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

硬改 WR340G+ ubnt 路由器中继

爱⌒轻易说出口 提交于 2020-02-07 10:44:26
8M 的 Flash,32M 的 RAM, ar2317/88e6060,某宝上搜索一大把。电源机子邮费一共 30 个大洋,虽然只有 54M,仅上网的话绰绰有余,如果用作 wlan 共享或下载建议用更大带宽的路由。天气好的话,隔两堵墙,20米,速度能跑满; 环境嘈杂还是会丢包,要求不极端也能用。 一般卖家会刷入带有 uboot 的固件。个人理解这是一个很小的 bootloader,提供一个刷固件的界面,还能在启动时调整 CPU 的时钟参数,之后将控制权转到真正的系统,比如 OpenWrt,dd-wrt,ubnt等。 按住路由器 RESET 键,接通电源,连接电脑,设置电脑 IP 为 192.168.1.22 , 192.168.1.1 就是 uboot 的控制台。 要刷固件,到 固件更新 选项卡,点 编程器固件 标签,选择固件文件,并勾选 保留现有 U-Boot 即可。这里固件的要求的「编程器」固件,并且要带有 uboot。我也搞不清楚所谓「带 uboot 的编程器固件」到底是什么意思,姑且认为是覆盖整个 Flash 的镜像吧,而带有 uboot 表明该固件的头 250K 是 uboot 的代码和配置,之后才是路由系统的代码。刷的时候 保留现有 U-Boot 就跳过了镜像的头 250K,这样就保留了原来的设置。 dd-wrt 和 ubnt 固件: http://pan.baidu

(尚039) Vue_router路由模式

我与影子孤独终老i 提交于 2020-02-07 08:58:29
说明: 1) 官方提供的用来实现 SPA 的 vue 插件 2) github: https://github.com/vuejs/vue-router 3) 中文文档: http://router.vuejs.org/zh-cn/ 4) 下载: npm install vue-router --save ================================================== 1.路由器与路由的概念区别? 路由器不是路由,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路由器管理路由; 2.什么是路由?(后台路由和前台路由) 1).路由是键值对,是一种映射关系;(k-v) 2).k是path,value是? 后台路由的 value是处理请求的回调函数; 前台路由是组件 3.相关API说明 1) VueRouter(): 用于创建路由器的构建函数 new VueRouter({ // 多个配置项 }) 说明:创建一个路由器出来;路由器创建的时候传的是配置对象 2) 路由配置 routes: [ //routes复数说明是多个路由;值是数组类型;路由无先后顺序 ; { // 一般路由 path: '/about', component: About }, { // 自动跳转路由 path: '/', redirect: '/about' } ] 3) 注册路由器 import

[转帖]网卡链路聚合 简单设置实现双倍带宽

匆匆过客 提交于 2020-02-07 08:08:02
http://www.cfan.com.cn/2016/0219/125008.shtml Windows 也可以做网卡绑定.. 需要探索 网卡链路聚合 简单设置实现双倍带宽 沈建苗 2016-02-19 09:01 产品 标签: 链路 双倍 网卡 带宽 如今所有主板至少自带一个千兆以太网端口,有些高档主板带有两个端口。很多用户都不知道家用环境下双网卡主板如何充分利用两个网口,其实使用链路聚合(Link aggregation)就是一个好思路。 双倍带宽的链路聚合 链路聚合是指将两条或多条物理以太网链路聚合成一条逻辑链路。所以,如果聚合两个1Gb/s端口,就能获得2GB/s的总聚合带宽(图1)。聚合带宽和物理带宽并不完全相同,它是通过一种负载均衡方式来实现的。在用户需要高性能局域网性能的时候很有帮助,而局域网内如果有NAS则更是如此。比如说我们在原本千兆(1Gb/s)网络下PC和NAS之间的数据传输只能达到100MB/s左右,在链路聚合的方式下多任务传输速度可以突破200MB/s,这其实是一个倍增。 01 链路聚合原本只是一种弹性网络,而不是改变了总的可用吞吐量。比如说如果你通过一条2Gb聚合链路将文件从一台PC传输到另一台PC,就会发现总的最高传输速率最高为1Gb/s。然而如果开始传输两个文件,会看到聚合带宽带来的好处。简而言之链路聚合增加了带宽但并不提升最高速度

