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greSQL 时间线
“时间线”(Timeline)是PG一个很有特色的概念,在备份恢复方面的文档里面时有出现。但针对这个概念的详细解释却很少,也让人不太好理解,我们在此仔细解析一下。 时间线的引入 为了理解引入时间线的背景,我们来分析一下,如果没有时间线,会有什么问题?先举个将数据库恢复到以前时间点的例子。假设在一个数据库的运行过程 中,DBA在周三12:00AM删掉了一个关键的表,但是直到周五中午才发现这个问题。这个时候DBA拿出最初的数据库备份,加上存在归档目录的日志文 件,将数据库恢复到周三11:00AM的时间点,这样就能正常启动和运行。但是,DBA后来意识到这样恢复是不对的,想恢复到周四8:00AM的数据,这 时会发现无法做到:因为在数据库不断运行中,会产生与旧的WAL文件重名的文件,这些文件进入归档目录时,会覆盖原来的旧日志,导致恢复数据库需要的 WAL文件丢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区分原始数据库历史生成的WAL文件和完成恢复之后继续运行产生的(重名的)新WAL文件。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PostgreSQL引入了时间线的概念。每当归档文件恢复完成后,创建一个新的时间线用来区别新生成的WAL记录。WAL文件名由时间线和日志序号组成,源码实现如下: #define XLogFileName(fname, tli, log, seg) \ snprintf(f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