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基础篇之NAT(原理)
一、NAT的产生 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极速增多,致使IPv4可用地址空间逐渐枯竭。尽管IPv6可以在根本上解决地址枯竭问题,但IPv4发展到IPv6还需要一个过渡,而这便产生了NAT。 二、NAT的作用 IP地址分为公网IP与私网IP。一般情况下,在互联网中,公网IP可直接访问,私网IP无法直接访问。而NAT则是将私网IP地址转换为公网IP地址(将IP报文头部的私网IP地址改为可以提供访问的公网IP地址),从而实现用户上网功能或服务器在互联网上提供服务。NAT还可以使得一个公网IP代表多个不同的内网IP,这样便节省了IP地址资源。 三、NAT的类型与分类 NAT分为静态转换、动态转换、端口转换 1、 静态转换 :私有地址与公有地址进行一对一的映射。这种一对一映射无法缓解可用公有地址短缺的问题。 2、 动态转换 :私有地址与公有地址进行一对多的映射。首先建立公有地址地址池,私有地址向外通信时,会从公有地址地址池中选择非在用的公有地址进行映射,当通信结束时,释放映射关系,公有地址重新恢复到地址池中待用。弊端:若私有地址向外通信,而公有地址地址池中无可用公有地址时,会等待公有地址释放后在进行通信。 3、 端口转换 :在大多数网络中,一般都使用的是IP上的某个端口(如80、443、3389等),所以不需要进行全地址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