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创建文件

Linux 用户和用户组管理

南楼画角 提交于 2019-11-28 17:40:28
Linux 用户和用户组管理 Linux系统是一个多用户多任务的分时操作系统,任何一个要使用系统资源的用户,都必须首先向系统管理员申请一个账号,然后以这个账号的身份进入系统。 用户的账号一方面可以帮助系统管理员对使用系统的用户进行跟踪,并控制他们对系统资源的访问;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用户组织文件,并为用户提供安全性保护。 每个用户账号都拥有一个惟一的用户名和各自的口令。 用户在登录时键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口令后,就能够进入系统和自己的主目录。 实现用户账号的管理,要完成的工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用户账号的添加、删除与修改。 用户口令的管理。 用户组的管理。 一、Linux系统用户账号的管理 用户账号的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到用户账号的添加、修改和删除。 添加用户账号就是在系统中创建一个新账号,然后为新账号分配用户号、用户组、主目录和登录Shell等资源。刚添加的账号是被锁定的,无法使用。 1、添加新的用户账号使用useradd命令,其语法如下: useradd 选项 用户名 参数说明: 选项: -c comment 指定一段注释性描述。 -d 目录 指定用户主目录,如果此目录不存在,则同时使用-m选项,可以创建主目录。 -g 用户组 指定用户所属的用户组。 -G 用户组,用户组 指定用户所属的附加组。 -s Shell文件 指定用户的登录Shell。 -u 用户号 指定用户的用户号

Linux常用命令2

血红的双手。 提交于 2019-11-28 17:35:42
系统重启,关机 shutdown -h now 立刻关闭系统 init 0 关闭系统 telinit 0 关闭系统 shutdown -h 20:00 :预定时间关闭系统(晚上8点关机,如果现在超过8点,则明晚8点) shutdown -h +10 :预定时间关闭系统(10分钟后关机) shutdown -h hours:minutes & 按预定时间关闭系统 shutdown -c 取消按预定时间关闭系统 shutdown -r now 立刻重启 reboot 立刻重启 logout 注销 系统性能 top :动态实时显示cpu、内存、进程等使用情况(类似windows下的任务管理器) top -d 2 -p 7427 :-d为画面更新的秒数,默认5秒,-p为指定进程pid的信息 vmstat 2 10 :每隔2秒采集一次服务器状态,采集10次(查看内存、io读写状态、cpu) free -h :查看系统内存及虚拟内存使用情况 df -h :显示磁盘的空间使用情况 iostat :可查io读写、cpu使用情况 sar -u 3 5 :查看cpu使用情况(3秒一次,共5次) sar -d 2 3 :评估磁盘性能 ps aux|grep firefox :获取火狐的进程号(PID)(可查看进程占用cpu、内存百分比及进程触发指令的路径) kill -9 进程号 :强制杀死进程

Linux(常用)命令

て烟熏妆下的殇ゞ 提交于 2019-11-28 17:24:03
目录 Linux(常用)命令 系统信息 关机 (系统的关机、重启以及登出 ) 文件和目录 文件搜索 挂载一个文件系统 磁盘空间 用户和群组 文件的权限 - 使用 "+" 设置权限,使用 "-" 用于取消 打包和压缩文件 RPM 包 - (Fedora, Redhat及类似系统) YUM 软件包升级器 - (Fedora, RedHat及类似系统) DEB 包 (Debian, Ubuntu 以及类似系统) APT 软件工具 (Debian, Ubuntu 以及类似系统) 查看文件内容 文本处理 字符设置和文件格式转换 文件系统分析 初始化一个文件系统 SWAP文件系统 备份 光盘 网络 - (以太网和WIFI无线) JPS工具 比较常用的参数: Linux(常用)命令 系统信息 arch 显示机器的处理器架构 uname -m 显示机器的处理器架构 uname -r 显示正在使用的内核版本 dmidecode -q 显示硬件系统部件 - (SMBIOS / DMI) hdparm -i /dev/hda 罗列一个磁盘的架构特性 hdparm -tT /dev/sda 在磁盘上执行测试性读取操作 cat /proc/cpuinfo 显示CPU info的信息 cat /proc/interrupts 显示中断 cat /proc/meminfo 校验内存使用 cat /proc

