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机

CISCO交换机配置命令及释义

天涯浪子 提交于 2019-11-26 14:19:33
CISCO交换机配置命令及释义 1.设置交换机名称 switch(config)#hostname DSHD DSHD(config)# 2打开和关闭端口 //缺省状态下,端口是关闭的 Switch(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0/1 Switch(config-if)#shutdown //关闭端口 Switch(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0/1 Switch(config-if))#no shutdown //打开端口 3设置端口双工状态 Switch(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0/1 Switch(config-if)# duplex { half | full | auto } //其中half为半双工,full为全双工,auto为自动协商。 4设置端口速率(流量设置) Switch(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0/1 Switch(config-if)# speed { 10 | 100 | 1000 | auto} //其中10为10M,100为100M,1000为1000M,auto为自动协商。 Switch(config-if)#no speed //恢复端口缺省速率配置。 5设置以太网端口的工作模式(access和trunk)

VLAN划分实验

偶尔善良 提交于 2019-11-26 14:09:29
一、实验环境:GNS3-1.3.10 二、实验步骤: 1、打开GNS3 ,拖动路由器到工作区。 2、右击路由器图标打开选项卡。 3、将路由器改名为SW,并将图标换成交换机的图标。 4、将交换机配设置成128MIB内存。 5、给交换机添加二层业务单板。 6、拖动三台VPC到工作区。 7、选择网线将潘长江和交换机连接在一起。 8、规划VLAN范围以及PC机的IP地址。 9、点击开启所有设备。 10、双击打开所有设备的选项卡。 11、在交换机的选项卡里输入conf(空格)t进入全局模式,再输入no(空格)ip(空格)routing关闭路由功能。 12、配置三台PC机的IP地址。 13、用PC1ping另外两台PC机,能够互联互通。 14、在交换机选项卡里输入end回到特权模式,输入vlan(空格)10(空格)name(空格)caiwu来建立一个vlan并命名该vlan。 15、输入exit回到特权模式,在输入show(空格)vlan-sw(空格)b查看vlan信息。 16、输入conf(空格)t进入全局模式,输入vlan(空格)20,30添加两个vlan。 17、回到全局模式下输入vlan(空格)20,在输入name(空格)renshi以重命名vlan20。 18、回到全局模式下查看是否修改成功。 19、将f1/0打开划入vlan 10。 20、查看f1/0是否划入vlan10。 21

三层交换机配置

此生再无相见时 提交于 2019-11-26 14:07:02
三层交换机虚拟接口 三层交换机具备路由功能,所以两个vlan之间能互相访问,每个vlan虚拟接口就是该网段的网关 三层交换机配置 1.配置命令 switch(config)#ip routing 2.配置虚拟接口地址 switch(config)# interface vlan valn-id switch(config-if)ip address ip _address netmask switch(config-if) no shutdown 实验环境如下,使不同vlan之间能通信 1.把pc设置成相应的ip地址 2.把sw1交换机三个端口f1/1 f1/2 f1/3设置成 vlan10 vlan20 vlan30 3把sw1端口发f1/0 设置为trunk 4.把三层换机设置虚拟接口 . 5.设置三成交换机f/0端口设置为trunk 6实验测试 用pc1 分别ping pc2 pc3 来源: https://blog.51cto.com/14449563/2427846

通过Trunk链路实现跨VLAN的通信

浪尽此生 提交于 2019-11-26 13:49:59
实验环境:GNS3-1.3.10 Wireshark-win64-1.12.4 实验目的:通过Trunk链路实现跨VLAN的通信。 1、打开GNS3,拖两台路由器进入工作区。 2、有机图标打开选项卡去重命名以及更换设备图标。 3、将设备图标换为交换机图标,将R1名称换为SW1,R2名称换为SW2。 4、右击选择进入配置选项。 5、在设置里先设定磁盘空间。 6、继续设定业务单板的类型。 7、拖动四台主机进图工作区。 8、使用网线连接PC机与交换机。 9、连接好后的到如图的拓扑结构。 10、点击地请见开启所有设备。 11、规划一下各PC机的VLAN范围以及IP地址。 12、双击交换机SW1与SW2的图标打开选项卡。 13、先在SW1的选项卡里输入conf(空格)t进入全局模式,然后输入no(空格)ip(空格)routing(回车)关闭路由功能。 14、输入vlan(空格)10,20(回车)创建vlan,然后输入exit(回车)回到全局模式,再输入do(空格)show(空格)vlan-switch(空格)brief(回车)来查看xlan信息。 15、输入int(空格)f1/0(回车)进入打开模式,然后输入switch(空格)mode(空格)access(回车)进入接入链路,在输入switch(空格)access(空格)vlan(空格)10(回车)将链路设定为vlan10。 16

