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极管

三极管基本原理

大憨熊 提交于 2019-12-04 03:43:44
转载: https://blog.csdn.net/u013355826/article/details/52600484 BJT(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从功能上可以看成是两个二极管背靠背的串联在一起。 然而在实际的制造过程中, 我们把晶体管比作两个二极管时候,是指基极-射极二极管和基极-集电极二极管。 NPN型二极管与PNP型二极管 根据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下面的连个例子第一个可以有电流,第二个没有电流(基极-集电极二极管时反偏)。 现在我们思考下面的三极管的接法,注意在基极和集电极都有电源。 当基极和集电极都接有电源时,电路中的电流就反应出三极管的关键特性。称作晶体管动作(如果晶体管的基极电流在流动,那么集电极电流也在流动),电流如图所示: 从图中我们注意到:基极电流引起了集电极电流的流动(如果没有基极电流,也没有集电极电流)。在基极和集电极之间没有电流。 晶体管属性之一是---集电极电流和基极电流之比是常数。集电极电流大于基极电流。两个电流之比称作晶体管的电流增益。 改变β或者改变Rb的值,可以改变集电极电流,当基极电流足够大时候,以至于在给定的集电极电阻和供电电压情况下,集电极的电压为0。集电极的电流最大,这种状态称为饱和。 三极管的导通(ON) 由于晶体三极管开关在功能上等效于闭合的开关。因此集电极电压和发射极电压相同

20191105

天涯浪子 提交于 2019-12-03 16:36:10
虽然之前的寄存器啥的指向哪里哪里看明白了,但是它里面的数字代表的意思还是模糊,所以找了一下以供参考。 一、推挽输出: 可以输出高,低电平,连接数字器件; 推挽结构一般是指两个三极管分别受两互补信号的控制,总是在一个三极管导通的时候另一个截止。高低电平由IC的电源决定。推挽电路是两个参数相同的三极管或MOSFET,以推挽方式存在于电路中,各负责正负半周的波形放大任务,电路工作时,两只对称的功率开关管每次只有一个导通,所以导通损耗小、效率高。输出既可以向负载灌电流,也可以从负载抽取电流。推拉式输出级既提高电路的负载能力,又提高开关速度。    当一个三级管开通的时候另一个关断,根据B端来确定, 这是一个比较器 当a>b时B 输出为0;当a<b时B输出为1 当B为1时上边三极管导通,下边关闭; 当B为0时下边三极管导通,上边关闭。 此为推挽   二、开漏输出: 当B为1时,这个管子导通,OUT接地,输出为0;当B为0时管子不导通,OUT接VCC输出为1.开漏输出:一般只能输出低电平,输出端相当于三极管的集电极. 要得到高电平状态需要上拉电阻才行. 适合于做电流型的驱动,其吸收电流的能力相对强(一般20ma以内).开漏形式的电路有以下几个特点: 利用外部电路的驱动能力,减少IC(集成电路,也称芯片)内部的驱动。当IC内部MOSFET导通时,驱动电流是从外部的VCC流经R pull-up

2019年11月4日

不打扰是莪最后的温柔 提交于 2019-12-03 11:30:27
  一、推挽输出: 可以输出高,低电平 ,连接数字器件; 推挽结构一般是指两个三极管分别受两互补信号的控制,总是在一个三极管导通的时候另一个截止。高低电平由IC的电源决定。 推挽电路是两个参数相同的三极管或MOSFET,以推挽方式存在于电路中,各负责正负半周的波形放大任务,电路工作时,两只对称的功率开关管每次只有一个导通,所以导通损耗小、效率高。输出既可以向负载灌电流,也可以从负载抽取电流。推拉式输出级既提高电路的负载能力,又提高开关速度。    当一个三级管开通的时候另一个关断,根据B端来确定, 这是一个比较器 当a>b时B 输出为0;当a<b时B输出为1 当B为1时上边三极管导通,下边关闭; 当B为0时下边三极管导通,上边关闭。 此为推挽    二、开漏输出: 当B为1时,这个管子导通,OUT接地,输出为0;当B为0时管子不导通,OUT接VCC输出为1. 开漏输出: 一般只能输出低电平 ,输出端相当于三极管的集电极. 要得到高电平状态需要上拉电阻才行. 适合于做电流型的驱动,其吸收电流的能力相对强(一般20ma以内). 开漏形式的电路有以下几个 特点 : 利用外部电路的驱动能力,减少IC(集成电路,也称芯片)内部的驱动。当IC内部MOSFET导通时,驱动电流是从外部的VCC流经R pull-up ,MOSFET到GND。IC内部仅需很小的栅极驱动电流。 一般来说

