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lient

CGB2005-京淘16

前提是你 提交于 2020-09-30 15:54:52
1.关于跨域的说明 1.1 跨域访问测试 测试1: 同服务器测试 说明: 1.浏览器的网址信息: http://manage.jt.com/test.html 2.ajax请求的地址信息: http://manage.jt.com/test.json 发现: 请求协议名称://域名:端口号都相同时,请求可以正常进行. 测试2: 不同的服务器测试 说明:; 1.浏览器的网址信息: http://www.jt.com/test.html 2.ajax请求的地址信息: http://manage.jt.com/test.json 结论: 域名地址不相同时请求不能正常获取响应的结果. 1.2 同源策略介绍 说明: 浏览器在解析ajax时 ,如果发现 请求的协议名称://请求的域名:请求的端口号 与网址的地址都相同的时满足同源策略的规定,浏览器可以正确的解析返回值.该访问称之为 同域访问 .该策略叫做 同源策略. 但是如果 违反了同源策略中的任意一条 ,则叫做 跨域访问 .浏览器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不予解析返回值(请求正常的被处理,但是接收不到返回值). 概括: 浏览器解析ajax时,由于请求违反了同源策略则称之为跨域请求. 例子: http://localhost:8091/xxx.html http://manage.jt.com/xx.html 不可以通讯 1.3 JSONP实现跨域 1

基于Java+HttpClient+TestNG的接口自动化测试框架(十二)------ 小结与展望

送分小仙女□ 提交于 2020-09-28 18:46:26
  接口自动化测试框架的部分,之前的章节都已经介绍完毕了。按照这个思路基本就可以完成一套接口自动化测试方面的框架,并开始测试了。   作为一个老测试,今天主要想说一些感想。   一、源码的问题   其实,我向大家介绍的这一套测试,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源码。它其实源自网上很多不同大佬的源码,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的经过自己的“加工提炼”,使得更符合自己的工作环境而已。因此,源码这个东西,说实话,我自己都没整理好,只是在不断的用不断的改。 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其实只是提供一些思路。能够给一些愿意进行自动化测试/工具开发的童鞋提供某些参考,已经是莫大的荣幸。   二、基础自动化测试环境的搭建   作为核心代码的部分,在之前的章节中已经能够基本运行起来。但是,真正到工作中使用,还需要构建持续集成等环境。关于这方面,之后有时间再推出相关文章。   接口自动化测试的内容就结束了。   测试工具是其次,关键是测试思维。老测试在这方面其实很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年轻的童鞋们加油哈。   (原本有好些感慨,一到书面又写不出来了。囧!)    来源: oschina 链接: https://my.oschina.net/u/4343285/blog/4524855

.Net Core中的诊断日志DiagnosticSource讲解

夙愿已清 提交于 2020-09-28 12:00:58
前言 近期由于需要进行分布式链路跟踪系统的技术选型,所以一直在研究链路跟踪相关的框架。作为能在.Net Core中使用的APM,SkyWalking自然成为了首选。 SkyAPM-dotnet 是SkyWalking在.Net Core端的探针实现,其主要的收集日志的手段就是基于DiagnosticSource来进行诊断跟踪的。不得不说SkyAPM-dotnet的设计还是非常优秀的,它本身定义了一套非常规范的标准,而且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扩展性,虽然框架本身可支持的采集端有限,但是基于这套标准扩展起来还是非常方便的。 概念介绍 关于DiagnosticSource它本身是一个基于发布订阅模式的工作模式,由于它本身的实现方式是异步的,所以不仅仅可以把它用到日志上,还可以用它实现异步操作,或者用它简化实现发布订阅的功能。DiagnosticSource本身是一个抽象类,我们最常用到的是它的子类DiagnosticListener,通过DiagnosticSource的Write方法实现发布一条有具体名称的消息,然后通过IObserver去订阅消息。DiagnosticListener可以实现不同的实例,每个实例可以有自己的名称,每个实例还可以发布不同名称的消息,好比一个在写代码的时候我们可以定义多个程序集,一个程序集下面可以包含多个命名空间。 使用方式

[Abp vNext 入坑分享]

夙愿已清 提交于 2020-09-25 10:57:05
前言 本章结束之后,这个abp vnext系列算是初步完结了,基础的组件都已经接入了。如果各位还需要其它的组件的话,可以自己按需要进行接入使用。其实这个只是一个基础的框架,可以自己根据需要进行变通的。比如:如果没有太多需求且更熟悉三层的同学可以把application和application.contract去掉就是一个三层架构了。基础是基础,用好还是要看各位对业务的理解是否够深入才能发挥好框架的作用。 对于各个框架的使用,建议是:先使用起来,然后熟悉它,再然后改造它。并不是按照别人的标准一味的照抄,每一个框架都会有相应的痛点。。因此在使用的时候是要根据项目与团队来进行评估是否适用,若不适用的时候,如何去调整。这个不仅仅是架构师要考虑的事情。 个人经验(仅作参考):建议每一位有想法开发人员都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无论是针对业务还是技术。但是前期是先积累技术自己验证,多在群里 友好 交流,不说教只分析。先从大量的文章和博客中获取知识,理出自己需要的进行沉淀。到了一定地步(这个一定地步只能看感觉,这种感觉会非常的明显,需要自己保持反思,相当于比较大的坎,越过之后就是新的开始的这种)之后,再配合一些好的收费课程和书籍去深入和系统化的学习。比如:曾经我就在群里看到一个大佬的分享然后开始入门算法,当时他分享的是hash算法,后面我有把它很白话的用场景分享给前端朋友

不“简单”的HttpClient

大城市里の小女人 提交于 2020-08-20 06:33:21
Web能够打下天下,最重要的功臣就是HTTP;HTTP能够建功立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简单。 微软在.NET Framework 4.5中为大家带来了System.Net.Http.HttpClient,既然叫HttpClient,我想应该迎合了HTTP简单的特性,应该会比HttpWebRequest更简单。 在之前的博文“ jQuery能做到,PHP能做到,C#也能做到 ”中也的确发现用HttpClient发起HTTP POST请求并传递url query string参数,比用HttpWebRequest更简单。于是打算把基于HttpWebRequest的实现改为基于HttpClient的实现。 基于HttpWebRequest的实现中有设置UserAgent的代码: var webRequest = WebRequest.Create(url) as HttpWebRequest; webRequest.UserAgent = " CNBlogs " ; 本来以为HttpClient也有同样的UserAgent属性,于是想这样写: var httpClient = new HttpClient(); httpClient.UserAgent = " CNBlogs " ; // 错误的代码 结果发现HttpClient根本没有UserAgent这个属性。 于是,找啊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