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

WebStorm快捷键(Mac版)

a 夏天 提交于 2020-03-06 11:32:13
编辑 Command+alt+T 用 (if..else, try..catch, for, etc.)包住 Command+/ 注释/取消注释的行注释 Command+alt+/ 注释/取消注释与块注释 alt+↑ 向上选取代码块 alt+↓ 向下选取代码块 Command+alt+L 格式化代码 tab,shift+tab 调整缩进 Control+alt+I 快速调整缩进 Command+C 复制 Command+X 剪切 Command+V 粘贴 Command+shift+V 从剪贴板里选择粘贴 Command+D 复制代码副本 Command+delete 删除当前行 Control+Shift+J 清除缩进变成单行 shift+回车 快速换行 Command+回车 换行光标还在原先位置 Command+shift+U 大小写转换 Command+shift+[,Command+shift+] 文件选项卡快速切换 Command+加号,Command+减号 收缩代码块 Command+shift+加号,Command+shift+减号 收缩整个文档的代码块 Command+W 关闭当前文件选项卡 alt+单击 光标在多处定位 Control+shift+J 把下面行的缩进收上来 shift + F6 高级修改,可快速修改光标所在的标签、变量、函数等 alt+/ 代码补全

关于Apple Mac OS X - Snow Leopard 双系统安装过程

白昼怎懂夜的黑 提交于 2020-03-06 10:45:21
1, 开机时按 del 键进入 bios ,在右上角点“退出 / 高级模式”,点“高级模式”,点“高级”,点击“ STAT 设置” , 查看第一行 STAT 模式,如果是 ACHI ,跳到下一步,如果是 IDE, 需要经以下步骤改为 ACHI 才能安装。 IDE 经以下步骤改为 ACHI:windows7 系统下 点开始 运行框内输入 regedit 打开注册表编辑器,窗口左侧标题栏定位至 HKEY_LOCAL_MACHINE \ SYSTEM \ CurrentControlSet \ services \ msahci 分支,然后在右侧窗口,双击 “Start” ,在打开的窗口中将 3 改为 0 ,点确定,然后重启机器, 在 BIOS 中将 IDE 改为 ACHI 即可 。 XP 系统下,需要从网上下载 ACHI 驱动,安装好(具体步骤有些复杂,本人未尝试成功)后重启,在 BIOS 中将 IDE 改为 ACHI 即可。 2, Window7 下我的电脑处右键,管理,打开磁盘管理,在空余比较大的盘(非 C 盘)使用右键 压缩卷 功能分出 10G , 50G 两个盘,注意:分 10G 的盘时 只分配磁盘号不进行格式化 , 50G 的盘随意,格不格都可以。这里的一个技巧是, 6.5GB 的盘一定要靠近原来的 D 盘,等安装完成后把这个光盘拆了,用扩展卷功能又能够让它的空间合到 D

mac下安装protocol buffer并用python解析

ε祈祈猫儿з 提交于 2020-03-06 10:41:13
mac下安装protocol buffer并用python解析   由于业务需要,项目中需要用到google的一种高效的可扩展的结构化数据存储方式protocol buffer(以下简称pb)。很多人可能对这个新东西不熟悉,大家都知道xml,json,确很少听过pb,下面我就粗劣总结一下pb在mac环境下的搭建以及用python解析的简单过程。   首先下载最新pb源码,放到相应的文件夹解压。   安装步骤如下(强调一下:如安装不成功,就以管理员身份安装即在每句命令前加上sudo):   这句如果解压完了就不需要了tar -xzf protobuf-2.1.0.tar.gz   cd protobuf-2.1.0 ./configure --prefix=$INSTALL_DIR(要安装的目录,以管理员身份安装可以省去,系统会默认一个位置) make make check make install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可以用下面语句检测:   protoc --version (会输出版本号,如果提升command not found,那就那烦你重新安装,记着以管理员身份运行)   这些做完之后,我们可以简单的了解一下pb了:   首先我们需要编写一个 proto 文件,定义我们程序中需要处理的结构化数据,在 protobuf 的术语中,结构化数据被称为 Message

