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四次挥手

TCP四次挥手终止连接的TIME_WAIT状态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2 22:56:40
(1)存在TIME_WAIT状态的原因 原因一:保证TCP全双工连接的可靠释放 解析:假设场景为客户端主动向服务器发起断开连接,假如在主动方(客户端)最后一次发送的ACK在网络中丢失,根据TCP的超时重传机制,被动方(服务器)需要重新向客户端发送FIN+ACK,在FIN未达到之前,必须维护这条连接;并且要接收到客户端发出的ACK确认后才能终止连接;如果直接在重传的FIN到达之前而关闭连接,当FIN到达后会促使客户端TCP传输层发送RST重新建立连接,而本质上这是一个正常断开连接的过程。 另一种解释是: 原因二:为了使就得数据包在网络中因过期而失效 (2)TIME_WAIT状态过多有何危害?如何解决TIME_WAIT过多情况? 危害:占用太多资源,阻塞其他正常连接; 解决方法 第二种:修改内核参数来减少time_wait状态? 编辑文件/etc/sysctl.conf,加入以下内容 (3)如果修改修改time_wait的时间有什么影响? 如果修改time_wait的时间会造成上一个连接的数据没有完全接收到,会重建连接错误;另一个是造成新建的连接出现错误,收到不期望收到的数据; 注意:Linux是无法修改tcp的time_wait值的; (4)netstat 命令的使用 netstat -rn 打印路由表信息 文章来源: TCP四次挥手终止连接的TIME_WAIT状态

Python中的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过程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2 22:56:40
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 首先先介绍什么是传输层: 1、三次握手 首先Client(客户)端发送连接请求报文,Server(服务器)段接受连接后回复ACK报文,并为这次连接分配资源。Client端接收到ACK报文后也向Server段发生ACK报文,并分配资源,这样TCP连接就建立了。 A、B关闭状态CLOSED ―― B收听状态LISTEN――A同步已发送状态SYN-SENT――B同步收到状态SYN-RCVD――A、B连接已建立状态ESTABLISHED ) B的TCP服务器进程先创建传输控制块TCB,准备接受客户进程的连接请求。然后服务器进程就处于LISTEN(收听)状态,等待客户的连接请求。若有,则作出响应。 1 )第一次握手: A的TCP客户进程也是首先创建传输控制块TCB,然后向B发出连接请求报文段,(首部的 同步位SYN=1 , 初始序号seq=x) ,(SYN=1的报文段不能携带数据)但要消耗掉一个序号,此时TCP客户进程进入SYN-SENT(同步已发送)状态。 2 )第二次握手: B收到连接请求报文段后,如同意建立连接,则向A发送确认,在确认报文段中( SYN=1,ACK=1,确认号ack=x+1,初始序号seq=y ),测试TCP服务器进程进入SYN-RCVD(同步收到)状态; 3 )第三次握手: TCP客户进程收到B的确认后,要向B给出确认报文段( ACK=1

网络-tcp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2 22:51:30
1.TCP:面向连接可靠的传输协议 ,全拼: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2.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全拼:User Datagram protocol 不是面向连接的 创建socket就可以直接发送数据,不能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但是速度快 3.TCP的特点 : 3.1 面向连接, 间接验证对方地址的有效性 3.2 可靠性 3.2.1 应答机制, 对方收到数据底层会有回复 3.2.2 超时重传, 隔一段时间会给对方重新发送数据,如果对方一直没有回复那么会认为对 方掉线了。 3.2.3 错误校验, 发送方发送的数据包和接收方接收的数据包序号不一致,tcp会自动对数据 包进行排序,如果数据包重复则会删除重复的数据包。 3.2.4 流量控制, 如果对方的网卡缓冲区达到一定上限,发送方就不能再发送数据,等待数据 开始接收完成以后再给其发送数据,保证电脑不被卡死 4.TCP和UDP的不同点: 4.1 tcp是面向连接的, udp不是 4.2 tcp能保证数据的有序和准确性 udp不能保证 4.3 tcp有超时重传 udp没有 4.4 tcp有错误校验机制 udp没有 4.5 tcp舍弃重复数据包的机制 udp没有 4.6 tcp流量控制 udp没有 4.7 tcp适合做文件上传和下载 4.8 udp适合做广播 4.9 udp输出速度比tcp要快,资源开销比tcp少

TCP建立连接为什么是三次握手,为什么不是两次或四次?

