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层

1-OSI七层模型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3 00:13:02
网络功能:数据传输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 OSI七层模型---->网络通信工作流程的标准化 OSI七层模型 应用层:提供用户服务,具体功能由特定的程序而定。 表示层:数据的压缩优化,加密。 会话层:建立应用级的连接,选择传输服务 传输层:提供不同的传输服务,流量控制。 网络层:路由选择,网络互连。 链路层:数据转换,具体消息的发送,链路连接。 物理层:物理硬件,接口设定,网卡路由交换机等。 高内聚:模块功能尽可能单一,不要掺杂。 低耦合:模块之间尽可能减少关联和影响。 OSI七层模型优点:   1,将工作流程标准化。   2.降低了模块间的耦合度,使每一部分可以单独开发, 四层模型: 应用层: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物理链路层 五层模型(TCP/IP模型): 应用层: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链路层 物理层 数据传输流程, 应用层:TFTP HTTP DNS SMTP 传输层:TCP UDP 网络层:IP 物理层:IEEE 来源:博客园 作者: WiltChamberlain 链接:https://www.cnblogs.com/Chamberlain/p/11626258.html

图解TCP/IP:IP协议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3 00:08:02
TCP/IP的心脏是互联网层,这一层主要由 IP (Internet Protocol)和 ICMP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两个协议组成。 IP相当于OSI参考模型的第3层 IP (IPv4、IPv6)相当于OSI参考模型中的第3层――网络层。网络层的主要作用是“实现终端节点之间的通信”,这种终端节点之间的通信也叫“点对点(end-to-end)通信”。 IP 的主要作用就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将数据包发给最终的目标地址。 网络层的下一层――数据链路层的主要作用是在互连同一种数据链路的节点之间进行包传递,而一旦跨越多种数据链路,就需要借助网络层。网络层可以跨越不同的数据链路,即使是在不同的数据链路上也能实现两端节点之间的数据包传输。 主机 的定义应该是指“配置有IP地址,但是不进行路由控制的设备”,既配有IP地址又具有路由控制能力的设备叫做 路由器 ,跟主机有所区别。而 节点 则是主机和路由器的统称。 网络层与数据链路层的关系 数据链路层提供直连两个设备之间的通信功能,与之相比,作为网络层的IP则负责在没有直连的两个网络之间进行通信传输。 数据链路只负责某一个区间之间的通信传输。 -> 火车票或机票 IP 负责将数据包发给最终的目标地址。即点对点通信。 -> 旅行的行程表 IP基础知识 IP大致分为三大作用模块:IP寻址、路由

OSI模型和TCP/IP分层模型?看完这一篇就够了!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3 00:05:01
最近看了《图解TCP/IP》这本书,于是将这本书中的精髓做一个归总,以便之后查阅。 协议 就是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通过网络实现通信事先达成的一种“约定”。这种“约定”使那些由不同厂商的设备、不同的CPU以及不同的操作系统组成的计算机之间, 只要遵循相同的协议就能够实现通信 。反之,如果使用的协议不同,就无法通信。 Windows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和Mac操作系统的一体机电脑,虽然操作系统不同,硬件组成不同,但是只要事先达成一个详细的约定,并遵循这一约定进行处理方可建立通信。 协议分层就如同计算机软件中的 模块化开发 ,OSI参考模型的建议是比较理想化的一种分层模型。 OSI参考模型中定义了每一层的 “作用” 定义每一层作用的是 “协议” “协议”是约定,其具体内容为 “规范” 我们日常所使用的就是遵循各个协议具体“规范”的产品和通信手段 信号和介质 比特流与电子信号之间的切换 最低的一层 。物理层规定:为传输数据所需要的物理链路创建、维持、拆除,而提供具有机械的,电子的,功能的和规范的特性。简单的说,物理层确保原始的数据可在各种 物理媒体 上传输。局域网与广域网皆属第1、2层。 提供传输媒体及互连设备 ,为数据传输提供可靠的环境。 数据帧与比特流之间的转换 第二层 ,介乎于物理层和网络层之间。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上 向网络层提供服务 ,其最基本的服务是将