Linux入门到进阶

随声附和 提交于 2019-11-28 11:21:58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1、记录或回顾已经学习过的linux知识点;2.同时想分享给大家作为学习的参考。如果你觉得还不错,可以点赞关注哦! 文章目录 1. linux入门 1.1 多虚拟终端 1.2 目录结构 1.3 文件系统(面试题) 1.4 命令的组成格式 1.5 目录的创建 1.6 文件的创建 1.7 查看文件的详细信息 1.8 vim编辑器 1.9 查看文件内容 1.10 常用快捷键 1.11 输出内容到终端 1.12 特殊符号 1.13 文件的复制 1.14 文件的移动 1.15 文件的删除 1.16 查找命令 1.17 管道命令 1.18 grep命令 1.19 head和tail命令 1.20 sed命令 1.21 alias命令 1.22 which命令 1.23 scp命令 1.24 du命令(面试题) 1.25 top命令(面试题) 1.26 chattr命令 1.27 lsattr命令 1.28 时间同步 1.29 wget命令 1.30 开关机命令 1.31 apt命令 1.32 补充 1.33 基础部分相关练习题 2. linux进阶 2.1 vim 2.2 网络相关的命令 2.3 查看系统信息的命令 2.4 用户管理 2.5 文件与目录权限 2.6 PS1变量 2.7 tar解压命令 2.8 gzip解压命令 2.9 查看进程的状态 2.10 kill命令 2

linux常用命令(面试)

南楼画角 提交于 2019-11-28 11:20:41
显示目录和文件的命令 Ls:用于查看所有文件夹的命令。 Dir:用于显示指定文件夹和目录的命令 Tree: 以树状图列出目录内容 Du:显示目录或文件大小 修改目录,文件权限和属主及数组命令 Chmod:用于改变指定目录或文件的权限命令。 Chown:用于改变文件拥有属性的命令。 Chgrp:用于改变文件群组的命令。 Chattr:用于设置文件具有不可删除和修改权限。 Lsattr:用于显示文件或目录的隐藏属性。 创建和删除目录的命令 Mkdir:用于创建目录 Rmdir:用于删除空的目录 Rm -f:用于删除不为空的目录 创建和删除,重命名,复制文件的命令 Touch:创建一个新的文件 Vi:创建一个新的文件 Rm:删除文件或目录 Mv:重命名或移动文件的命令 Cp:复制命令 Scp:用于将本地的文件或目录复制到远程服务器 Wget:用于下载ftp或http服务器文件到本地。 显示文件内容的命令 Cat:用于显示指定文件的全部内容 More:用 分页 的形式显示指定文件的内容 Less:用分页的形式显示指定文件的内容,区别是more和less翻页使用的操作键不同。 Head:用于显示文件的前n行内容。 Tail:用于显示文件的后n行内容。 Tail -f:用于自动刷新的显示文件后n行数据内容。 查找命令 Find:查找指定目录或文件的命令。 Whereis

Linux磁盘管理及LVM讲解(1)

血红的双手。 提交于 2019-11-28 10:13:43
硬盘接口 从整体的角度上,硬盘接口分为IDE、SATA、SCSI和SAS四种,IDE接口硬盘多用于家用产品中,也部分应用于服务器,SCSI接口的硬盘则主要应用于服务器市场,而SAS只在高端服务器上,价格昂贵。 硬盘种类 SATA硬盘:用SATA接口的硬盘又叫串口硬盘,是以后PC机的主流发展方向,因为其有较强的纠错能力,错误一经发现能自动纠正,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新的SATA 使用了差动信号系统”differential-signal-amplified-system”。这种系统能有效的将噪声从正常讯号中滤除,良好的噪声滤除能力使得SATA只要使用低电压操作即可,和 Parallel ATA 高达5V的传输电压相比,SATA 只要0.5V(500mv) 的峰对峰值电压即可操作于更高的速度之上。”比较正确的说法是:峰对峰值’差模电压'”。一般转速可达7200转/分。 SCSI硬盘:SCSI硬盘即采用SCSI接口的硬盘。 优点:SCSI接口具有应用范围广、多任务、带宽大、CPU占用率低,以及热插拔等。它由于性能好、稳定性高,因此在服务器上得到广泛应用。缺点:由于SCSI硬盘价格非常昂贵,所以一般的PC是不会使用SCSI硬盘。 一般转速可达10000转/分。 SAS硬盘:SAS(Serial Attached SCSI)即串行连接SCSI,是新一代的SCSI技术