mac安装zookeeper

筅森魡賤 提交于 2020-03-06 08:52:16
官网下载 https://mirrors.tuna.tsinghua.edu.cn/apache/zookeeper/ 注意:下载带-bin的压缩包,不然启动会报 mac Starting zookeeper … FAILED TO START 错误原因: 找不到主启动类:org.apache.zookeeper.server.quorum.QuorumPeerMain 在zookeeper的conf目录下,复制一份zoo_sample.cfg改名为zoo.cfg 编辑zoo.cfg # 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交互的基本时间单元(ms) tickTime=2000 #zookeeper所能接受的客户端数量 initLimit=10 # 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请求和应答之间的时间间隔 syncLimit=5 # 数据目录. 可以是任意目录. dataDir=/Users/salmon/Documents/java/environment/zookeeper-3.5.7/data #日志目录 dataLogDir=/Users/salmon/Documents/java/environment/zookeeper-3.5.7/logs #端口号 clientPort=2181 开启zookeeper服务端 Last login: Thu Mar 5 11:17:40 on ttys000

简单认识网络协议

隐身守侯 提交于 2020-03-06 00:54:20
简单认识网络协议 通过浅谈互联网协议,我们已经了解了TCP/IP的参考模型,对网络的分层管理有了有一个概念。我们知道计算机之间的通信,靠的就是这些互联网协议(IPS,Internet Protocol Suite)来保障的。下面我们将通过最底层 数据链路层 到最顶层 应用层 ,来简单的了解一下计算机通信的背后到底是怎么样子。 0x01 数据链路层 ​ ​ 我们的电脑如果想要上网,首先要干嘛?想必大家会吧。我们要么连接WiFi,要么插根网线。之后我们就可以在广阔的物联网上冲浪,浏览浏览新闻,刷刷B站…(打住,回归正题。)网线,WiFi,无非就是我们把电脑连接起来的方式。利用这些电气属性,我们可以发送和接受0,1信号。这样计算机之间就建立了联系。 ​ 能发送0/1信号,计算机就可以进行交流了,最初的时候,各家都有各个的语言,但计算机又不像我们人类一样能学会多种语言。它有点笨,不能同时掌握多种方式的0/1信号的解读方式。 但慢慢地,一种叫做 "以太网" (Ethernet)的协议出现了,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以太网协议 ​ 以太网规定了一种电信号的分组方式,一组电信号构成一个数据包,称做 以太网帧 ( Frame ) 。 ​ 以太网帧,分为 头部 ( Header )、 数据 ( Data )以及 校验和 ( Checksum )总共 3 大部分。 头部 包含数据包的一些说明项,比如发送者

mac下python3.7和python3.8环境变量配置

三世轮回 提交于 2020-03-06 00:02:42
mac电脑自带python2.7,并且默认使用python2.7。但是现在用 python开发东西大家基本上都是使用python3,这里说一下怎么把电脑的python设置为默认python3 官网下载python安装包,直接运行安装。 但你在Terminal中运行python3的话,也可以运行。但mac把python3.8安装到了一个非常难找的位置:/Library/Frameworks/Python.framework/Versions/3.8/bin。 终端运行:which python3,就会看到python的路径 user:~ user$ which python3 /Library/Frameworks/Python.framework/Versions/3.8/bin/python3 打开环境变量文件: user:~ user$ open .bash_profile #打开环境变量文件 user:~ user$ touch .bash_profile #生效更改后的环境变量 把这一段放到环境变量文件中并保存(直接推出就自动保存了哦), # Setting PATH for Python 3.7 # The original version is saved in .bash_profile.pysave PATH="/Library/Frameworks/Python

计算机网络协议(二)

耗尽温柔 提交于 2020-03-05 21:47:53
前面实际上,已经说到了数据链路层可以非常方便的在一个子网络中进行数据包的发送。但是现实情况是,不可能所有需要进行通信的计算机都处于一个子网络中,这样理论上用广播的方式进行数据包的发送显然是不科学的。或者可以理解为,广播是无法在不同子网络的计算机上进行数据包的传输的。这样就需要引入 网络层。 (三) 网络层 因为不同的网络是不能直接使用广播来进行数据包的传输的,所以只是知道对方的mac地址是不够的,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对方和你在不在一个子网络。这样据需要引入新的协议来确定,两台计算机是否属于同一个子网络,如果属于同一个网络则用广播的方式进行数据包的发送,如果不是一个网络,则通过路由的方式发送数据包。 IP协议 :用来规定计算机网络地址的协议,就叫做ip协议。一般是由32个二进制位组成,这个地址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代表网络,后一部分代表主机。但是知道了ip地址还是无法确定两台计算机是否在一个子网络中,这样就需要 子网掩码 。一个子网络的子网掩码,网络部分全部为1,主机部分全部为0,这样只需要将两个ip地址分别与子网掩码做与(AND)运算就可以知道两台计算机是否属于同一个网络。 IP数据包 根据IP协议发送的数据,就叫做IP数据包。不难想象,其中必定包括IP地址信息。 但是前面说过,以太网数据包只包含MAC地址,并没有IP地址的栏位。那么是否需要修改数据定义,再添加一个栏位呢?