47-50网络层-抓包分析数据包结构,数据包总长度,和数据包分片,抓包分片数据包,数据包TTL核协议号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3 00:03:02
IP数据包结构: 第一个字节 版本 用来表示 TCP/IP协议的版本 V4 V6 首部长度 (一般为20字节) 第二个字节 区分服务:代表不同的包的优先级(QoS策略,语音先行) 第三四个字节 数据链路层 数据最大为46-1500字节(最大传输单元MTU),此外头为18字节,帧的范围64-1518字节。但是由于数据包也有头一般为20字节,所以数据为26-1480字节。 数据包最大 为65535 字节,若大于1480字节,分片 数据包分片 第五六字节 标识:数据包分片后,可以恢复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包。同一个包编号相同 第七个字节 标志 第七第八字节 片偏移 第九个字节 生存时间:TTL,每过一个路由器TTL减一。路由的时候避免环路。 第十个字节 协议号指定该给那个协议进程处理 ICMP 1 IGMP 2 TCP 6 UDP 17 IPv6 41 OSPF 89 第十一十二个字节 首部检验和:检验首部是否被修改 第十三-十六字节 源地址 第十七-二十字节 目的地址 二十字节以后:用来支持安全,测试(但是后来没用),最后用全0字节补充 IPv6 为固定 来源:51CTO 作者: 手捧日月摘星晨 链接:https://blog.csdn.net/qq_41627390/article/details/100785274

在浏览器中输入URL后,执行的全部过程。会用到哪些协议?(一次完整的HTTP请求过程)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2 23:57:01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 https://blog.csdn.net/hellodake/article/details/81974421 一次完整的HTTP请求过程: 1.首先进行域名解析,域名解析具体过程讲一下: 浏览器搜索自己的DNS缓存,缓存中维护一张域名与IP地址的对应表; 若没有,则搜索操作系统的DNS缓存; 若没有,则操作系统将域名发送至本地域名服务器(递归查询方式),本地域名服务器查询自己的DNS缓存,查找成功则返回结果,否则,通过以下方式迭代查找: 本地域名服务器向根域名服务器发起请求,根域名服务器返回com域的顶级域名服务器的地址; 本地域名服务器向com域的顶级域名服务器发起请求,返回权限域名服务器地址; 本地域名服务器向权限域名服务器发起请求,得到IP地址; 本地域名服务器将得到的IP地址返回给操作系统,同时自己将IP地址缓存起来; 操作系统将IP地址返回给浏览器,同时自己也将IP地址缓存起来; 至此,浏览器已经得到了域名对应的IP地址。 2.浏览器发起HTTP请求; 3.接下来到了传输层,选择传输协议,TCP或者UDP,TCP是可靠的传输控制协议,对HTTP请求进行封装,加入了端口号等信息; 4.然后到了网络层,通过IP协议将IP地址封装为IP数据报

认识BACnet协议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2 23:42:01
一、什么是BACnet? BACnet , B uilding A utomation and C ontrol net works的简称,即 楼宇自动化与控制网络 。是用于智能建筑的通信协议。 一般楼宇自控设备从功能上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专门处理设备的 控制功能 ;另一部分专门处理设备的 数据通信功能 。而BACnet就是要建立一种统一的数据通信标准,使得设备可以互操作。BACnet协议只是规定了设备之间通信的规则,并不涉及实现细节。 BACnet协议模型 为: (1)所有的网络设备,除基于MS/TP协议的以外,都是完全对等的(peer to peer); (2)每个设备都是一个“对象”的实体,每个对象用其“属性”描述,并提供了在网络中识别和访问设备的方法;设备相互通信是通过读/写某些设备对象的属性,以及利用协议提供的“服务”完成; (3)设备的完善性(Sophistication),即其实现服务请求或理解对象类型种类的能力,由设备的“一致性类别”(Conformance Class)所反映。 二、BACnet的体系结构 BACnet建立在包含四个层次的简化分层体系结构上,这四层相当于OSI模型中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BACnet标准定义了自己的应用层和简单的网络层,对于其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提供了以下五种选择方案: (3)第三种选择是主从/令牌传递(MS/TP

网络层结构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2 23:36:01
版权声明:转载请声明出处 https://blog.csdn.net/qq_36299025/article/details/90643885 前言 网络层有两种主流分层方式:OSI七层模型、TCP/IP四层模型。 OSI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的缩写,意为开放式系统互联 TCP/IP 传输控制协议/网间协议,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协议 对比 1.OSI采用七层协议,TCP/IP是四层协议 2.TCP/IP网络接口层没有真正的定义,只是概念性的描述。OSI则分为2层,每一层的功能都很详细 3.在协议开发之前,就有了OSI模型,因此OSI具有共通性。而TCP/IP是基于协议建立的模型,不适用于非TCP/IP网络。 4.OSI只是理论模型,但TCP/IP已经成为国际标准 文章来源: https://blog.csdn.net/qq_36299025/article/details/90643885