ngRouter和ui-router区别

試著忘記壹切 提交于 2020-02-07 06:53:53
在单页面应用中要把各个分散的视图给组织起来是通过路由机制来实现的。本文主要对 AngularJS 原生的 ngRoute 路由模块和第三方路由模块 ui.router 的用法进行简单介绍,并做一个对比。 ngRoute 使用方法 1) 引入 angular-route lib 无论是 ngRoute 还是 ui.router ,作为框架额外的附加功能,都必须以 模块依赖 的形式被引入。 1 <script src="lib/angular-route.js"></script> 2) 配置路由 123456789 var app = angular.module('ngRouteApp', ['ngRoute']);app.config(function($routeProvider){ $routeProvider .when('/Main', { templateUrl: "main.html", controller: 'MainCtrl' }) .otherwise({ redirectTo: '/tabs' }); 服务与指令 ngRoute 路由模块名 $routeProvider 服务提供者,用来定义一个路由表,即地址栏与视图模板的映射,对应于 ui.router 中的 urlRouterProvider 和 stateProvider $route 服务

flutter详解路由栈(二)

£可爱£侵袭症+ 提交于 2020-02-07 04:37:56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如何简单在路由栈中 push、pop 实例,然而,当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这显然不能满足需求。学习 Android 的同学知道 Activity 的各种启动模式可以完成相应需求,Flutter 当然也有类似的可以解决各种业务需求的实现方式! 请看下面使用方法与案例分析。 1.1 pushReplacementNamed 与 popAndPushNamed RaisedButton( onPressed: () { Navigator.pushReplacementNamed(context, "/screen4"); }, child: Text("pushReplacementNamed"), ), RaisedButton( onPressed: () { Navigator.popAndPushNamed(context, "/screen4"); }, child: Text("popAndPushNamed"), ), 我们在 Screen3 页面使用 pushReplacementNamed 与 popAndPushNamed 方法 push 了 Screen4。 此时路由栈情况如下: Screen4 代替了 Screen3 。 pushReplacementNamed 与 popAndPushNamed 的区别在于: popAndPushNamed

Flutter路由管理

会有一股神秘感。 提交于 2020-02-07 04:37:00
第一点:push使用 1.pushNamed——Navigator.of(context).pushNamed('routeName'); 此种方法只是简单的将我们需要进入的页面push到栈顶,以此来显示当前页面,其参数是一个字符串类型,传入的是页面对应的路由名称 该路由名称需要在程序主入口中进行定义。定义方法为: void main() { runApp( new MaterialApp( home: new Screen1(), routes: <String, WidgetBuilder> { '/screen1': (BuildContext context) => new Screen1(), '/screen2' : (BuildContext context) => new Screen2(), '/screen3' : (BuildContext context) => new Screen3(), }, ) ); } 使用:Navigator.of(context).pushNamed('/screen1'); 直接进入screen1页面(每次都将新建一个新的页面) 2.1 pushReplacementNamed——Navigator.of(context).pushReplacementNamed('/screen4');

如何配置华为BGP?华为BGP动态路由协议理论+实验!

早过忘川 提交于 2020-02-07 02:53:01
文章目录 前言 一:BGP协议理论 1.1:概述 1.2:动态路由的分类 1.2.1:按自治系统分类 1.2.2:按协议类型分类 1.3:BGP的特点 1.4:BGP的工作原理 1.4.1:BGP报文 1.4.2:BGP数据库 1.4.3:BGP的类型 二:BGP协议实验 2.1:实验环境 2.2:实验目的 2.3:实验拓扑图 2.4:实验过程 2.4.1:命令讲解 2.4.2:实操 2.5:实验验证 2.6:实验总结 前言 一:BGP协议理论 1.1:概述 BGP是一种运行在AS与AS之间的动态路由协议,主要作用是在AS之间自动交换无环路由信息 以此来构建AS的拓扑图,从而消除路由环路并实施用户配置的路由策略。 目前公网网络条目众多,IGP协议无法承载,而BGP可以轻松应对,通常BGP协议用于ISP和ISP之间或跨域地域总、分公司之间的路由信息交换 自制系统编号 自治系统(AS)是由一个技术管理机构管理,使用统一选路策略的一组路由器集合 自治系统编号范围:1-65535,其中1-64511是互联网上注册公有AS号,类似公网IP地址。 64512-65535是私有AS号,类似私网IP地址 www.inna.org,注册网址(个人无法注册) 1.2:动态路由的分类 1.2.1:按自治系统分类 IGP 自治系统内部路由协议,主要:RIP1/RIP2、OSPF、ISIS、EIGRP

