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

“Error Fetching http body” with php SoapClient

拥有回忆 提交于 2019-12-01 22:17:27
I have some trouble submitting user data to a server by using Soap. All i get is: Error Fetching http body, No Content-Length, connection closed or chunked data Am i doing something wrong? $client = new SoapClient(APPPATH.'my.wsdl',array( 'login' => 'user', 'password' => 'pass', 'location' => 'http://gimmeyadata.com/crm/regserv?wsdl', 'trace' => true, ) ); $result = $client->register(array( 'Email' => 'me@mail.com', 'Gender' => 'm', 'First name' => 'Oliver', 'Last name' => 'Liermann', 'Language code' => 'de-de', )); Last response header: HTTP/1.1 200 OK X-SiteConfidence: jenppb601 Content

对SEDA,SOA 与 P2P 的哲学分析

久未见 提交于 2019-12-01 20:39:04
SOA,WEB SERVICE, CORBA, EJB, 工作流,面向对象的局部性与面向服务的全局性和松耦合性。 松耦合性的需要来源于对业务变更的灵活性需求。 软件系统应用之初,人们认为软件使得电脑可以象人一样工作。于是把所有的权力都给了它。后来在使用过程中,才逐渐发现,软件其实并不能胜任所有的工作。它也许真的可以拥有智能,但却永远也不可能取代人的决策者地位。这一点是由两个重要因素决定的: 一,软件能接收与理解的信息是有限的。基于有限的信息,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一个不能做出正确决策的行为主体,当然很难赢得信任。所以说,信任是第一个问题; 二,一个在能力上不能被信任的人,当然就不能担当太重大的责任。所以,当软件最终被发现是个白痴的时候,人们要求收回它做决定的权力。 更重要的是,即使软件有朝一日真的能拥有人的智慧,我们仍然需要掌握一定程度上的决策权。因为这个原因,工作流被从以往被认为是万能的软件系统中抽取出来,以使人们重新掌握对业务的控制能力。 在SPRING里面,也有个相似的东西叫做“控制反转”即IOC。与工作流的产生背景一样。人们喜欢权力。 在编程方法中,要求尽量将定义与实现分离。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系统的应变能力。这种方法其实也是最初的SOA思想来源。 与软件的可变性相似的一个概念为可扩展性。 可扩展性与可变性意思是不同的。可变性是针对现有系统而言的

Is this the Crudy anti pattern?

拥有回忆 提交于 2019-12-01 19:47:11
Currently I am creating a WCF service which has to connect to a DAL which, just connects to a database using ADO.net and stored procedures. The DAl writes its responses from the database to a datacontract which is passed over the wire to the client via the service. I was reading that this may possibly be the anti pattern 'CRudy Interface', but I wasn't sure as I am sharing the datacontract. If I am using an anti pattern, can anyone suggest a better pattern to use for the behavior I require? Well, there seems to be some controversy about the CRUDy pattern and it's pros and cons. At a minimum, I

第7章 DNS & bind从基础到深入

不打扰是莪最后的温柔 提交于 2019-12-01 09:07:09
转载请务必在文章最开头标明原文地址 本文原创地址:骏马金龙 https://www.cnblogs.com/f-ck-need-u/p/7367503.html#auto_id_0 本人博客搬家: 骏马金龙www.junmajinlong.com 基础服务类系列文章: http://www.cnblogs.com/f-ck-need-u/p/7048359.html DNS是Domain name system的简称,有些地方也称为Domain name server,这东西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如果不是要配置DNS服务,只需要理解DNS的解析流程和DNS有关的基本知识即可。如果要配置DNS服务,则可以看完全文。 推荐阅读书籍:《DNS & bind》,第四版有中文版,第五版目前只有英文版。 7.1 DNS必懂基础 DNS主要是用于将域名解析为IP地址的协议,有时候也用于将IP地址反向解析成域名,所以DNS可以实现双向解析。 DNS可以使用TCP和UDP的53端口,基本使用UDP协议的53端口。 7.1.1 域的分类 域是分层管理的,就像中国的行政级别。 最高层的域是根域(root)".",就是一个点,它就像国家主席一样。全球只有13个根域服务器,基本上都在美国,中国一台根域服务器都没有。 根域的下一层就是第二层次的顶级域(TLD)了,那么它就是各省省长了。顶级域一般两种划分方法

基于SOA的高并发和高可用分布式系统架构和组件详解

瘦欲@ 提交于 2019-12-01 07:02:41
基于SOA的分布式高可用架构和微服务架构,是时下如日中天的互联网企业级系统开发架构选择方案。在核心思想上,两者都主张对系统的横向细分和扩展,按不同的业务功能模块来对系统进行分割并且使用一定的手段实现服务之间的通信,并且基于弹性云服务搭建高可用的分布式解决方案。 但它们之间的区别可能比相似的地方要多,特别是体现在对服务的使用和与云服务的深度结合上。在具体实践中,微服务的架构也可以与其它互联网中间件组合在一起,组成规模更为庞大的SOA分布式系统。本文主要对一个典型的SOA分布式应用的架构和组件做详细的说明。 企业级系统架构的演变 单体式 单体架构即所有系统功能和模块基于MVC的设计模式耦合在一个单体服务器单元中。基于传统的MVC思想,单体应用基于前后端分离的原则,通过Model、Control和View共同来完成一个特点的服务请求。这种传统的架构模式带了了多人团队合作、代码更新和维护、持续部署方面的困难,更重要的是,这种架构无法支持互联网行业对高并发的需求。下图为一个典型商城应用的单体架构及其SSM实现架构: 关于单体式应用的更多资料,可参看: JavaWeb开发之详解Servlet及Servlet容器 基于SSM的Java Web应用开发原理初探 集群 至少在高并发的需求上,单体应用的缺陷是行业所无法忍受的, 那如何提升并发性能呢?一个直接的思路是,把单体应用变成多体,变成集群

