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输

TCP协议如何保证可靠传输?

ぐ巨炮叔叔 提交于 2019-12-04 20:36:00
一、TCP的可靠传输如何保证?   在TCP连接中,数据流必须以正确的顺序传送给对方。 TCP的可靠性是通过 顺序编号 和 确认(ACK) 实现的。 TCP在开始传送一个段时,为准备重传而首先将该段插入到发送队列中,同时启动时钟。然后,如果收到了接收端对该段的ACK信息,就将该段从队列中删去。如果在时钟规定的时间内,ACK未返回,那么就从发送队列中再次送出这个段。TCP在协议中就对数据可靠传输做了保障,握手与断开都需要通讯双方确认,数据传输也需要双方确认成功,在协议中还规定了:分包、重组、重传等规则;而UDP主要是面向不可靠连接的,不能保证数据正确到达目的地。 二、TCP还提供了以下方式保证可靠传输: 1.确认和重传: 接收方收到报文就会确认,发送方发送一段时间后没有收到确认就重传。    TCP是怎么保证错误重传的?     1)接收方受到错误的分组,就直接丢弃,而不做任何操作;     2)发送方在规定的时间(比平均往返时延大一些)没有收到分组的确认分组,就会自动重传;     3)为了让对方知道哪个分组出现了问题,就为分组也编了序号。 2.数据校验 3.数据合理分片和排序   UDP:IP数据报大于1500字节,大于MTU。这个时候发送方IP层就需要分片(fragmentation)把数据报分成若干片,使每一片都小于MTU,而接受方IP层则需要进行数据报的重组

TCP/IP网络

为君一笑 提交于 2019-12-04 19:03:39
1、 简述osi七层模型和TCP/IP五层模型 一、OSI参考模型 今天我们先学习一下以太网最基本也是重要的知识——OSI参考模型。 1、OSI的来源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式系统互联。 一般都叫OSI参考模型,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网络互连模型。 ISO为了更好的使网络应用更为普及,推出了OSI参考模型。其含义就是推荐所有公司使用这个规范来控制网络。这样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规范,就能互联了。 2、OSI七层模型的划分 OSI定义了网络互连的七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即ISO开放互连系统参考模型。如下图。 每一层实现各自的功能和协议,并完成与相邻层的接口通信。OSI的服务定义详细说明了各层所提供的服务。某一层的服务就是该层及其下各层的一种能力,它通过接口提供给更高一层。各层所提供的服务与这些服务是怎么实现的无关。 3、各层功能定义 这里我们只对OSI各层进行功能上的大概阐述,不详细深究,因为每一层实际都是一个复杂的层。后面我也会根据个人方向展开部分层的深入学习。这里我们就大概了解一下。我们从最顶层——应用层 开始介绍。 整个过程以公司A和公司B的一次商业报价单发送为例子进行讲解。 <1> 应用层 OSI参考模型中最靠近用户的一层,是为计算机用户提供应用接口

一般情况下的NB-IoT网络架构

◇◆丶佛笑我妖孽 提交于 2019-12-04 18:09:48
一. NB总体网络架构 NB-IoT端到端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 终端:UE(User Equipment),通过空口连接到基站(eNodeB(evolved Node B , E-UTRAN 基站))。 无线网侧:包括两种组网方式,一种是整体式无线接入网(Singel RAN),其中包括2G/3G/4G以及NB-IoT无线网,另一种是NB-IoT新建。主要承担空口接入处理,小区管理等相关功能,并通过S1-lite接口与IoT核心网进行连接,将非接入层数据转发给高层网元处理。 核心网:EPC(Evolved Packet Core),承担与终端非接入层交互的功能,并将IoT业务相关数据转发到IoT平台进行处理。概括说明不全面,详细见下文。 平台:目前以电信平台为主。 应用服务器:以电信平台为例,应用server通过http/https协议和平台通讯,通过调用平台的开放API来控制设备,平台把设备上报的数据推送给应用服务器。平台支持对设备数据进行协议解析,转换成标准的json格式数据。 二. 网络结构细化 2.1 结构框图 将上图EPC部分进行细化,如下: MME:Mobility Management ,移动性管理实体(一个信令实体),接入网络的关键控制节点。负责空闲模式UE的跟踪与寻呼控制。通过与 HSS(Home Subscribe Server,归属用户服务器) 的信息交流

