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性能

【前端工程师】 性能和效率 优化的问题

寵の児 提交于 2019-11-30 21:13:26
性能和效率 一、 你平时如何评测你写的前端代码的性能和效率。 ChromeDevTools 的 Timeline : 是用来排查应用性能瓶颈的最佳工具。 ChromeDevTools 的 Audits: 对页面性能进行检测,根据测试的结果进行优化。 第三方工具 Yslow 。 详细参见: http :// www . cnblogs . com / — simon / p /5883336 .html http :// blog . csdn . net / ivan 0609/ artide / details /45508365 http :// www . wtoutiao . com / p /1305 TZW.html 二、 如何优化页面,加快页面的加载速度 ( 至少 5 条 ) (1) 优化图片资源的格式和大小 (2) 开启网络压缩 (3) 使用浏览器缓存 (4) 减少重定向请求 (5) 使用 CDN 存储静态资源 (6) 减少 DNS 查询次数 (7) 压缩 css 和 js 内容 详细参见: http :// www . mahaixiang . cn / wyzz /1589 .html 三、 怎么保证多人开发进行内存泄漏的检查(内存分析 工具) 1) 使用 xcode 里面的 Analyze 进行静态分析 build setting ---- 》 automa

2015-12-30前端twitter播报

[亡魂溺海] 提交于 2019-11-29 08:38:10
V8中的Function.prototype.bind有50倍性能的提升 Chrome Canary版中的js最新性能已经完成了91% 年底的时候,ES6的支持情况:chrome:91% (w. flag), FF — 90% (unflagged!), Edge — 90% (flagged), WebKit — 80% (unflagged). Octo Linker插件可以实现JS文件的跳转 转载于:https://my.oschina.net/u/1792175/blog/598070 来源: https://blog.csdn.net/chuomu8273/article/details/100681933

逐点分析,这样做Web端性能测试

你离开我真会死。 提交于 2019-11-29 06:42:58
前言: 71%用户希望在手机上打开网页能跟电脑一样快; 5秒钟被认为是用户能忍受的最长响应时间,如果响应时间超过5秒,50%的移动用户会放弃; 33%失望的用户会使用竞品替代; 用户尝试三次出现同样性能问题,50%的人不会再使用该应用。 基于此,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一下Web性能测试测试点。(写的略粗糙,欢迎大家留言吐槽。) 1、什么是Web性能测试?注意事项有哪些? 性能测试,简而言之就是模仿用户对一个系统进行大批量的操作,得出系统各项性能指标和性能瓶颈,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多方协助调优的过程。而Web端的性能测试应该注意的指标有:用户操作的响应时间、系统的吞吐量(TPS)、系统的硬件资源情况(CPU、硬盘、磁盘)、网络资源占用情况等。 2、HTTP请求 1)关于性能测试中,HTTP请求类的性能指标都需要我们去关注些什么? 响应时间,这里的响应时间一定得是前端+后端的响应时间,我们惯性的思维都是只关注后端服务的响应时间,其实前端的响应时间也是须考虑在内的。 并发测试的相应数据,这部分也得考虑前端数据,这只是一个大概的补充,因为具体的系统需要的数据不一样,其中也不乏包括响应时间。 2)前端的响应时间都涉及到哪些环节呢? DNS解析 各种请求的连接 TLS的建立 字节流的发送 3)后端响应时间 等待(前端请求) 接收信息流 返回响应数据

一文读懂前端技术演进:盘点Web前端20年的技术变迁史

老子叫甜甜 提交于 2019-11-28 05:58:27
本文原文由作者“司徒正美”发布于公众号“前端你别闹”,即时通讯网收录时有改动,感谢原作者的分享。 1、引言 1990 年,第一个Web浏览器的诞生;1991 年,WWW诞生,这标志着前端技术的开始。 在这将近20年的前端发展史中,我们经历了从最早的纯静态页面,到JavaScript跨时代的诞生;从PC端到移动端;从依赖后端到前端可自由打包开发;从早期的网景Navigator浏览器到现在各家浏览器百花齐放…… 我们经历了前端的洪荒时代、 Prototype 时代、jQuery时代 、后jQuery时期、三大框架割据时代,这其中均是由国外开发者主导,直到如今的小程序时代,才是中国开发者独创的。 这是漫长的技术储备下的成果,最终促成了良好的技术成长收获。期间的前端发展之路,崎岖艰难。 (本文同步发布于: http://www.52im.net/thread-2719-1-1.html ) 2、相关文章 《 小程序技术始于微信?来看看移动端小程序技术的前世今生! 》 《 盘点主流移动端跨平台UI技术:实现原理、技术优劣、横向对比等 》 《 最火移动端跨平台方案盘点:React Native、weex、Flutter 》 《 快速了解Electron:新一代基于Web的跨平台桌面技术 》 3、洪荒时代(1990~1994年) 在1990~1994年期间,前端界发生的大事有:WWW(World

【前端性能】浅谈域名发散与域名收敛

不打扰是莪最后的温柔 提交于 2019-11-27 16:20:12
性能优化一直是前端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都说从 10 到 1 容易,从 1 到 0 很难。而随着前端技术的飞速发展,没有什么技术或者法则是金科玉律一成不变的。 很佩服那些勇于挑战权威,推陈出新的勇者,是他们让我们的技术不断的变革更加的卓越。好像扯远了,本文主要想谈谈两个名词,域名发散和域名收敛。 域名发散 这个很好理解,前端er都知道,PC 时代为了突破浏览器的域名并发限制,遵循这样一条定律: · http 静态资源采用多个子域名 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浏览器的多线程并发下载能力。 由于浏览器的限制,每个浏览器,允许对每个域名的连接数一般是有上限的,附图一枚: 上图展示了各浏览器的并行连接数(同域名),可以看到在一些现代浏览器内每个 hostname 的最大连接数基本都是6个,IE 稍显傲娇,总体而言并发数不高。 所以 PC 时代对静态资源优化时,通常将静态资源分布在几个不同域,保证资源最完美地分域名存储,以提供最大并行度,让客户端加载静态资源更为迅速。 另外,为什么浏览器要做并发限制呢? 1、究其根本原因,在以前,服务器的负载能力差,稍微流量大一点服务器就容易就崩溃。 所以为了保护服务器不被强暴到崩溃,浏览器要对 max connections(最大并发数)进行限制。如果每个用户的最大并发数不限制的话,服务器的负载能力会大幅下降。 2、另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