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秒

js获取日期年月日

风流意气都作罢 提交于 2019-11-29 11:09:21
var date = new Date(); date.getYear(); //获取当前年份(2位) date.getFullYear(); //获取完整的年份(4位,1970-????) date.getMonth(); //获取当前月份(0-11,0代表1月) date.getDate(); //获取当前日(1-31) date.getDay(); //获取当前星期X(0-6,0代表星期天) date.getTime(); //获取当前时间(从1970.1.1开始的毫秒数) date.getHours(); //获取当前小时数(0-23) date.getMinutes(); //获取当前分钟数(0-59) date.getSeconds(); //获取当前秒数(0-59) date.getMilliseconds(); //获取当前毫秒数(0-999) date.toLocaleDateString(); //获取当前日期 var mytime=date.toLocaleTimeString(); //获取当前时间 date.toLocaleString( ); //获取日期与时间 来源: http://www.cnblogs.com/LYT731013/p/7526710.html

JS获取年月日

时光毁灭记忆、已成空白 提交于 2019-11-29 11:08:45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var myDate = new Date(); myDate.getYear(); //获取当前年份(2位) myDate.getFullYear(); //获取完整的年份(4位,1970-????) myDate.getMonth(); //获取当前月份(0-11,0代表1月) myDate.getDate(); //获取当前日(1-31) myDate.getDay(); //获取当前星期X(0-6,0代表星期天) myDate.getTime(); //获取当前时间(从1970.1.1开始的毫秒数) myDate.getHours(); //获取当前小时数(0-23) myDate.getMinutes(); //获取当前分钟数(0-59) myDate.getSeconds(); //获取当前秒数(0-59) myDate.getMilliseconds(); //获取当前毫秒数(0-999) myDate.toLocaleDateString(); //获取当前日期 var mytime=myDate.toLocaleTimeString(); //获取当前时间 myDate.toLocaleString( ); //获取日期与时间 if (mytime<"23:30:00") { alert(mytime)

详解Twitter开源分布式自增ID算法snowflake(附演算验证过程)

僤鯓⒐⒋嵵緔 提交于 2019-11-29 10:07:38
详解Twitter开源分布式自增ID算法snowflake,附演算验证过程 2017年01月22日 14:44:40 url: http://blog.csdn.net/li396864285/article/details/54668031 1.snowflake简介 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分布式应用系统已经见怪不怪,在分布式系统中,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ID,既然是ID那么必然是要保证全局唯一,除此之外,不同当业务还需要不同的特性,比如像并发巨大的业务要求ID生成效率高,吞吐大;比如某些银行类业务,需要按每日日期制定交易流水号;又比如我们希望用户的ID是随机的,无序的,纯数字的,且位数长度是小于10位的。等等,不同的业务场景需要的ID特性各不一样,于是,衍生了各种ID生成器,但大多数利用数据库控制ID的生成,性能受数据库并发能力限制,那么有没有一款不需要依赖任何中间件(如数据库,分布式缓存服务等)的ID生成器呢?本着取之于开源,用之于开源的原则,今天,特此介绍Twitter开源的一款分布式自增ID算法snowflake, 并附上算法 原理 推导和 演算过程 ! snowflake算法是一款本地生成的(ID生成过程不依赖任何中间件,无网络通信),保证ID全局唯一,并且ID总体有序递增,性能每秒生成300w+。 2.snowflake 算法原理 snowflake生产的ID 二进制

分布式自增ID算法snowflake(JAVA版)