端口聚合

六月ゝ 毕业季﹏ 提交于 2019-11-26 13:04:35
一.技术原理 1)端口聚合(又称为链路聚合),将交换机上的多个端口在物理上连接起来,在逻辑上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拥有较大宽带的端口,可以实现负载分担,并提供冗余链路 2)端口聚合使用的是EtherChannel特性,在交换机到交换机之间提供冗余的高速的连接方式。将两个设备之间多条FastEthernet或GigabitEthernet物理链路捆在一起组成一条设备间逻辑链路,从而增强带宽,提供冗余。 3)两台交换机到计算机的速率都是100M,SW1和SW2之间虽有两条100M的物理通道相连,可由于生成树的原因,只有100M可用,交换机之间的链路很容易形成瓶颈,使用端口聚合技术,把两个100M链路聚合成一个200M的逻辑链路,当一条链路出现故障,另一条链路会继续工作。 全局配置模式下的端口聚合配置命令: interface range interface_name1 to interface_name2 Switchport mode trunk channel-group 1 mode on 加入链路组1并开启 Switch#show etherchannel summary:显示相关汇聚端口组的信息; 参数: interface_name1:聚合起始端口; interface_name2:聚合结束端口; trunk:表示端口可以转发所有Vlan包,trunk mode

Trunk与三层交换机原理

一笑奈何 提交于 2019-11-26 12:53:46
一、简介:Ttunk在网络用语中一般译为:“主干线、中继线、长途线” ,不过一般不用译意,直接使用英文。在路由/交换网络中,Ttunk通常被称为“中继(透传)”。在语音级应用的线路中,Ttunk一般指“主干网络、电话干线”,即两个交换局或交换机之间的连接电路或信道,它为两端设备之间进行转接,作为信令和终端设备数据的传输链路。 二、作用;使同一个VLAN能过跨交换机进行通信。 三、通讯过程: 交换端口有两种模式:access和trunk。连接终端(如PC)用access模式,设备级连接用trunk模式。把access端口加入到某个VLAN,那么这个端口就只将这个VLAN的数据转发给PC,PC发送的数据通过这个端口后会打上这个VLAN的ID,转发到相同VLAN。 四、VLAN标识: 目前最常用的VLAN标识是IEEE 802.1q,它使用一种内部标记机制。中继设备将4字节的标记插入到数据帧内,并重新计算帧校验序列。 五、IEEE 802.1q帧的格式: (1)2字节标记协议标识符(TPID)包含一个0x8100的固定值,这个特定的TPID值指明了该帧带有802.1q的标记信息。 (2)2字节标记控制信息(TCI)包含了下面的元素。 1)3位的用户优先级(Priority):802.1g不使用该字段 2)1位的规范格式标识符(CFI):CFI常用于以太网和令牌环网。在以太网中

VLAN概述和实验,Trunk的原理和实验,三层交换机的原理和实验(重点6上篇)

久未见 提交于 2019-11-26 12:52:52
一.为什么我们需要VLAN? 在网路中,所有的用户都在同一个广播域中,当网络规模比较大时,我们的主机都需要APR广播去寻找MAC地址,这个时候广播包的数量急剧增加,当广播包的数量占到总量30%时,网路传输速度就会明显下降,特别是某个网络设备出现故障后,就会不停给网络发送广播,导致广播风暴,网路彻底瘫痪。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VLAN来分隔广播,控制广播了。 二.VLAN的作用和优势 我们看这张图了解一下什么叫物理分割,左边这三台主机通过三个端口连到交换机,我们每一个端口都设置一个VLAN。右边的两台连到另一个交换机。连接在同一台交换机的主机只能划分到同一个网络。 还是看这张图什么叫逻辑分割,我们可以根据网络用户的位置,作用,和部门进行划分,我们的VLAN可以跨交换机实现划分,比如上面左边的两台主机可以通过VLAN连接右边的1台主机。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命一个名字财务部,我们下面那两台可以教网络部,这个就叫做逻辑分割。 三.VLAN的种类 我们的交换机一般有8.16.24.48个接口,我们设置一个VLAN就需要配置在端口上。 四.VLAN的范围 我们只有2-1001和1025-4094能够使用,一般我们2-1001就够用了,我们家庭中每一家都有一个VLAN,运营商一般用双层VLAN给我们分配,比如100的VLAN外面还有一层20. 五.我们来通过GNS3来配置一下 1.我们打开GNS3