Linux磁盘管理及LVM讲解

一曲冷凌霜 提交于 2019-11-28 10:12:51
硬盘接口 从整体的角度上,硬盘接口分为IDE、SATA、SCSI和SAS四种,IDE接口硬盘多用于家用产品中,也部分应用于服务器,SCSI接口的硬盘则主要应用于服务器市场,而SAS只在高端服务器上,价格昂贵。 硬盘种类 SATA硬盘:用SATA接口的硬盘又叫串口硬盘,是以后PC机的主流发展方向,因为其有较强的纠错能力,错误一经发现能自动纠正,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新的SATA 使用了差动信号系统”differential-signal-amplified-system”。这种系统能有效的将噪声从正常讯号中滤除,良好的噪声滤除能力使得SATA只要使用低电压操作即可,和 Parallel ATA 高达5V的传输电压相比,SATA 只要0.5V(500mv) 的峰对峰值电压即可操作于更高的速度之上。”比较正确的说法是:峰对峰值’差模电压'”。一般转速可达7200转/分。 SCSI硬盘:SCSI硬盘即采用SCSI接口的硬盘。 优点:SCSI接口具有应用范围广、多任务、带宽大、CPU占用率低,以及热插拔等。它由于性能好、稳定性高,因此在服务器上得到广泛应用。缺点:由于SCSI硬盘价格非常昂贵,所以一般的PC是不会使用SCSI硬盘。 一般转速可达10000转/分。 SAS硬盘:SAS(Serial Attached SCSI)即串行连接SCSI,是新一代的SCSI技术

用户及用户组管理

核能气质少年 提交于 2019-11-28 10:12:25
本节内容 useradd userdel usermod groupadd groupdel 用户管理 为什么需要有用户? 1. linux是一个多用户系统 2. 权限管理(权限最小化) 用户:存在的目录是为了对系统中的资源做归属 密码: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对用户做身份认证 用户和用户组 用户组,在用户组中可以包含一个或者多个用户 方便对多个用户进行授权操作 用户管理相关文件 /etc/passwd:用户基本信息 /etc/shadow:用户密码信息、过期时间等 /etc/group:用户组信息 /etc/gshadow:用户组密码 /etc/default/useradd:创建用户的默认配置信息 /etc/skel/:用户家目录模板 /etc/login.defs:全局用户设定信息 /etc/passwd文件详解 /etc/passwd: 每行是一个用户,用来记录用户的基本信息,每行的格式 account:password:UID:GID:GECOS:directory:shell accout:用户名 password:用户密码,密码位置默认是x UID:用户身份id,用来唯一的标识一个用户 GID:用户组id,用来在系统中唯一的标识一个用户组(这里指的是其基本组的组ID) GECOS:用户描述信息,可以空白,也可以随意写(useradd -c ) directory:用户家目录

少量Linux练习题(附答案)

半腔热情 提交于 2019-11-28 07:11:35
1.如果我在当前在/目录下,之后执行了以下操作,请告诉我,最后我所在的目录位置 cd /etc/sysconfig/ cd .. cd .. cd - cd ~ cd .. 根目录 / 2.当前用户是root用户,当前所在位置是/usr/local ,输入cd命令后,当前所在目录是哪里? 用户的家目录 3.显示当前所在位置信息 pwd 4.批量创建oldboy01,oldboy02,...oldoby05这几个目录 mkdir oldboy{01..05} 5.显示/oldboy 下面所有文件(包含隐藏文件)的详细信息 ls -a /oldboy 6.在/oldboy目录下创建以你名字的目录。(已知oldboy目录不存在,请用一条命令实现) mkdir /oldboy/dja 7.在你名字的目录下面创建两个文件,分别为test.txt,test.log touch /oldboy/dja test.txt test.log 8.把test.txt文件移动到/tmp目录下面 mv test.txt /tmp 9.把test.log文件重命名为test.sh mv ./test.log test.sh 10.删除test.sh这个文件 rm -rf test.sh 11.删除oldboy这个目录 rm -rf oldboy 12.切换到/tmp目录下,查看当前的工作位置

Linux组管理(6)

柔情痞子 提交于 2019-11-28 07:04:11
在linux中每个用户必须属于一个组,不能独立于组外。在linux中每个文件有所有者、所在组、其它组的概念。 文件/目录的所有者:一般为文件的创建者,谁创建了该文件,就自然成为该文件的所有者   查看文件的所有者:ls -ahl      修改文件所有者:chown 用户名 文件名    文件/目录的所在组:   组的创建:groupadd 组名      修改文件所在组:chgrp 组名 文件名    其它组:除文件的所有者和所在组外,系统的其它用户都是文件的其它组   改变用户所在组:usermod -g 组名 用户名           usermod -d 目录名 用户名 改变该用户登陆的初始目录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az4215/p/11392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