匆匆过客 提交于 2019-11-29 09:59:41
结构 snowflake的结构如下(每部分用-分开) 0-0000000000 0000000000 0000000000 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0000000 第一位为未使用,接下来的41位为毫秒级时间(41位的长度可以使用69年),然后是5位datacebterId和workerId(10位的长度最多支持部署1024个节点),最后12位是毫秒内的计数(12位的计数顺序号支持每个节点每毫秒产生4095个ID序列号) 一共加起来刚好64位,为一个Long型。(转换成字符串后长度最多为19) snowflake生成的id整体上按照时间自增排序,并且整个分布式系统内不会产生ID碰撞(由datacenterId和workId作区分),并且效率较高。经测试snowflake每秒能够产生26万个ID. 源码 1 package com.learn.snowflake; 2 3 import java.text.SimpleDateFormat; 4 import java.util.Calendar; 5 6 /** 7 * @author : chenlinyan 8 * @version : 2.0 9 * @date : 2019/9/12 10:09 10 * 11 * SnowFlake的结构如下(每部分用-分开): 12 * 0

【分享】 Windows 各种计时函数总结

我的梦境 提交于 2019-11-29 09:50:23
本文对 Windows 平台下常用的计时函数进行总结,包括精度为秒、毫秒、微秒三种精度的 5种方法。分为在标准C/C++下的二种time()及clock(),标准C/C++所以使用的time()及clock()不仅可以用在 Windows系统,也可以用于Linux系统。在 Windows 系统下三种,使用 Windows 提供的API接口timeGetTime()、 GetTickCount()及QueryPerformanceCounter()来完成。文章最后给出了5种计时方法示例代码。 标准C/C++的二个计时函数time()及clock() time_t time (time_t *timer); 返回以格林尼治时间(GMT)为标准,从1970年1月1日00:00:00到现在的此时此刻所经过的秒数。 time_t实际是个long长整型typedef long time_t; 头文件:#include <time.h> clock_t clock (void); 返回进程启动到调用函数时所经过的CPU时钟计时单元(clock tick)数,在MSDN中称之为挂钟时间(wal-clock),以毫秒为单位。 clock_t实际是个long长整型typedef long clock_t; 头文件:#include <time.h> Windows 系统API函数

java日期和毫秒值的相互转化

人走茶凉 提交于 2019-11-29 07:25:54
java日期和毫秒值的相互转化 1.日期转毫秒 2.毫秒转日期 3.日期的格式化 方法一:(常用的)需要将日期转为yyyy-MM-dd格式的 方法二:使用simpleDateFormat 4.Calendar类 (日期类) 1.日期转毫秒 使用getTime()方法就可以轻松获取到date类型的毫秒值。注意该Date是util下的。 Date date = new Date ( ) ; long l = date . getTime ( ) ; 2.毫秒转日期 Date date = new Date ( ) ; date2 . setTime ( 1548831395065 l ) ; //注意此处毫秒值应该加上l,表示long型数据,否则报错 //补充:获取当前系统时间的毫秒值: System . currentTimeMillis ( ) ; new Date . getTime ( ) ; 3.日期的格式化 方法一:(常用的)需要将日期转为yyyy-MM-dd格式的 使用DateFormat的format方法即可 DateFormat dateFormat = DateFormat . getDateInstance ( ) ; String format = dateFormat . format ( date ) ; 方法二:使用simpleDateFormat

Calendar使用的一个小坑

谁都会走 提交于 2019-11-29 06:48:42
java中Calendar对象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该对象获取到的Date对象是包含毫秒值的,使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在获取零界点的时间戳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否则获取到的数据可能会和自己想象中的有差别。 比如,要查询数据库某一张表中createTime大于“2018-9-4 00:00:00”的数据,如果通过以下方式获取时间: Calendar calendar = Calendar.getInstance(); calendar.set(Calendar.YEAR, 2018); calendar.set(Calendar.MONTH, 8); calendar.set(Calendar.DAY_OF_MONTH, 4); calendar.set(Calendar.HOUR_OF_DAY, 0); calendar.set(Calendar.MINUTE, 0); calendar.set(Calendar.SECOND, 0); Date date = calendar.getTime(); 则获取到的时间是带毫秒值的,在java方法中直接打印时间可能不明显,传入mybatis后,mybatis打印查询日志,打印的入参中可以明显的看到毫秒值,时分秒后面有个点,点后面跟着的就是毫秒值,这样查询到的数据可能会少几条。 在设置时间的时候还应该加上currDate.set