半导体

你。 提交于 2019-12-01 23:48:46
半导体 半导体内容分析是为了后面推挽输出、漏极开路输出、集电极开路输出内容做铺垫的 晶体管泛指一切以 半导体材料 为基础的单一元件。 半导体 定义:半导体指常温下导电性能介于 导体 与 绝缘体 之间的材料。 半导体发展史 半导体的发现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1833年,英国科学家电子学之父法拉第最先发现 硫化银 的 电阻 随着温度的变化情况不同于一般 金属 ,一般情况下,金属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 法拉第发现硫化银材料的电阻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 。这是半导体现象的首次发现。 不久,1839年法国的 贝克莱尔发现半导体和 电解质 接触形成的结,在光照下会产生一个电压,这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 光生伏特效应 ,这是被发现的半导体的第二个特性。 1873年,英国的 史密斯 发现硒晶体材料在光照下电导增加的 光电导效应 ,这是半导体的第三种特性。 在1874年, 德国 的 布劳恩观察到某些硫化物的电导与所加电场的方向有关,即它的导电有方向性,在它两端加一个 正向电压 , 它是导通的;如果把电压极性反过来,它就不导电,这就是半导体的 整流效应 ,也是半导体所特有的第四种特性。同年,舒斯特又发现了铜与 氧化铜 的整流效应。 半导体的这四个特性,虽在1880年以前就先后被发现了,但半导体这个名词大概到1911年才被考尼白格和维斯首次使用。而总结出半导体的这四个特性一直到1947年12月才由

最全的三极管基础知识,值得一看

拜拜、爱过 提交于 2019-11-30 18:53:08
  图1-46所示是三极管示意图。三极管有3根引脚:基极(用B表示)、集电极(用C表示)和发射极(用E表示),各引脚不能相互代用。   图1-46 三极管示意图   3根引脚中,基极是控制引脚,基极电流大小控制着集电极和发射极电流的大小。在3个电极中,基极电流最小(且远小于另外两个引脚的电流),发射极电流最大,集电极电流其次。   三极管种类及外形特征   1.三极管种类   三极管是一个“大家族”,人丁众多,品种齐全。表1-4所示是三极管种类。   表1-4 三极管种类   续表   2.三极管外形特征   目前用得最多的是塑料封装三极管,其次为金属封装三极管。   关于三极管外形特征主要说明以下几点。   (1)一般三极管只有3根引脚,它们不能相互代替。这3根引脚可以按等腰三角形分布,也可以按一字形排列,各引脚的分布规律在不同封装类型的三极管中不同。   (2)三极管的体积有大有小,一般功率放大管的体积较大,且功率越大其体积越大。体积大的三极管约有手指般大小,体积小的三极管只有半个黄豆大小。   (3)一些金属封装的功率三极管只有两根引脚,它的外壳是集电极,即第三根引脚。有的金属封装高频放大管是4根引脚,第四根引脚接外壳,这一引脚不参与三极管内部工作,接电路中地线。如果是对管,即外壳内有两只独立的三极管,则有6根引脚。   (4)有些三极管外壳上需要加装散热片

树莓派3B设置温控风扇(简略版)

社会主义新天地 提交于 2019-11-29 06:27:12
树莓派3B设置温控风扇(简略版) 我使用的是三极管S8050,5V的风扇 仅供参考,请结合实际情况操作 如有错误,欢迎指正,谢谢 E-mail:tophf4@126.com 由于我自己没有图(只有一张) 所以只能简略地写 重点部分 先放出我作为参考的文章: 树莓派用开关三极管控制散热风扇 树莓派风扇散热自动控制 树莓派—利用三极管控制散热风扇 树莓派实现温度监控并控制风扇散热 让树莓派根据温度自动控制散热风扇的启停 为什么选S8050而不是S8550 关于S8050和风扇的接线方式 关于控制代码 其他 为什么选S8050而不是S8550 在我的板子上,无论怎么接线,S8550会让风扇只能开 不能 关(除非直接关GPIO引脚口或者关电),我也不知道是咋回事。 听 这里 的大佬说是不够电压。 反正用S8050就可以控制风扇开关。:) 关于S8050和风扇的接线方式 此段内容可能有错误 很多文章说:NPN型的三极管C极(集电极)为负极而E极(发射极) 为正极。但查过 资料 和书(电路与电子模拟技术)之后,其实正常情况下C为正极E为负极。 所以接线方式应该是:(暂时先忽略风扇) C极接5V正极,2号或4号引脚 E极接地,6号引脚 B极接GPIO引脚口,自己定 具体引脚位置见 这 风扇有两个位置可以放:C极或E极。 在我的板子上,若风扇接在E极会转得贼慢, 而接在C极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树莓派3B+温控风扇

亡梦爱人 提交于 2019-11-29 06:26:57
树莓派3B+温控风扇 已添加散热片的树莓派3B+,在空载工作过程中温度过高,需要增加风扇达到物理降温的效果。但在使用过程中,风扇发出的声音过高,需要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停止风扇的工作。 准备材料 树莓派3B+:1个 小风扇:1个 杜邦线:若干(>=3根) 1k电阻:1个 NPN三极管:1个 备注:材料中的三极管可以使用PNP三极管代替,但需要注意电流方向以及GPIO的电平。由于购买的外壳含有开关控制模块,因此本次实验中使用NPN三极管,使在树莓派仅供电未工作情况下风扇不启动。 电路图 附带树莓派3B+引脚图: 代码 获取温度 import os def get_temp ( ) : res = os . popen ( 'vcgencmd measure_temp' ) . readline ( ) return float ( res . replace ( 'temp=' , '' ) . replace ( "'C\n" , '' ) ) 控制风扇启停 # gpio channel, 按照实际情况修改 gpio_channel = 18 GPIO . setmode ( GPIO . BCM ) GPIO . setwarnings ( False ) GPIO . setup ( gpio_channel , GPIO . OUT ) # 启动风扇 GPIO . output