≡放荡痞女 提交于 2019-12-02 18:47:04
三次握手    第一次握手: 客户端发送TCP包,置SYN标志位为1,将初始序号X,保存在包头的序列号(seq)里    第二次握手: 服务端回应确认包,置SYN标志位为1,置ACK为X+1,将初始序列号Y,保存在包头序列号里    第三次握手: 客户端对服务端的确认包进行确认,置SYN标志位为0,置ACK为Y+1,置序列号为Z TCP建立连接为什么是三次握手,而不是两次或四次? TCP,名为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可靠的传输层协议,IP协议号为6。 顺便说一句,原则上任何数据传输都无法确保绝对可靠,三次握手只是确保可靠的基本需要。 第一次握手服务端可以确认自己收报文与客户端发报文功能都正常 第二次握手客户端确认自己收发报文与服务端收发报文功能都正常,也就认为连接已建立 第三次,服务端确认双方都能够正常通信 如果不进行第三次握手,服务端对客户端 的请求进行回应(第二次握手)后,就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连接已建立,而如果C并没有收到S的回应呢?此时,C仍认为连接未建立,S会对已建立的连接保存必要的资源,如果大量的这种情况,S会崩溃。 因此第三次握手是必要的。 四次挥手 四次挥手 四次挥手 先由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一个FIN,请求关闭数据传输。 当服务器接收到客户端的FIN时,向客户端发送一个ACK,其中ack的值等于FIN+SEQ 然后服务器向客户端发送一个FIN,告诉客户端应用程序关闭。

linux基础练习5

非 Y 不嫁゛ 提交于 2019-12-02 18:32:24
1、磁盘lvm管理,完成下面要求,并写出详细过程: 1) 创建一个至少有两个PV组成的大小为20G的名为testvg的VG;要求PE大小 为16MB, 而后在卷组中创建大小为5G的逻辑卷testlv;挂载至/users目录 添加两块硬盘,加上一个硬盘分区,将分区调整成LVM格式,作为一个整体将三块硬盘组成LVM分区 创建成功 查看pv物理卷由几块硬盘组成,接下来创建vg(卷组) 创建卷组 利用vgcreate 创建卷组vg0表示为卷组名,加上要组成组的硬盘。 查看卷组基本信息 接下来创建pe指定PE大小为16M vgcreate testvg -s 16M /dev/sda6 /dev/sdb /dev/sdc 创建并查看lv逻辑卷 创建文件系统并挂载至users目录 2) 扩展testlv至7G,要求archlinux用户的文件不能丢失 lvextend -L +2G /dev/testvg/testlv 增加空间至7G 这时空间已经扩大,但对应的文件系统没有创建,所以df命令查看的还是原来的5G的空间,我们需要将新增空间加入至文件系统 ext4系统利用resize2fs将剩余未分配空间同步文件系统 xfs系统利用 xfs_growfs 挂载点 设备名名 扩展 增加挂载时可以在线扩展,建议备份 3) 收缩testlv至3G,要求archlinux用户的文件不能丢失 收缩文件系统时

TCP三次握手与四次挥手

橙三吉。 提交于 2019-12-02 13:38:15
问题背景 面试中常常问到TC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一过了校招就不记得了。 之前总结了TCP协议的一些特性和过程,还不了解建议连接和断开连接的过程 三次握手 三次握手的具体过程 步骤1 Client向Server发送SYN(synchronization,本质已经表明了是同步sequence)包,带上Client的sequence, 请求建立连接 步骤2 服务器收到SYN包,回SYN包,带上服务器的sequence和客户端的sequence对应的确认号 ACK置为1 步骤3 客户端接收到服务器回包,知道连接确认 回一个ack包,带上服务器的sequence对应的确认号 为什么需要三次,两次行不行? 为了实现可靠传输,发送方和接收方始终需要同步sequence, 并且确保两个方向的通信都是正常运行的(最本质和最基础的原因) 防止已失效的连接请求又传送到服务器端,因而产生错误(《计算机网络》教材中原话) 考虑情况:Client向Server发送了第一条请求报文,但是该报文并未在网络中被丢弃,而是长时间阻滞在某处,而Client收不到Server的ACK,以为该报文丢失,于是重新发送该报文,这次的报文成功到达服务器。该连接成功建立并释放后, 第一次的TCP报文段顺利到达了服务器。 如果不使用三次握手,则服务器只需对该报文发出确认,就建立了一个连接 第一次发送的

