个元素
print(var[0: 2: 1])   # 0是初始位置,2是结束位置,1是步长
  1. 序列相加
    Python中,两种相同的序列可以相加。
var1 = ["我", "爱", "北京", "天安门"]
var2 = ["我", "爱", "中国"]
print(var1 + var2)

运行,得到以下结果:

["我", "爱", "北京", "天安门", "我", "爱", "中国"]
  1. 相乘
    序列乘以数字n能够形成一个新的序列:
var1 = ["我", "爱", "北京", "天安门"]
print(var1*3)

输出为:

["我", "爱", "北京", "天安门", "我", "爱", "北京", "天安门", "我", "爱", "北京", "天安门"]
  1. 检查某个元素是否是序列成员
    使用in来判断某个元素是否是序列成员,返回结果为True或者False。
var1 = ["我", "爱", "北京", "天安门"]
print("爱" in var1)    #输出为True
print("中国" in var1)   #输出为False
  1. 计算序列的长度,最大值和最小值
    分别使用len()、max()和min()计算序列的长度、最大值和最小值。
s = [3,5,7,9,11]
print(len(s))   #输出5
print(max(s))   #输出为11
print(min(s))   #输出为3

除此之外,还有常用的几种方法:
list() 将序列转换为列表
str() 将序列转换为字符串
sorted() 排序
sum() 求和
reversed() 反向序列中的元素

易学教程内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或用户发布的内容,如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欢迎反馈
该文章没有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点击提问,说说你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一起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