Vue移动端300毫秒事件点击延迟问题--fastclick

白昼怎懂夜的黑 提交于 2019-11-28 21:09:48
在vue项目中有时会有移动端300毫秒事件点击延迟问题,需要 安装fastclick库 来解决 1.打开Vue项目,选中项目,按住shift并单记右键,选择【在此处打开powershell窗口(s)】,输入命令: cnpm install fastclick --save 如果安装淘宝镜像使用 cnpm install fastclick --save,如果没有安装则使用 npm install fastclick --save 2.在项目main.js文件夹,引入fastclick import fastClick from 'fastclick' fastClick.attach(document.body) //将fastclick自带的方法绑定到document.body之上 这样就可以正确引入fastclick库,解决300毫秒点击延迟问题~ 来源: http://www.cnblogs.com/qdkfyym/p/11447189.html

click事件300 毫秒点击延迟的来龙去脉

南笙酒味 提交于 2019-11-28 21:09:03
原文地址: What Exactly Is..... The 300ms Click Delay 快速响应是所有 UI 实现的重中之重。研究表明,当 延迟超过 100 毫秒 ,用户就能感受到界面的卡顿。 然而,出于对手指触摸滑动的区分,移动端页面对于触摸事件会有 300 毫秒的延迟,导致多数用户感觉移动设备上基于 HTML 的 web 应用界面响应速度慢。 本文主要讨论上述延时的来历,浏览器生产商的考虑,以及我们作为开发者,当前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300 毫秒延迟的来历 这要追溯至 2007 年初。苹果公司在发布首款 iPhone 前夕,遇到一个问题 —— 当时的网站都是为大屏幕设备所设计的。于是苹果的工程师们做了一些约定,应对 iPhone 这种小屏幕浏览 桌面端 站点的问题。 这当中最出名的,当属双击缩放(double tap to zoom)。这也是会有上述 300 毫秒延迟的主要原因。 双击缩放 双击缩放,顾名思义,即用手指在屏幕上快速点击两次,iOS 自带的 Safari 浏览器会将网页缩放至原始比例。 下面以这篇 网站响应时间的文章 页面为例,刚一打开页面,除了文章本身,我们还看到顶部通栏、菜单等非关键性要素。 我们进入这个页面的目的显然是为了阅读这篇文章。所以当我们双击屏幕时,Safari 会相当智能地缩放至主体文章。 上述例子表明,iOS Safari 在双击后

移动端300毫秒延迟问题

99封情书 提交于 2019-11-28 21:08:47
移动端300毫秒延迟的由来:   双击缩放,顾名思义,即用手指在屏幕上快速点击两次,iOS 自带的 Safari 浏览器会将网页缩放至原始比例。 那么这和 300 毫秒延迟有什么联系呢? 假定这么一个场景。用户在 iOS Safari 里边点击了一个链接。由于用户可以进行双击缩放或者双击滚动的操作,当用户一次点击屏幕之后,浏览器并不能立刻判断用户是确实要打开这个链接,还是想要进行双击操作。 解决方案:     1、设置meta标签禁止缩放 @1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user-scalable=no"/>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initial-scale=1, maximum-scale=1">/ 表明这个页面是不可缩放的,那双击缩放的功能就没有意义了,此时浏览器可以禁用默认的双击缩放行为并且去掉300ms的点击延迟。 这个方案有一个缺点,就是必须通过完全禁用缩放来达到去掉点击延迟的目的,然而完全禁用缩放并不是我们的初衷,我们只是想禁掉默认的双击缩放行为,这样就不用等待300ms来判断当前操作是否是双击。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还是希望页面能通过双指缩放来进行缩放操作,比如放大一张图片,放大一段很小的文字。 @2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