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

刘邦与项羽的关系

僤鯓⒐⒋嵵緔 提交于 2019-12-10 04:27:01
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那么,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 身世魅力相差悬殊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很多人觉得这个刘邦怎么会战胜项羽呢?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项羽早年追随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一带。不过破落,那也还是贵族,和刘邦不一样。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 总的来说,项羽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楚汉战争当中有一次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叫楼烦,两军对垒的时候,刘邦就让这个楼烦站在阵前,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楼烦一箭就把他给射死了;再出来一个人,楼顶一箭又把他给射死了,连连射死了好多位项羽的兵将。项羽大怒,自己出来了

读书笔记之《史记》读后感心得体会

余生颓废 提交于 2019-12-06 15:43:40
读书笔记之《史记》读后感心得体会: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从三国开始,“史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编纂方法,它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通史;还开创了我国史学家秉笔直书的治史传统。 说到这本书一定要提的是书的作者司马迁。写这本史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是一位史官,所以自小司马迁在耳濡目染下对历史发生浓厚兴趣。并且一旦遇到问题,司马迁总会追根究底,直到完全弄清楚为止。如果书本上找不到答案,他便会求教他人或亲自实地考察以辨真假。当司马谈患重病时,他紧紧握住儿子的手,再三叮咛他继承父业。因此司马迁痛下决心要完成父亲的遗志,编写史记。后来,司马迁不幸遭遇了宫刑,他克服了宫刑的耻辱

未曾读过刘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3 00:27:02
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说出了我多年来看三国的一个疑问: 看到一句话:“ 20岁看三国觉得曹操最厉害 , 40岁看三国觉得司马懿最厉害 , 60岁看三国觉得刘备最厉害 。” 20岁觉得曹操厉害我能理解,挟天子令诸侯,拥军百万征战天下,风头无尽。 40岁觉得司马懿厉害也能理解,隐忍善谋笑到了最后,天下归了司马家。 60岁看刘备最厉害!! 这个没能理解,刘备有人望所归,有能臣名将,但最后国灭,身边的朋友将领也都没能保住,从用人和留人心上说确实厉害,但怎么说也不能达到比曹操和司马懿强达到“最厉害”这个评价吧? 对比其他一流人物,刘备的家庭只给了刘备一个天子姓和门口那颗长相奇特的大树。又是单亲,和母亲相依为命卖草鞋为生。出身一无所有。但是, 他从开始就以取天下为目标,遇到什么挫折,在多么难的境遇下都没有变过初心 。 半生戎马奔波,年到半百,还寄人篱下,寸土未有。在刘表的荆州痛哭自己年华已逝,脆弱的像个孩子。但是擦干泪,我们看到他对目标的坚持毫不动摇。就好像他早知道自己生前绝对能成功一样。 他用超一流的努力和坚持,硬生生改变了自己不入流的命运,把自己强行拉高了几个档次,成为那个时代超一流的大人物。 如果不是拼命的坚持和努力,我们就不会在史书上看见这个名字了,连跟别人和传都不配。 1、 公元201年,也就是建安六年,上帝和刘备开了个玩笑。 …… 《年轻人不可不看之创业的十大陷阱,血泪总结》;

李德胜系列――汉武帝与抗美援朝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2 23:55:01
最近,看到很多自媒体解读汉武帝,让我不禁想翻翻自己当年知乎时代就开始写武帝时期政经相关的老文章,可翻来翻去,结果发现自己都没有存档。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一直认为历史对现实具有参考意义,不过如果真的想要找到参考意义,则在于要研究明白,不能人云亦云。 小时候背诵过诸葛亮的出师表,里面有一句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话中说明了一个汉末人的历史观,就是西汉兴隆,东汉倾颓。 不过,在目前大量的自媒体文章中,都说汉武帝远征匈奴把汉朝的积蓄和国力消耗殆尽,把汉武帝塑造成一个罪人,并借用其自责的“轮台诏”对其批判一番。 但如果研究汉朝历史会发现,汉朝最繁荣的时期,反而是汉武帝之后,连个名臣都几乎没有的昭宣二帝。而且,汉武帝之后的汉朝还有三百年的国运,怎么都没看出来汉朝的国运,因为汉武帝的穷兵黩武而崩溃。 因此,要理解汉武帝时期的政策,就要对古代的历史地理以及人文有了解。从人口的角度上来看,汉武帝时期的人口大概是3500万左右,是秦朝人口巅峰以及汉朝文景时期的1700万的两倍,但是,秦汉当时的领土面积却几乎相当。 用我常用的语言来说,就是从人口的角度,汉武帝时期内部分蛋糕的矛盾,远大于秦朝和文景时期。 所以,为了把国内的存量博弈变为增量博弈,汉武帝北征匈奴,东征朝鲜,南征百越,西征大宛,以翻番的水平,以极大的代价,扩张了汉朝的领土。

韩信的做法为人所不齿,结果自然是威信扫地(要么你当初就不要收留他,既然当时敢冒风险收留, 那为何不能再冒风险让他逃走,非要逼其自杀?到了这种朝不保夕的程度了,还放不下自己的臭架子,其平日的为人就可想而知了。)

