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总线

STM32之GD25Q256应用笔记

我只是一个虾纸丫 提交于 2019-12-04 18:26:40
前言 使用标准 SPI 指令格式; 3 字节地址模式或 4 字节地址模式; 支持 SPI 总线 模式 0 和 模式 3 ; 存储容量 32MB ; 时钟频率范围: 80Mhz – 104Mhz ; 主机: STM32F103ZET6 ;主机的 SPI 总线模式应该与从机的 SPI 总线模式保持一致; 电路原理 内存组织 状态寄存器和扩展地址寄存器 备注:外部扩展寄存器仅用于 3 字节地址模式,用来设置更高的地址; 部分位说明: WIP 位: 只读;可以根据这个位判断Flash 的工作状态; WIP = 1 : Flash 正在执行写(数据或状态寄存器)操作或擦除操作; WIP = 0 :无执行写(数据或状态寄存器)操作或擦除操作; WEL 位: 可读写;WEL = 1 :使能写(数据或状态寄存器)操作或擦除操作; WEL = 0 :失能写(数据或状态寄存器)操作或擦除操作; TB 位、 BP3 、 BP2 、 BP1 、 BP0 位、 SRP1 、 SRP0 位: 可读写;保持0 ,不使用数据保护模式; LB3 、 LB2 、 LB1 位: OTP ,一次性可编程; 一旦这三个位都被置 1 ,安全寄存器将永久性变为只读 ;( GD25Q256 提供可被编程和擦除的具有 2048 字节的安全寄存器) DRV1 、 DRV0 位: 可读写;可编程读操作速度,默认值为01 , 75%

IIC总线规范

自作多情 提交于 2019-12-04 07:13:31
在消费者电子 电讯和工业电子中 看上去不相关的设计里经常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例如几乎每个系 统都包括 • 一些智能控制 通常是一个单片的微控制器 • 通用电路 例如 LCD 驱动器 远程 I/O 口 RAM EEPROM 或数据转换器 • 面向应用的电路 譬如收音机和视频系统的数字调谐和信号处理电路 或者是音频拨号电话的 DTMF 发生器 下面是 I2C 总线的一些特征: • 只要求两条总线线路 一条串行数据线 SDA 一条串行时钟线 SCL • 每个连接到总线的器件都可以通过唯一的地址和一直存在的简单的主机 从机关系软件设定地 址 主机可以作为主机发送器或主机接收器 • 它是一个真正的多主机总线 如果两个或更多主机同时初始化数据传输可以通过冲突检测和 仲裁 防止数据被破坏 • 串行的 8 位双向数据传输位速率在标准模式下可达 100kbit/s 快速模式下可达 400kbit/s 高速 模式下可达 3.4Mbit/s • 片上的滤波器可以滤去总线数据线上的毛刺波 保证数据完整 • 连接到相同总线的 IC 数量只受到总线的最大电容 400pF 限制 Q I2C 总线支持任何 IC 生产过程 NMOS CMOS 双极性 两线――串行数据 SDA 和串行时钟 SCL 线在连接到总线的器件间传递信息 每个器件都有一个唯一的地址识别 无论是微控制器 LCD 驱动器 存储器或键盘接口

网络基础知识整理笔记

ぃ、小莉子 提交于 2019-12-04 00:50:37
1.什么是网络 网络就是把不同地理位置的终端设备通过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及通信 2.网络的发展阶段 1.远程练级系统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 典型应用是由一台计算机和全美范围内2 000多个终端组成的飞机订票系统。 2.分组交换网络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 。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 典型代表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协助开发的ARPANET(阿帕网)。 3.开放式的标准化计算机网络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是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循国际标准的开放式和标准化的网络。 ARPANET兴起后,计算机网络发展迅猛,各大计算机公司相继推出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及实现这些结构的软硬件产品。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厂商的产品之间互联很困难。 1984年,ISO正式颁布了一个称为“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模型)的国际标准ISO7498。 在开放式网络中,所有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都遵循着共同认可的国际标准(OSI七层网络参考模型),从而可以保证不同厂商的网络产品可以在同一网络中顺利地进行通信。 4.高速网络技术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由于局域网技术发展越趋成熟,出现了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网络,智能网络等

