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

云游戏

*爱你&永不变心* 提交于 2019-12-05 00:31:27
这个你必须先搞懂,以前我们的游戏机,都是硬件+屏,硬件有多厉害,其游戏表现力越强,所以我们无论家庭的游戏机,还是电脑的,又或者是手机的,市场最关注的,往往是硬件性能,但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块,通过高速的网络传输,云可以实现,硬件计算后,仅仅把最后的画面结果,传输到另一个地方,这便是云计算产物下的:云游戏 你可以理解,未来家里一台电视,它即是电脑,也是游戏机,也是一切硬件的载体,而且它没硬件,你要多少算力,你可以买一个套餐申请,一个月租金多少钱,你想它是PS2它就是PS2,你想它是电脑,它就是电脑,因此,云是让硬件和显示载体脱离的一种技术,它的基础是建立在高速的传输上(因此5G对它的推动力是巨大的) 你也可以理解,高速的网络,是一切云计算的基础,那这和今天聊的云游戏,有什么关系? 云游戏,也是云计算的产物,区别在于,云游戏,它是云产物下,最容易快速落地的实际应用,因为云游戏,大多建立于PC端等,可以利用有线光纤实现快速的画面传输,当然,未来也有大量,应用在移动端,使用5G会快速的传输载体 总结:未来手机只是一块屏,电脑只是一个显示器,电视也仅仅是一块玻璃,再过5-10年,我们手里、家里的硬件将被云彻底颠覆,不再有硬件了,想像一下未来世界: 明天公司要开一个会,要用到大量的美术资源,感觉原有的电脑配置有点低,我点一下手机,选更换套餐,选一个最好的CPU,再点点内存增加,一个月100元包月

Google离开我们快十年了

女生的网名这么多〃 提交于 2019-12-05 00:03:20
2010年1月13日,Google离开中国。掐指算来,Google已经离开我们快十年了。 2010年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还发生了3Q大战。 为什么诸多大事都发生在2010年。就是因为2010年是PC Web互联网的诸神黄昏。2011年,移动App互联网终于拉开大幕,在中国,小米产生、微信产生。 现在也轮到了移动App互联网十年的诸神黄昏了。所以咱们有必要再回顾一下PC Web互联网的黄昏。 (1)PC Web互联网的开始 1994年,WWW技术被发明。随即,1995年,雅虎门户入口、亚马逊电子商务交易产生。1995年,马云也创办了中国黄页。这么来看,中国互联网和世界互联网从一开始就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的。 1998年8月,Google创立。大家都知道,1998年也是中国PC Web互联网的元年,那一年,新浪、搜狐、网易这些门户都正式创立,就连提供IM的腾讯也是1998年11月创立的。 1、Google一开始是为雅虎提供搜索引擎服务的,这是典型的B2B业务。 2、AdWords是一个伟大的商业模式,它不同于雅虎门户的有限钻石展位展示广告,它开创了精准搜索关联的无限展位广告。 (2)PC Web互联网应用的爆发 Google在2004年8月上市。这是Google的爆发点。 最牛的一点是,Google在2004年4月1日愚人节这天,发布了Gmail。这既是互联网通信基础设施

开源平台OpenStack运筹帷幄:实战学习技巧

…衆ロ難τιáo~ 提交于 2019-12-04 23:06:14
OpenStack 学习手册 OpenStack是一种免费的开源平台,帮助服务提供 商实现类似于亚马逊EC2和S3的基础设施服务。 OpenStack当前有三个核心项目:计算(Nova),对象 存储(Swift),镜像管理(Glance)。每个项目可以独立 安装运行,该文档将帮助您快速学习OpenStack。 目录 OpenStack背景现状 OpenStack是什么? OpenStack核心项目 OpenStack版本信息 OpenStack 功能 OpenStack架构 OpenStack项目架构一: Compute(Nova)的软件架构 Nova组件的作用 Nova的硬件架构 Nova功能介绍 OpenStack项目架构二: Swift 架构 Swift功能 OpenStack项目架构三 – Glance架构 Glace组件架构 Glace组件架构特性 OpenStack功能 Openstack创建instance 的流程 OpenStack在企业中的应用 新浪云计算加入开源云计算项目OpenStack 展望未来:OpenStack 发力 OpenStack背景现状 OpenStack是由Rackspace Cloud和NASA(美国航天局)于2010年7月开始共同开发支持, 整合了Rackspace的Cloud Files platform和NASA的Nebula

简单易懂云计算(转自天涯感谢原楼主iamsatisfied)