☆樱花仙子☆ 提交于 2019-11-29 01:46:01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抢夺天下。所谓的春秋无义战,就是说谁有实力谁就拥有大片土地,谁就有话语权。 那么,争夺这些靠什么?说白了,就是靠人才。所以说,那时抢夺人才,是第一要务。留住人才,就留住了根本。 人才在那个时期,可是个香饽饽,的确是达到“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地步。所以那时候的人才交流很频繁,今天在这个国家服务,明天到那个国家做官,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杀功臣这一类的事情,发生的很少,主要是列国竞争,一旦杀功臣,就无法吸引人才前来效力。 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也继承了这个传统。都说秦始皇是个暴君,但却鲜见他诛杀功臣的记录。 但是在汉朝,和过去就不一样了,有什么不一样的?国情不一样。过去是好多国家都在招揽人才,都想为我所用。 现在国家统一了,人才在某些方面来说,却成了一个不稳定因素,成了国家的动乱之源。为何出现这种情况?这和汉高祖刘邦的出身有关系。 刘邦的出身,虽然不是贫民,但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这点他和项羽没法比。项羽不管怎么说,是出生于楚国的贵族阶层,如果他得了天下,在世人眼中,那是天经地义的。 但现刘邦始终担心,如果有能力的人心怀异志,抢夺自己的天下怎么办?你一介百姓能坐天下,我们为何不可? 果然,汉朝建立以后,第一个被逼谋反的是燕王臧荼,但很快被剿灭。那接下来的诸异姓王呢?刘邦就不放心了,生怕他们都效仿,那大汉江山岂不岌岌可危? 所以当有人秘奏,韩信要谋反时

李德胜系列——汉武帝与抗美援朝

梦想与她 提交于 2019-11-28 11:46:45
最近,看到很多自媒体解读汉武帝,让我不禁想翻翻自己当年知乎时代就开始写武帝时期政经相关的老文章,可翻来翻去,结果发现自己都没有存档。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一直认为历史对现实具有参考意义,不过如果真的想要找到参考意义,则在于要研究明白,不能人云亦云。 小时候背诵过诸葛亮的出师表,里面有一句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话中说明了一个汉末人的历史观,就是西汉兴隆,东汉倾颓。 不过,在目前大量的自媒体文章中,都说汉武帝远征匈奴把汉朝的积蓄和国力消耗殆尽,把汉武帝塑造成一个罪人,并借用其自责的“轮台诏”对其批判一番。 但如果研究汉朝历史会发现,汉朝最繁荣的时期,反而是汉武帝之后,连个名臣都几乎没有的昭宣二帝。而且,汉武帝之后的汉朝还有三百年的国运,怎么都没看出来汉朝的国运,因为汉武帝的穷兵黩武而崩溃。 因此,要理解汉武帝时期的政策,就要对古代的历史地理以及人文有了解。从人口的角度上来看,汉武帝时期的人口大概是3500万左右,是秦朝人口巅峰以及汉朝文景时期的1700万的两倍,但是,秦汉当时的领土面积却几乎相当。 用我常用的语言来说,就是从人口的角度,汉武帝时期内部分蛋糕的矛盾,远大于秦朝和文景时期。 所以,为了把国内的存量博弈变为增量博弈,汉武帝北征匈奴,东征朝鲜,南征百越,西征大宛,以翻番的水平,以极大的代价,扩张了汉朝的领土。

《盛世西汉》 侯杨芳

|▌冷眼眸甩不掉的悲伤 提交于 2019-11-26 08:59:13
  对历史的兴趣来源于高中的同桌刘某对楚霸王项羽英雄气概的赞美和他对成王败寇的厌恶,自己对历史真正的开始也起源于这段楚汉之争;高中的自己对项羽的英雄气概很是佩服,对刘邦的流氓而不耻;后来一部《楚汉传奇》让我重新开始对英雄开始了新的思考;  最近又突然开始痴迷于这段历史,原因是因为一部电视剧《楚汉骄雄》;2000多年前的这段历史又让我不能自拔 ;人生终归去,功名烟消散; 图书馆看了这本书,又让自己对这段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楚汉之争本质是楚秦之争 项羽和刘邦胜利的原因之一:刘邦顺应统一的时势,项羽继续分封诸侯;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真正中国人有这个统一的概念是汉武帝以后; 对刘邦和项羽两个人的各自说反应性格的那两句话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项羽刚开始的胜利除了自己的厉害外,主要还是因为他顺应了时代的大势-反秦,但是他误以为自己的能力超过前人,不用巩固,扩大自己力量的基本盘,为所欲为,完全凭借自己的个人勇猛胡闹,稀里糊涂的走向绝路,最终导致失败;项羽的生活环境单一对人性的把握不到位,而刘邦年长,在社会低层历经艰辛;洞察人性;性格决定命运;有时候于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盛世需要: 为国家的长远利益真正负责的的领导层 需要长远的国家发展战略 需要强大的执行力和惩罚严明的高效率制度 需要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需要抑制既得利益集团的膨胀 需要一个有效的监督制度来制衡、监督官僚并清除贪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