为什么实体类要实现serializable序列化接口

北城余情 提交于 2019-12-04 15:39:26
1. 将对象的状态保存在存储媒体中以便可以在以后重新创建出完全相同的副本; 2. 按值将对象从一个应用程序域发送至另一个应用程序域。 实现 serializable接口 的作用是就是可以把对象存到字节流,然后可以恢复。所以你想如果你的对象没实现序列化怎么才能进行 网络传输 呢,要 网络传输 就得转为字节流,所以在分布式应用中,你就得实现序列化,如果你不需要分布式应用,那就没那个必要实现序列化。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aiyyq/p/11871770.html

ICT技术基础--政企云ICT基础

情到浓时终转凉″ 提交于 2019-12-04 12:25:12
一、IP网络基础 (一)internet简介史 1960(ARPANET)-1970(Internet概念诞生、TCP/IP诞生)—1980(CSNET NSFNET)—1990(ANASNET)-现在(Internet) (二)什么是Internet? 1、网络:将2组通信设备连接一起互通。 2、Internet:2个或者多个设备彼此通信,使用TCP/IP协议互连。 设备与设备通过网络介质互联构成网络,网络与网络之间通过TCP/IP协议互连构成Internet。 (三)数据通信协议基础: 1、OSI RM:开发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七层协议架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2、TCP/IP协议族—五层协议架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四)TCP/IP各层功能 1-3层:数据通信主要层 1、物理层:1、定义了电压、接口、电缆标准、传输距离。2、传输比特流。3、定义了传输介质: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无线电波等。 物理层主要设备:集线器HUB(交换)、中继器repeater 2、数量链路层:1、物理地址MAC的定义。2、链路参数与流控参数的定义。3、差错验证。 主要设备:2层/以太网交换机、网桥。 物理地址(MAC)的介绍 全球唯一的物理地址

2019-2020-1学期 20192411 《网络空间安全导论》第六周学习总结

戏子无情 提交于 2019-12-04 09:31:26
第十五章 网络 15.1 联网 1.计算机之间的连接通常是靠物理电线或电缆实现的。但是,有些连接使用无线电波或红外信号传导数据,这种链接是无线的。 2.==计算机网络中的设备不只是计算机==。例如,打印机可以直接连入网络,一边网络中的每个用户都可以使用它。 3.多媒体成分(如音频或视频)是使通信量大增的主要贡献者。 计算机网路(computer network) :为了通信和共享资源而连接在一起的一组计算设备。 无线连接(wireless) :没有物理电线的网络连接。 节点(主机)(node(host)) :网路中任何可寻址的设备。 数据传输率(带宽)(data transfer rate (bandwidth)) :数据从网路中的一个地点传输到另一个地点的速率。 4.在联网过程中,我们使用明确的协议来说明如何格式化和处理要传输的数据。 5.协议(protocol):定义如何在网路上格式化和处理数据的一组规则。 6.客户/服务器模型(client/server model):客户发出对服务器的请求,服务器做出响应的分布式方法。 7.文件服务器(file server):专用于为网路用户存储和管理文件的计算机。 8.Web服务器(Web server):专用于响应网页请求的计算机。 15.1.1 网络的类型 1. 局域网(Local-Area Network,LAN)

网络介绍

大城市里の小女人 提交于 2019-12-04 00:58:39
网络介绍 网络介绍 网络分类 网络设备 传输介质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由通信介质将地理位置不同的且相互独立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数据通信与资源共享 网络分类 按照网络拓扑分类 总线型:一般传输介质为同轴电缆,需要T型头和信号终结器 环形:需要申请令牌才可以通信。 星型:中央节点压力大,单点故障 网型:效率高,网络复杂 按地域分类:参照物不同,类型不同 局域网(LAN):一个公司、一个家庭 城域网(MAN):一个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 广域网(WAN):一个国家、全世界 网络设备 交换机:负责组建局域网,研究的是MAC地址 路由器:负责组建广域网,研究的是IP地址 传输介质 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 目前常用的就是双绞线和光纤 1)双绞线 双绞线(twisted pair,TP)是一种综合布线工程中最常用的传输介质,是由两根具有绝缘保护层的铜导线组成的。把两根绝缘的铜导线按一定密度互相绞在一起,每一根导线在传输中辐射出来的电波会被另一根线上发出的电波抵消,有效降低信号干扰的程度。双绞线理论最大传输距离是100米, 树明建议不要超过90米 。如果两台设备超过这个距离,建议中间放一个中继器或者交换机。 双绞线分为屏蔽双绞线和非屏蔽双绞线两种。 屏蔽双绞线:抗静电干扰性强,价格稍高一些,一般室外用的多一些。 非屏蔽双绞线:重量轻,易弯曲,易安装,一般用在室内。 按照传输速度分类 1类