TCP协议学习笔记-TCP报文包头

为君一笑 提交于 2019-12-02 13:08:24
了解ISO七层模型的思想 需要传输的数据,越到底层,需要的“其他”数据越多。 其传输前的处理过程类似于: A BA CBA DCBA ..... 每到下一层,理论上都需要增加一个头部用以标识 wireshark抓包实践 TCP协议详解 TCP报文段的格式 如图 报文段由报文首部和数据组成,报文首部最小占20字节最多占60字节,固定的20字节包含各种连接信息,可扩展的40字节存放各种选项值 TCP报文首部的字段解析 序号 也叫sequence,是协议通信中常用的一种手段 确认号 表示期望下次收到的序列号。比如服务器收到客户端发来的报文段,其序列号字段值为501,并通过计算可知数据长度为200,所以服务器可以算出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列号为700。这表明服务器正确收到了客户端 发送的序列号到700为止的数据,因此,服务器期望下次收到的序列号 为701,并将其作为确认号放入应答报文段中 数据偏移 表示TCP报文段的第一个数据距离报文段起始处有多远。由于TCP报文段首部长度不确定,20到60字节不等,所以需要一个字段用于找到数据起始处 保留 占6位,目前不使用 控制位 用于说明报文段的性质,每个控制字段占1位。 用于在三次握手、四次挥手及平时的传输数据过程中。 窗口 表示发送该报文段的一方能够接收的字节数,用于控制对端发送数据的个数(控制对端滑动窗口) 检验和 用于检验报文段是否出错

TCP 详解

。_饼干妹妹 提交于 2019-12-02 11:22:14
本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sinat_36629696/article/details/80740678 上回说到 UDP 协议, 与之对应的便是 TCP 协议 TCP协议 TCP协议全称: 传输控制协议, 顾名思义, 就是要对数据的传输进行一定的控制. 先来看看它的报头 Alt text 我们来分析分析每部分的含义和作用 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 表示数据从哪个进程来, 到哪个进程去. 32位序号: 4位首部长度: 表示该tcp报头有多少个4字节(32个bit) 6位保留: 顾名思义, 先保留着, 以防万一 6位标志位 URG: 标识紧急指针是否有效 ACK: 标识确认序号是否有效 PSH: 用来提示接收端应用程序立刻将数据从tcp缓冲区读走 RST: 要求重新建立连接. 我们把含有RST标识的报文称为复位报文段 SYN: 请求建立连接. 我们把含有SYN标识的报文称为同步报文段 FIN: 通知对端, 本端即将关闭. 我们把含有FIN标识的报文称为结束报文段 16位窗口大小: 16位检验和: 由发送端填充, 检验形式有CRC校验等. 如果接收端校验不通过, 则认为数据有问题. 此处的校验和不光包含TCP首部, 也包含TCP数据部分. 16位紧急指针: 用来标识哪部分数据是紧急数据. 选项和数据暂时忽略 连接管理机制 正常情况下,

TCP三次握手、四次挥手理解

喜你入骨 提交于 2019-12-02 08:37:14
tcp三次握手建立连接 客户端发送给服务器一段连接请求报文,等待服务器回应 第一次握手 服务器收到报文,并发送给客户端一个确认报文,等待客户端回应 第二次握手 客户端收到新报文 ,再发送给服务器一个确认报文,完成三次握手 第三次握手 tcp四次挥手断开连接 客户端发送一段结束请求报文,等待服务器响应 服务器收到报文,返回一个新报文给客户端,同意客户端结束请求 服务器发送一段结束报文,等待客户端响应 客户端收到报文,返回一个新报文给服务器,服务器收到报文后关闭连接,客户端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收到回复就默认服务器接收到了信息,也可以关闭连接了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Gdavid/p/11738295.html

18-Linux网络协议和管理

老子叫甜甜 提交于 2019-12-02 06:07:47
网络协议和管理 计算机网络 :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分类 : 局域网 (Local Area Network;LAN) 通常我们常见的“LAN”就是指局域网,这是我们最常见、应用最广的一种网络。 城域网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 这种网络一般来说是在一个城市,但不在同一地理小区范围内的计算机互联。 广域网 (Wide Area Network,WAN) 这种网络也称为远程网,所覆盖的范围比城域网(MAN)更广,它一般是在不同城市之间的LAN或者MAN网络互联,地理范围可从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 无线网 (Wireless network)指任何型式的无线电计算机网络,普遍和电信网络结合在一起,不需电缆即可在节点之间相互链接。无线电信网络一般被应用在使用电磁波的摇控信息传输系统,像是无线电波作为载波和物理层的网络。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 速率 :指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它也称为数据率(data rate)或比特率(bit rate)。速率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速率的单位是bit/s(比特每秒)(即bit per second)。 带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