网络编程七层模型详解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2 23:34:01
1.实体,对等实体,对等层,SAP,接口 实体: 能够独立完成一些事情的角色。 对等实体: 根据示意图,不同体系的两个军长称为对等实体。 对等层: 不同体系的两个军长所在的层称为对等层。 SAP: (访问服务点)同一个体系中,相邻的两个实体之间通讯的地方,相当于参谋部。 接口: 相当于参谋,保证通讯正常。 计算机网络体系中,下层为上层服务。 2. 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通讯协议 网络体系结构: 通讯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法,基于OSI七层参考模型。计算机之间相互通讯的层次,以及各层中的协议和各层中的接口的集合。它为网络硬件,软件,协议,存取控制和网络拓扑提供标准。 网络通讯协议: 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分布式系统中互相通讯的对等实体之间交换信息必须遵守的规则的集合。 3.OSI参考模型出现的意义以及OSI参考模型的层次 OSI参考模型出现的意义: ISO(国际化标准组织)为了解决不同体系的计算机之间能够正常通讯,提出了一个标准框架OSI(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的层次: (7) 应用层 (6)表示层 (5)会话层 (4)传输层 (3)网络层 (2)数据链路层 (1)物理层 OSI参考模型的介绍 1.OSI参考模型的特点 OSI参考模型是一个逻辑结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计算机设备或者网络 任何两个参考OSI模型的网络体系之间可以进行通信 OSI参考模型描述的是通讯软件的结构

深入浅出 TCP/IP 协议栈

為{幸葍}努か 提交于 2019-12-02 23:33:46
转自: https://www.cnblogs.com/onepixel/p/7092302.html TCP/IP 协议栈是一系列网络协议的总和,是构成网络通信的核心骨架,它定义了电子设备如何连入因特网,以及数据如何在它们之间进行传输。TCP/IP 协议采用4层结构,分别是 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链路层 ,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协议来完成自己的需求。由于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工作在应用层,下层的事情不用我们操心;其次网络协议体系本身就很复杂庞大,入门门槛高,因此很难搞清楚TCP/IP的工作原理,通俗一点讲就是, 一个主机的数据要经过哪些过程才能发送到对方的主机上 。 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索一下这个过程。 0、物理介质 物理介质就是把电脑连接起来的物理手段,常见的有光纤、双绞线,以及无线电波,它决定了电信号(0和1)的传输方式,物理介质的不同决定了电信号的传输带宽、速率、传输距离以及抗干扰性等等。 TCP/IP协议栈分为四层,每一层都由特定的协议与对方进行通信,而 协议之间的通信最终都要转化为 0 和 1 的电信号,通过物理介质进行传输才能到达对方的电脑 ,因此物理介质是网络通信的基石。 下面我们通过一张图先来大概了解一下TCP/IP协议的基本框架: 当通过http发起一个请求时,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链路层的相关协议依次对该请求进行包装并携带对应的 首部 ,最终在链路层生成

python网络编程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2 22:51:30
Python中提供了两个级别访问的网络服务: 1、低级别的网络服务Socket 2、高级别的网络服务模块SocketServer Socket和SocketServer区别: 整个计算机网络是由协议构成,如Web中的http协议、传输协议TCP和UDP等等,通信需要socket来实现。socket直接和传输层后下面的底层网络协议打交道(socket本身让我们直接与TCP打交道),底层socket已经建立好则可以互相通信。互联网现在主流的网络层协议是IPv4,IPv6是下一代网络层协议但不主流,IPv6解决的是IPv4地址耗尽的问题,其实为了应对IPv4资源少的问题产生了局域网和网关。 SocketServer简化了编写网络服务程序的任务,同时SocketServer模块也是Python标准库中很多服务器框架的基础,总的来时,SocketServer是一个种更集成的开发网络开发框架,开发人员可以专注于事务的细节,而不是使用Socket的各种细节。不过学习还是得一步一步来。 网络原理: 网络原理是掌握socket原理的必经之路,首先来介绍一下网络的七层基本框架,包含应用层、会话层、表示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和物理层(当前把网络七层模型中的会话、表示、应用层统称为应用层。) 传输层      通过端对端的接口 TCP UDP 网络层      为数据包选择路由 IP ICMP 物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