搭建校园网的经验步骤

≯℡__Kan透↙ 提交于 2020-02-07 02:22:15
1.思考好各计算机的ip地址与网关 2.首先设置vlan将计算机划分好ip地址与网关 例如:vlan10 中某一个pc1为ip:202.206.72.1 网关:202.206.72.254 3.然后划分vlan,在二层交换机上设置,汇聚层需要交换机3560交换机 1.在二层交换机上,进入物理接口,将其与vlan绑定具体操作如下 创建vlan10 :直接输入vlan 10 进入物理接口:interface f0/1 与vlan绑定:switchport mode access switchport access vlan 10 2.在3560交换机汇聚层进行虚接口配置ip地址(与计算机网关相同) 创建vlan 进入vlan:interface vlan 10 进行地址绑定:ip address 202.206.72.254 255.255.255.0 3.配置trunk实现不同交换机之间的相同vlan的通信 进入物理接口:interface f0/0 三层交换机switchport trunk encapsulation dot1q //三层交换机上需先指定 启动trunk:switchport mode trunk 4.启动三层交换机的路由功能(ip routing)若不启动则只能实现vlan间通信无法实现跨vlan通信。 4.设置一个3650交换机为楼与交换机

RabbitMQ--运行机制

Deadly 提交于 2020-02-07 02:20:00
AMQP中的消息路由 AMQP中消息的路由过程和Java开发者熟悉的JMS存在一些差别,AMQP中增加了 Exchange和Binding 的角色。生产者把消息发布到Exchange上,消息最终到达队列并被消费者接收,而Binding决定交换器的消息应该发送到那个队列。 Exchange类型 Exchange分发消息时根据类型的不同分发策略有区别,目前共有4中类型: direct、fanout、topic、headers 。 headers匹配AMQP消息的header而不是路由键,headers交换器和direct交换器完全一致,但性能差很多,目前几乎用不到了,所以直接看另外三中类型。 Direct Exchange: 消息中的路由键(routing key)如果和Binding中的binding key一致,交换器将消息发到对应的队列中。路由键与队列名完全匹配,如果一个队列绑定到交换机要求路由键为"dog",则只转发routing key 标记为"dog"的消息,不会转发"dog.puppy",也不会转发"dog.guard"等等。它是完全匹配、单播的模式。 Fanout Exchange: 每个发到fanout类型交换器的消息都会分到所有绑定的队列上去。fanout交换器不处理路由键,只是简单的将队列绑定到交换器上,每个发送到交换器的消息都会被转发到与该交换器绑定的所有队列上

L2\L3层网络区别

谁都会走 提交于 2020-02-07 02:00:05
L2, 2层网络没有IP地址和路由的概念,网络基于MAC地址寻址转发数据,数据以帧格式存在,不容易控制,存在广播风暴,一个2层网络是一个广播域一个冲突域。 L2=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属交换网络(MAC地址识别) L3, IP地址概念,可以路由,网络基于IP地址寻址转发,数据以包的形式存在,容易控制,隔离广播风暴,L3层网络的一个子网是一 个广播域一个冲突域; L3=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属路由网络(IP+MAC地址识别)(路由不一定就用路由器,用3层交换机也可以) L4就包含了传输层了 应加入端口以及协议号进行识别了 [ ] 来源: CSDN 作者: luuJa_IQ 链接: https://blog.csdn.net/luuJa_IQ/article/details/104198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