ZYNQ的AXI_Lite 总线详解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3 00:43:02
https://www.cnblogs.com/milinker/p/6474706.html 12.1前言 ZYNQ拥有ARM+FPGA这个神奇的架构,那么ARM和FPGA究竟是如何进行通信的呢?本章通过剖析AXI总线源码,来一探其中的秘密。 AXI 总线与ZYNQ的关系 AXI(Advanced eXtensible Interface)本是由ARM公司提出的一种总线协议,Xilinx从6系列的FPGA开始对AXI总线提供支持,此时AXI已经发展到了AXI4这个版本,所以当你用到Xilinx的软件的时候看到的都是“AIX4”的IP,如Vivado打包一个AXI IP的时候,看到的都是Create a new AXI4 peripheral。 到了ZYNQ就更不必说了,AXI总线更是应用广泛,双击查看ZYNQ的IP核的内部配置,随处可见AXI的身影。 AXI 总线和AXI接口以及AXI协议 总线、接口和协议,这三个词常常被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心里要明白他们的区别。 总线是一组传输通道,是各种逻辑器件构成的传输数据的通道,一般由由数据线、地址线、控制线等构成。接口是一种连接标准,又常常被称之为物理接口。 协议就是传输数据的规则。 AXI 总线概述 在ZYNQ中有支持三种AXI总线,拥有三种AXI接口,当然用的都是AXI协议。其中三种AXI总线分别为: AXI4:(For high

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存储容量计算题理解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3 00:30:01
1. 地址总线:一个cpu的N根地址总线,则可以说这个CPU的地址总线宽度为N。这样cpu最多可以寻址2的N次方个内存单元。 2. 8根数据总线传送一个8位二进制,数据线数量相当于每单元的位数 3. 存储容量=单元数*每单元的位数,一般每单元位数都是8 例1.若256KB的SRAM具有8条数据线,则他具有多少条地址线 例2.写出下列的RAM芯片片内的地址线和数据线的条数:(1)4K*8位;(2)512K*4位;(3)1M*1位;(4)2K*8位 例3.设有一个具有20位地址和32位字长的存储器,问: 1.该存储器能储存多少个字节信息 32÷8×(2^20) B = 4×2^20 B = 4^20 B = 4 MB 2.如果存储器由512K*8位SRAM芯片组成,需要多少片 3.需要多少地址线做芯片选择 文章来源: 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存储容量计算题理解

CPU分几核几核的是什么意思?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3 00:03:02
CPU的几核分类其实是按照CPU的地址总线数量来分类的 单核心的地址总线数量是8条 双核心就是16条 三核心就是24 依次类推,核心的多少,只需要知道地址总线的多少,然后除以8就得出来了 地址总线: 地址总线 (Address Bus;又称:位址总线) 属于一种电脑总线 (一部份),是由 CPU 或有 DMA 能力的单元,用来沟通这些单元想要存取(读取/写入)电脑内存元件/地方的实体位址。 地址总线AB是专门用来传送地址的,由于地址只能从CPU传向 外部存储器 或I/O端口,所以地址总线总是单向三态的,这与数据总线不同。地址总线的位数决定了CPU可 直接寻址 的内存空间大小,比如8位微机的地址总线为16位,则其最大可 寻址空间 为2^16=64KB,16位微型机的地址总线为20位,其可 寻址空间 为2^20=1MB。一般来说,若地址总线为n位,则可 寻址空间 为2^n字节。 地址总线的宽度,随可寻址的内存元件大小而变,决定有多少的内存可以被存取。 举例来说:一个 16位元 宽度的位址总线 (通常在 1970年 和 1980年早期的 8位元处理器中使用) 到达 2 的 16 次方 = 65536 = 64 KB 的内存位址,而一个 32位元 位址总线 (通常在像现今 2004年 的 PC 处理器中) 可以寻址到 4,294,967,296 = 4 GB 的位址。 在大多数的微电脑中

使用s3c2440芯片对外挂的nor flash进行读写擦除操作

一曲冷凌霜 提交于 2019-12-01 06:54:52
学习目标: 1、了解nor flash存储芯片的概念和特性 2、掌握使用s3c2440芯片对外挂的nor flash进行读写擦除操作 1、NOR Flash的简单介绍 NOR Flash最早是由Intel公司于1988年开发出的,是现在市场上两种主要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之一,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存储器市场上由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Memory电可编程序只读存储器)和EEPROM(电可擦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 Only Memory)一统天下的局面。NOR Flash最大特点是支持XIP(Execute On Chip),既程序可以直接在NOR flash的片内执行,在NOR Flash中的代码运行时不需要重定位复制到RAM内。NOR Flash的地址线和数据线分开,数据的读取和RAM很类似,只要能够提供数据地址,数据总线就能正确给出数据。不过不能直接对它进行写操作,执行写操作之前需要先发送固定的命令序列,然后发送写操作的地址和数据。 NOR Flash存储器的最小访问单元一般分为8位和16位的,也有一些NOR Flash器件同时支持8位和16位模式,这种Flash的位宽可以在设计硬件时选择,当芯片的BYTE#引脚接为高电平,芯片工作在位宽16位模式,BYTE