﹥>﹥吖頭↗ 提交于 2019-12-04 22:24:52
如果把计算机工业发展的历史做一个简单的回顾,之前可以大致上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IBM为代表的大型机时代。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微机(PC)时代。在大型机时代,计算机属于少数IT精英人群的玩物。所以有些人就想把这种计算机的设备和技术推广开来。接下来逐渐的,IT领域就成为Intel和微软的舞台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发现PC的推广造成了一些问题。比如,它的功能(计算及存储)似乎总是过剩的,并且软件的管理和数据的管理也会常常成为麻烦。一开始在九十年代人们提出:网络就是计算机,表明互联网使得计算重心发生转移。至于转移到什么地方,大致上被认为会是一些服务器。不过总体上当时这方面是比较模糊的。在这一时期,马克安德森(网景公司)和Sun公司是明星。遗憾的是他们均被传统PC势力反扑。就这样又过了好几年,似乎平淡无事,但又暗流涌动。接下来服务器集群、分布式系统、网格等概念前仆后继,直到“云”的提出。 云计算本质上是把计算工作交托给远方的服务器和专业人员。计算机有两个基本的内涵,一个是存储(数据相关),一个是控制(软件相关)。当这些交到远方的“云”之后,普通用户就可以降低很多的计算机维护及管理工作,而可以专注于使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回顾一下,从大型计算机时代---》PC时代---》云时代,就像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如果谈到这些云技术,很多人会想到后台的数据中心

关于网络存储技术和存储的协议

本秂侑毒 提交于 2019-12-04 21:43:04
关于网络存储技术和存储的协议 网络存储技术 网络存储技术(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是基于数据存储的一种通用网络术语。网络存储结构大致分为三种: 直连式存储(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网络存储设备(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和存储网络(SAN:Storage Area Network)。 直连式存储(DAS) 这是一种直接与主机系统相连接的存储设备,如作为服务器的计算机内部硬件驱动。到目前为止,DAS 仍是计算机系统中最常用的数据存储方法。 DAS即直连方式存储,英文全称是Direct Attached Storage。中文翻译成“直接附加存储”。顾名思义,在这种方式中,存储设备是通过电缆(通常是SCSI接口电缆)直接到服务器的。I/O(输入/输出)请求直接发送到存储设备。DAS,也可称为 SAS(Server-Attached Storage,服务器附加存储) 。它依赖于服务器,其本身是硬件的堆叠,不带有任何存储操作系统。 网络存储设备(NAS) NAS 是一种采用直接与网络介质相连的特殊设备实现数据存储的机制。由于这些设备都分配有 IP 地址,所以客户机通过充当数据网关的服务器可以对其进行存取访问,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不需要任何中间介质客户机也可以直接访问这些设备。 最大存储容量

Hadoop上路_14-Hadoop2.3.0的分布式集群搭建

雨燕双飞 提交于 2019-12-04 21:42:07
一。配置虚拟机软件 下载地址: https://www.virtualbox.org/wiki/downloads 1. 虚拟机软件设定 1 )进入全集设定 2 )常规设定 2.Linux 安装配置 1 )名称类型 名称最后具有说明意义。版本根据个人情况。 2 )内存 在下物理机系统 Win7x64 ,处理器 i53210 ,内存 8G 。 3 )磁盘选择 4 )磁盘文件 virtualbox 格式 vdi , VMWare 格式 vmdk ,微软格式 vhd ( virtualbox 不支持), Parallels 格式 hdd ( virtualbox 不支持)。 vdi 转 vmdk : VBoxManage.exe clonehd 原镜像 .vmdk 目标镜像 .vdi - -format VDI vdi 转 vhd : VBoxManage.exe clonehd 原镜像 .vdi 目标镜像 .vmdk --format VMDK vmdk 转 vhd : VBoxManage.exe clonehd 原镜像 .vdi 目标镜像 .vhd --format VHD 5 )磁盘空间 根据个人物理机配置,固定大小运行更快。 6 )磁盘位置 7 )数据传输 共享粘贴板和鼠标拖放的实现还需要系统安装结束后安装增强功能。 8 )软驱 去除勾选。 9 ) Linux 镜像 10

几个人的小团队,选择个人盘还是企业盘?