[工具]mac os x下面使用source insight 4

安稳与你 提交于 2020-03-05 19:57:31
从嵌入式/内核过来的老人,总喜爱 source insight 这个老掉牙的工具,看代码真是超级舒服;公司配了macbook,发现 source insight 居然是windows的专属,不想重装win也不想用虚拟机,那就用crossover(wine)凑合用吧 1、版本准备 crossover 版本越新越好,旧版在新的OSX上无法运行,比如OSX 10.15.x推荐用 crossover 19 ,我这边用的19.0.1.32209,到处可以见的D版 source insight ,推荐新的4.00.0106的版本以上,虽然3.5版本很经典,但是新版解决了中文显示乱码和mac下用中文输入法卡死的问题 2、安装 没什么好说的,一步一步就行,wine配置里面选win10和win7好像都没问题,打开高分辨率模式我mac上会卡,请酌情使用 3、一些问题 (1)第一次运行的时候,有可能工具栏的图标会乱,手动拖拉对齐即可 (2)有时候打开 source insight 发现菜单点击无响应,可以按一下新建文件的选项,弹出下面对话框点取消,就可以正常操作了 (3)安装的所谓破解版crossover到了15天居然会提示容器过期,删掉容器路径中的 .eval 就可以继续试用了,路径如下 ~/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CrossOver/Bottles/【你容器名】/

mac安装和使用mongodb

爷,独闯天下 提交于 2020-03-05 18:53:47
[top] 安装方式 MongoDB有三种方式:(1)手动命令安装(2)采用Homebrew(3)下载安装包。本文选择使用下载源码包的方式。 搭建步骤 # 进入 /usr/local cd /usr/local #下载 sudo curl -O https://fastdl.mongodb.org/osx/mongodb-osx-x86_64-4.2.3.tgz # 解压 sudo tar -zxvf mongodb-osx-x86_64-4.2.3.tgz -C # 重命名为 mongodb 目录 sudo mv mongodb-osx-x86_64-4.2.3 MongoDb-4.2.3 设置环境变量 #切换到家目录 cd ~ #修改环境变量 zhanglongdeMacBook-Pro:~ zhanglong$ cat .bash_profile export PATH=${PATH}:/usr/local/MongoDb-4.2.3/bin # 保存退出 source .bash_profile # 验证mongo是否安装成功 zhanglongdeMacBook-Pro:~ zhanglong$ mongod -version db version v4.2.3 git version: 6874650b362138df74be53d366bbefc321ea32d4

简单认识网络协议

只愿长相守 提交于 2020-03-05 18:39:31
简单认识网络协议 通过浅谈互联网协议,我们已经了解了TCP/IP的参考模型,对网络的分层管理有了有一个概念。我们知道计算机之间的通信,靠的就是这些互联网协议(IPS,Internet Protocol Suite)来保障的。下面我们将通过最底层 数据链路层 到最顶层 应用层 ,来简单的了解一下计算机通信的背后到底是怎么样子。 0x01 数据链路层 ​ ​ 我们的电脑如果想要上网,首先要干嘛?想必大家会吧。我们要么连接WiFi,要么插根网线。之后我们就可以在广阔的物联网上冲浪,浏览浏览新闻,刷刷B站...(打住,回归正题。)网线,WiFi,无非就是我们把电脑连接起来的方式。利用这些电气属性,我们可以发送和接受0,1信号。这样计算机之间就建立了联系。 ​ 能发送0/1信号,计算机就可以进行交流了,最初的时候,各家都有各个的语言,但计算机又不像我们人类一样能学会多种语言。它有点笨,不能同时掌握多种方式的0/1信号的解读方式。 但慢慢地,一种叫做 "以太网" (Ethernet)的协议出现了,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以太网协议 ​ 以太网规定了一种电信号的分组方式,一组电信号构成一个数据包,称做 以太网帧 ( Frame ) 。 ​ 以太网帧,分为 头部 ( Header )、 数据 ( Data )以及 校验和 ( Checksum )总共 3 大部分。 头部 包含数据包的一些说明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