三极管打造树莓派温控风扇

萝らか妹 提交于 2019-11-29 06:26:39
为了防止树莓派长时间开机运转温度过高导致触发过热关机,很多人都给装了散热风扇,但某宝买的风扇插上之后是随着开机一直运转的,不能随温度变化而自动开闭,很多时候做无用功浪费电且产生噪音。本文将以一个硬件小白的程序员视角详细讲述如何用三极管扩展普通的树莓派散热风扇从而实现温控功能。 在制作自己的温控风扇前,本人也查阅了网上其他资料,最终选用了三极管方案,在接线方式中选择了自制杜邦线连接三极管和风扇,这样的好处是线材的长度可以随自己需要裁剪,而且可以轻松塞进树莓派的外壳中。全程无焊接,以后不用也可方便拆卸线材、杜邦头、三极管元件等用作其他用途。 准备材料 以下材料均可某宝购买,为了省事其中杜邦头和杜邦胶壳是买的套件,一盒里边有公母端子各200个,以及各种类型的胶壳。 1.树莓派散热风扇 2.尖嘴钳:用来剥线和压线 3.导线 4.杜邦端子:母端子6个,公端子2个 5.杜邦胶壳:1P1个,2P2个,3P一个(非必须) 6.三极管S8550 第一步:制作杜邦线 杜邦线:电子行业杜邦线可用于实验板的引脚扩展,增加实验项目等。可以非常牢靠地和插针连接,无需焊接,可以快速进行电路试验。 杜邦端子:分为两种,公端子和母端子。 杜邦胶壳:按照可封装的端子数,可插一个端子的为1P,可插两个端子的为2P,四个端子以上的按照排列分为单排XP或双排XP,例如单排4P为可插端子都排列成一排

ic10明星器件

冷暖自知 提交于 2019-11-28 14:53:44
明星一:电阻 作为电子行业的工作者,电阻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人们都说“电阻是所有电子电路中使用最多的元件。” 电阻,因为物质对电流产生的阻碍作用,所以称其该作用下的电阻物质。电阻将会导致电子流通量的变化,电阻越小,电子流通量越大,反之亦然。没有电阻或电阻很小的物质称其为电导体,简称导体。不能形成电流传输的物质称为电绝缘体,简称绝缘体。 在物理学中,用电阻(Resistance)来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电阻元件是对电流呈现阻碍作用的耗能元件。 电阻元件的电阻值大小一般与温度有关,衡量电阻受温度影响大小的物理量是温度系数,其定义为温度每升高1℃时电阻值发生变化的百分数。 电阻在电路中用“R”加数字表示,如:R1表示编号为1的电阻。电阻在电路中的主要作用为分流、限流、分压、偏置等。 1、参数识别:电阻的单位为欧姆(Ω),倍率单位有:千欧(KΩ),兆欧(MΩ)等。换算方法是:1兆欧=1000千欧=1000000欧电阻的参数标注方法有3种,即直标法、色标法和数标法。a、数标法主要用于贴片等小体积的电路,如:472 表示 47×100Ω(即4.7K); 104则表示100Kb、色环标注法使用最多,现举例如下:四 色环电阻 五色环电阻( 精密电阻 )。 2

晶振电路

断了今生、忘了曾经 提交于 2019-11-28 03:11:48
晶振电路中为什么用22pf或30pf的电容而不用别的了。 其实单片机和其他一些IC的振荡电路的真名叫“三点式电容振荡电路”,如下图 Y1是 晶体 ,相当于三点式里面的 电感 ,C1和C2就是电容,5404非门和R1实现一个NPN的 三极管 ,接下来分析一下这个电路。 5404必需要一个 电阻 ,不然它处于饱和截止区,而不是放大区,R1相当于三极管的偏置作用,让5404处于放大区域,那么5404就是一个反相器,这个就实现了NPN三极管的作用,NPN三极管在共发射极接法时也是一个反相器。 大家知道一个正弦振荡电路要振荡的条件是,系统放大倍数大于1,这个容易实现,相位满足360度,与晶振振荡频率相同的很小的振荡就被放大了。接下来主要讲解这个相位问题: 5404因为是反相器,也就是说实现了180°移相,那么就需要C1,C2和Y1实现180°移相就可以,恰好,当C1,C2,Y1形成谐振时,能够实现180移相,这个大家可以解方程等,把Y1当作一个电感来做。也可以用电容电感的特性,比如电容电压落后 电流 90°,电感电压超前电流90°来分析,都是可以的。当C1增大时,C2端的振幅增强,当C2降低时,振幅也增强。有些时候C1,C2不焊也能起振,这个不是说没有C1,C2,而是因为芯片引脚的分布电容引起的,因为本来这个C1,C2就不需要很大,所以这一点很重要。接下来分析这两个电容对振荡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