你离开我真会死。 提交于 2019-12-04 21:06:39
5-10人的小团队使用个人网盘还是企业网盘?这里推荐使用云盒子私有云企业网盘。虽然个人网盘和企业网盘都能实现团队文件的存储和共享,但个人盘有网速限制、也无法做权限管理。 而如果使用企业网盘,有以下3点优势: 一、数据更安全,更好管理 云盒子企业网盘私有云的性质,意味着数据也存储在你自己的服务器上,相对存储在第三方服务器上的个人网盘,数据的安全性更高,不用担心数据遭遇河蟹、或者个人网盘停止服务带来的麻烦。 二、更丰富文档协作功能 云盒子私有云企业网盘提供比个人网盘更多的文档在线协作功能,例如在线预览、编辑、权限设置、文件催办、日志、版本、评论、关注、收藏等等,帮助您的团队提高工作效率。 三、更快的文件上传、下载速度 使用个人网盘时相信大家最纠结的是速度问题,而云盒子网盘服务器不会对网络做任何限制,如果云盒子服务器放在公司内部,那么可以独享带宽资源,文件传输速度比个人盘还快。 5-10人的小团队如果选择企业网盘,通常会担心价格和维护成本较高的问题。不用担心,云盒子企业网盘价格良心。针对中小团队,云盒子推荐以下3种服务形式: 1. 使用免费版 云盒子免费版永久授权,支持基础的文件管理,限制开设5个账号。 2. 购买云盒子软件 可以购买云盒子标准版,标准版的用户服务更周到,功能也比免费版多,例如虚拟盘客户端、在线培训以及问题实时响应等。 3. 购买云盘一体机 云盒子是私有云盘系统

学习云计算前景如何?云计算成为获取人工智能主要途径

自古美人都是妖i 提交于 2019-12-04 20:48:07
经过10多年发展,云计算技术已经逐渐成熟,企业对于云计算的接受程度也在进一步提高。由于云计算能够给企业IT运营、业务创新等带来明显效用,上云已经成为企业常态。2019年,全社会将把越来越多的预算投放在云计算领域,而这将进一步提升云计算在整体IT支出的占比。华尔街投行高盛预测,2019年云计算的市场***率将首次突破10%,到2021年该数字将跃升至15%。这意味着,云计算将进一步蚕食企业IT支出,提升在IT市场的影响力。 简而言之,云计算不仅是人工智能的基础计算平台(当然并非当前所有的人工智能计算都在严格意义的云平台上进行),也是人工智能的能力集成到千万应用中的便捷途径;人工智能则不仅丰富了云计算服务的特性,更让云计算服务更加符合业务场景的需求,并进一步解放人力。 参考一下Gartner最新发布的2018年十大战略性技术趋势,应用和物件(things)会越来越智能化,而云计算也会向边缘(edge)***,可以预测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交集会越来越大。 2018年,云计算领域出现了诸多规模巨大的并购交易,这些交易分部在芯片、安全、人工智能、开发者社区、云解决方案等不同领域。主流云计算厂商为了维持高速增长,需要推出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或者服务,并不断扩大付费客户群体规模,通过合并或者收购成为快速见效的手段。2019年,云计算巨头公司针对技术或者客户方向的收购活动预计还将高频出现。此外

云计算云智能,智能与云的结合改变了什么?

狂风中的少年 提交于 2019-12-04 20:45:59
如今,人工智能的火爆,加速了云计算市场的悸动,以AI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被纳入到云服务的版图。云计算从诞生到现在,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正在AI的注入下迎来一场大变局。 以往数据中心的机房建设需要遵循很多规范和标准,建设要求包括数据中心机房分级与性能要求,机房位置选择及设备布置,环境要求,建筑与结构、空气调节、电气技术,电磁屏蔽、机房布线、机房监控与安全防范,给水排水、消防的技术要求等,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运营成本高、效率低。 模块化数据中心是基于云计算和智能的新一代数据中心部署形式,为了应对机器学习、高性能计算、分布式、弹性扩展等新的发展趋势,其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基础设施对机房环境的耦合,集成了供配电、制冷、机柜、气流遏制、综合布线、动环监控等子系统,提高数据中心的整体运营效率,实现快速部署、弹性扩展和绿色节能。 模块化数据中心能满足IT业务部门对未来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需求,如标准化设计、组件工厂预制、快速上线部署、有效降低初期投资、模块内能源池化管理、动态IT基础设施资源高利用率、智能化运维管理、保障重要业务连续性,提供共享IT服务(如跨业务的基础设施、信息、应用共享等),快速响应业务需求变化,弹性扩缩容和绿色节能型数据中心等 当前人工智能的持续火热,其对于算力的需求早已超过了通用CPU的摩尔定律发展,我们看到基础资源层以GPU、FPGA、ASIC

Error: errCode: -404011 cloud function execution error | errMsg: clou……错误

陌路散爱 提交于 2019-12-04 20:39:52
在开通了云开发之后,无论点击小程序获取openid按钮报,Error: errCode: -404011 cloud function execution error | errMsg: clou……错误,可能是login 云函数未部署。找到login文件夹,右键点击“上传并部署:云端安装依赖”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fangwr/p/11882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