SOA面试题

↘锁芯ラ 提交于 2019-12-01 06:16:03
SOA面试题   SOA代表了面向服务的架构。如果你正在准备采取SOA,以下SOA的面试问题和答案可能对你非常有用。基本上,这些SOA的面试题涵盖了整个SOA。涉及SOA的服务特点和原理,服务,合同,地址和绑定的松耦合,SOA对于业务和IT的主要优点,服务与组件的差别,SOA的业务需求等等。 1. 什么是SOA的服务?   在现实世界中,服务是一种我们花费购买到的一种预期的服务。   例1 (来自真实世界) :你去餐馆订餐,您的订单首先进入到柜台,然后在厨房进行食物准备,最后服务员提供的食物。因此,为了实现一个餐厅订购服务,您需要三个逻辑部门/服务协同工作(计帐,厨房和服务员)。在软件世界同样的方法称为业务服务。   例2 (软件世界) :你去亚马逊订购了一本书,有不同的服务,如支付网关,库存系统,货运系统等共同完成一本书的订购。   所有的服务是自包含的,合乎逻辑。他们就像黑盒子。总之,我们并不需要了解业务服务的内部工作细节。对于外部世界,它只是一个能够使用消息交互的黑盒子。例如在“支付网关”业务服务获得消息“检查信贷”后会给出输出:这个客户的信贷有或没有。对于“订单系统”,“支付网关”的服务是一个黑盒子。 2.服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以下是服务的SOA的主要特点: A) SOA组件是松耦合的。当我们说松耦合,这意味着每一个服务是自包含单独存在的逻辑。举例来说,我们采取了

What is the appropriate way to build WSO2 Carbon tags?

泪湿孤枕 提交于 2019-11-30 20:54:16
问题 I'm trying to build multiple tags of WSO2 Carbon side-by-side for comparison purposes, but I'm concerned I may be missing something about the directory layout and how to do the builds. Please could I have some help? At present, I've checked out what I think are the relevant tags from: https://svn.wso2.org/repos/wso2/tags/carbon/3.0.0/ https://svn.wso2.org/repos/wso2/tags/carbon/3.1.0_core/ https://svn.wso2.org/repos/wso2/tags/carbon/3.2.0/ https://svn.wso2.org/repos/wso2/tags/carbon/3.2.2/

深入解读ESB与SOA的关系

余生长醉 提交于 2019-11-30 20:37:17
至今日,SOA的概念渐渐清晰了。 有关ESB的概念,已经吵了好多年了,还是没有定论。 我个人认为,ESB本来就是抽象的概念,而且内涵丰富,在不同的场合含义不同。因此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 一、SOA和ESB一直是没有明确概念的两个缩略词 原因是这两个词包含的内涵太丰富了,无法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并且,这个词在不同的地方含义也有所不同。 SOA----面向服务架构,实际上强调的是软件的一种架构,一种支撑软件运行的相对稳定的结构,表面含义如此,其实SOA是一种通过服务整合来解决系统集成的一种思想。不是具体的技术,本质上是一种策略、思想。 ESB----企业服务总线,像一根“聪明”的管道,用来连接各个“愚笨”的节点。为了集成不同系统,不同协议的服务,ESB做了消息的转换解释与路由等工作,让不同的服务互联互通。 目前ESB与SOA的确切概念依然没有。但可以明确的说SOA就是一种服务集成思想,它的不同实现方式可能差别很大,目前SOA最常见的实现方式是SCA和JBI。 二、ESB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个大厂商之间,认识和观点也存在很大差异。 IBM、Oracle等认为ESB是连接服务的一种模式,但一些开源组织和其他厂商认为ESB是一种产品,并且提供了ESB连接解决方案的实现,这种实现可以认为是中间件,也可以认为是组件工具。 对此,我个人的观点更偏向前者,ESB是一种模式,ESB的实现方式也很多

How well will WCF scale to a large number of client users?

可紊 提交于 2019-11-30 17:12:40
Does anyone have any experience with how well web services build with Microsoft's WCF will scale to a large number of users? The level I'm thinking of is in the region of 1000+ client users connecting to a collection of WCF services providing the business logic for our application, and these talking to a database - similar to a traditional 3-tier architecture. Are there any particular gotchas that have slowed down performance, or any design lessons learnt that have enabled this level of scalability? To ensure your WCF application can scale to the desired level I think you might need to tweak

How well will WCF scale to a large number of client users?

浪子不回头ぞ 提交于 2019-11-30 16:29:20
问题 Does anyone have any experience with how well web services build with Microsoft's WCF will scale to a large number of users? The level I'm thinking of is in the region of 1000+ client users connecting to a collection of WCF services providing the business logic for our application, and these talking to a database - similar to a traditional 3-tier architecture. Are there any particular gotchas that have slowed down performance, or any design lessons learnt that have enabled this level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