VLAN、VLAN、VLAN实操(此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廉价感情. 提交于 2019-11-26 12:43:23
今天我将和在座的各位一起来进行vlan的实际操作,找出各个注意事项。 首先拖出一台交换机,对其进行配置: 然后将给它添加二层的单板,其次还要给它配置一定的磁盘空间(磁盘空间是来存储vlan划分的广播域及其端口号的),在这里我们给它100Mib(重中之重,现在不配置,后面就需要输入清除磁盘命令进行再次配置): 接着从仪器清单中拖出三台pc主机,并与交换机相连,显示端口号,点击运行: 其次在这里,我们给三台主机拟定三个同一网段的ip地址,从左到右依次为192.168.20.10、192.168.20.20、192.168.20.30,并给它配置完成: 由于三台主机同一网段且与交换机相连,按理说,三台主机都能互相进行通讯,我们来测试一下,首先测试主机1与2之间是否可以通讯: 发现主机1与2能进行正常通讯,现在测试1与3能否通讯: 发现主机1与3能进行正常通讯,现在测试2与3能否通讯: 发现主机1与3能进行正常通讯,即三台主机可以互相通讯,这是我们之前学习的交换机通讯原理,在这里又巩固了一次。 接着划分vlan区域,我们把主机1划分到VLAN 10当中,把主机2与主机3划分给VLAN 20。如下: 第一,进入sw的全局模式,关闭路由功能(切记每次使用交换机时,都要先关闭此功能,因为我们用的是路由镜像): 第二,配置vlan 10域,给它命名为zicaibu,输入exit

用trunk实现使用同一个VLAN能够跨交换机通信

会有一股神秘感。 提交于 2019-11-26 12:12:52
一.trunk的作用 1.TRUNK的作用:使同一个VLAN能够跨交换机通信 2.在交换网络中,有两种类型链路 ●接入链路:通常术语一个vlan ●中继链路:可以承载多个vlan 二.Trunk的配置 1、进入接口模式 switch(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2.选择封装类型 switch(config -if)#switch trunk encapsulation dot1q 3.配置端口为Trunk switch(config -if)#switchport mode trunk 三.实验环境如下 实验目的:实验要做到PC1和PC2能互通,PC3和PC4能互通,PC5和PC6能互通,其他的PC 不能互通。 1.分别给六台PC配置好IP地址 2.把交换机SW1和交换机SW2 f1/0、f1/1、f1/2的端口分别设置为 vlan1 vlan2 vlan3 SW1交换机f1/1端口vlan设置 SW1的f1/2端口 vlan设置 SW2的f1/1端口 vlan设置 SW2的f1/2端口vlan设置 **3.SW1和SW2 f1/2端口设置为trunk** 三。配置完毕测试 来源: https://blog.51cto.com/14449563/2427577

RJ45水晶头网线基本接法

徘徊边缘 提交于 2019-11-26 12:04:27
EIA/TIA 的布线标准中规定的 2 种双绞线的线序 标准 568A :绿白 -1 ,绿 -2 ,橙白 -3 ,蓝 -4 ,蓝白 -5 ,橙 -6 ,棕白 -7 ,棕 -8 ; 标准 568B :橙白 -1 ,橙 -2 ,绿白 -3 ,蓝 -4 ,蓝白 -5 ,绿 -6 ,棕白 -7 ,棕 -8 。 直线:用于不同设备之间互连(交换机 -PC ) 568B-568B 或 568A-568A 通常认为 568B 标准对电磁干扰的屏蔽更好,实际应用中,大多数都使用 T568B 的标准。 反线:用于同种设备之间互连( PC-PC ,交换机 - 交换机) 568A-568B 如果是机器与交换机或 hub 相连,则两头都做 568a ,或两头都做 568b ; 如果是两台机器互连,则一头做 568a ,另一头做 568b ,也就是常说的 1 和 3 , 2 和 6 互换; 计算机通讯只使用 1 , 2 , 3 , 6 这四根线,其他 4 根可以用做电话线,节约布线成本。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dhls/archive/2007/11/03/948197.html 来源: https://blog.csdn.net/weixin_30950887/article/details/9884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