网络基础知识整理笔记

ぃ、小莉子 提交于 2019-12-04 00:50:37
1.什么是网络 网络就是把不同地理位置的终端设备通过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及通信 2.网络的发展阶段 1.远程练级系统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 典型应用是由一台计算机和全美范围内2 000多个终端组成的飞机订票系统。 2.分组交换网络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 。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 典型代表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协助开发的ARPANET(阿帕网)。 3.开放式的标准化计算机网络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是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循国际标准的开放式和标准化的网络。 ARPANET兴起后,计算机网络发展迅猛,各大计算机公司相继推出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及实现这些结构的软硬件产品。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厂商的产品之间互联很困难。 1984年,ISO正式颁布了一个称为“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模型)的国际标准ISO7498。 在开放式网络中,所有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都遵循着共同认可的国际标准(OSI七层网络参考模型),从而可以保证不同厂商的网络产品可以在同一网络中顺利地进行通信。 4.高速网络技术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由于局域网技术发展越趋成熟,出现了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网络,智能网络等

计算机网络-慕课笔记2

Deadly 提交于 2019-12-04 00:08:58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OSI分层模型 主机 路由器 各种链路 应用 协议 硬件、软件 …… 每层完成一种特定功能、服务,下层的实现上层不用管,层层之间通过SAP交互 应用层 支持用户通过用户代理(如浏览器)或网络接口 使用网络(服务) FTP文件传输 SMTP电子邮件 HTTP Web 体系结构:客户/服务器,p2p,混合结构 需求:可靠性、带宽、时延 Socket编程 表示层 处理两个系统的语法和语义的问题 数据表示转化 加密、解密 压缩、解压 会话层 对话控制,同步,功能上最薄弱 传输层 负责源到目的(进程)的完整报文传输, segment数据段 分段重组 连接控制 差错控制 流量控制 例子:TCP、UDP 网络层 源主机到目的主机的数据交付 packet数据分组 逻辑寻址:全局唯一逻辑地址,确保数据分组被送达目的主机,如 IP地址 路由:路径选择 分组转发 数据链路层 结点与结点之间的传输, frame帧 ,增加物理寻址 流量控制、差错控制、访问(接入)控制 以太网 WiFi PPP 物理层 接口特性,形状、电压、功能、工作过程 只关注比特传输 每一层进行数据封装 增加控制信息-PDU(控制信息+用户数据) 地址 - 标识发送端、接收端 差错检测编码 协议控制 - 实现协议功能的附加信息,优先级、服务质量、安全控制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

TCP传输协议

孤街醉人 提交于 2019-12-03 20:58:39
当时查http协议的时候了解的一些网络底层的知识,感觉挺有意思的,就把多位博主的资料整料梳理出来整理到一堆,就当是一篇科普文吧。 一、网络的五层模型 如何分层有不同的模型,有的模型分七层,有的分四层。我觉得,把互联网分成五层,比较容易解释 。 如上图所示,最底下的一层叫做"实体层"(Physical Layer),最上面的一层叫做"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中间的三层(自下而上)分别是"链接层"(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和"传输层"(Transport Layer)。越下面的层,越靠近硬件;越上面的层,越靠近用户。 一、层与协议 互联网的每一层,都定义了很多协议。这些协议的总称,就叫做"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 Suite)。它们是互联网的核心,下面介绍每一层的功能,主要就是介绍每一层的主要协议。 二、实体层: 内容小结:电脑连接起来的物理手段 实体层,它就是把电脑连接起来的物理手段。它主要规定了网络的一些电气特性,作用是负责传送0和1的电信号。 三、链接层: 内容小结:在同一个子网络里发送数据包。 3.1 定义 链接层,它在"实体层"的上方, 通过以太网协议在同一个子网络里发送数据包 。 3.2 以太网协议(不是http协议) 以太网规定,一组电信号构成一个 数据包 ,叫做"帧"(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