I2C总线协议

安稳与你 提交于 2019-11-30 19:49:26
转自: https://www.cnblogs.com/aaronLinux/p/6218660.html 1.I2C总线物理拓扑结构       I2C总线在物理连接上非常简单,分别有SDA和SCL及上拉电阻组成。通信原理是通过SCL和SDA线高低电平时序控制,来产生I2C总线协议所需要的信号进行数据传输。 在总线处于空闲状态时,两线被上面所接的上拉电阻拉高,保持高电平 。   I2C通信方式是半双工。SPI和UART为双工 2 I2C总线特征   I2C总线上的每一个设备都可以作为主设备或者从设备,而且每一个设备都会对应一个 唯一的地址 (地 址通过物理接地或者拉高 ,可以从I2C器件的数据手册得知,如TVP5158芯片,7位地址依次bit6~bit0:x101 1xxx, 最低三位可配,如果全部物理接地,则该设备地址为0x58, 而之所以7bit因为 1个bit要代表方向,主向从和从向主 ),主从设备之间就通过这个地址来确定与哪个器件进行通信,在通常的应用中,我们把CPU带I2C总线接口的模块作为主设备,把挂接在总线上的其他设备都作为从设备。 I2C总线上可挂接的设备数量受总线的 最大电容400pF 限制 ,如果所挂接的是相同型号的器件,则还 受器件地址位的限制 。 I2C总线数据传输速率在标准模式下可达100kbit/s,快速模式下可达400kbit/s,高速模式下可达 3

【计算机组成原理】中央处理器CPU

不问归期 提交于 2019-11-30 15:20:06
一、CPU的功能和基本结构 1、功能 当用计算机解决某个问题是,我们首先必须为他编写程序,程序是一个指令序列,这个序列明确告诉计算机应该执行什么操作,在什么地方找到用来操作的数据,一旦把程序装入内存器,就可以由计算机来自动完成取出指令和执行指令的任务。专门用来完成此项工作的计算机部件称为中央处理器,通常简称CPU。 虚线框就是CPU结构 CPU通过地址总线 数据总线来访问存储器或者输入输出端口。 ALU:执行运算 两个数一个来自缓存寄存器DR 一个来自累加器AC 运算结果暂时存放到累加器中 状态条件寄存器:0标志位 溢出标志位 等 缓冲寄存器DR:信息进出CPU都有在这蹲点,不论是指令还是数据进CPU都要先进缓存寄存器DR。 指令寄存器:当前正在执行的指令,这里的指令中包含操作码和地址码,将操作码送入指令译码器就知道指令是做什么的,指令译码器把翻译结果告诉操作控制器和时序产生器,他们再按照时间顺序向计算机的执行部件发出执行命令。 程序计数器:下一条将要执行指令的地址 地址寄存器:存放CPU正在访问的内存的地址,一般和地址总线直接相连 CPU的基本部分由运算器 cache和控制器三大部分组成。 二、指令的执行过程 1.指令周期的基本概念 问题:计算机读取的指令和数据都是存在存储器里面的二进制代码,计算机如歌区分这二进制代码是指令还是数据? 计算机能自动的工作

iic与spi这两种通讯协议

ぃ、小莉子 提交于 2019-11-30 07:57:29
IIC vs SPI 现今,在低端数字通信应用领域,我们随处可见IIC (Inter-Integrated Circuit) 和 SPI (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的身影。原因是这两种通信协议非常适合近距离低速芯片间通信。Philips(for IIC)和Motorola(for SPI) 出于不同背景和市场需求制定了这两种标准通信协议。IIC 开发于1982年,当时是为了给电视机内的CPU和外围芯片提供更简易的互联方式。电视机是最早的嵌入式系统之一,而最初的嵌入系统是使用内存映射(memory-mapped I/O)的方式来互联微控制器和外围设备的。要实现内存映射,设备必须并联入微控制器的数据线和地址线,这种方式在连接多个外设时需大量线路和额外地址解码芯片,很不方便并且成本高。为了节省微控制器的引脚和和额外的逻辑芯片,使印刷电路板更简单,成本更低,位于荷兰的Philips实验室开发了 ‘Inter-Integrated Circuit’,IIC 或 IIC ,一种只使用二根线接连所有外围芯片的总线协议。最初的标准定义总线速度为100kbps。 经历几次修订,主要是1995年的400kbps,1998的3.4Mbps。有迹象表明,SPI总线首次推出是在1979年,Motorola公司将SPI总线集成在他们第一支改自68000微处理器的微控制器芯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