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胜后战。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零)
一本书写来必有受众。
《孙子兵法》的受众是君王和将才。御驾亲征的君王很少,给君王看更多的是为了说服君王和表明忠心。
将才是《孙子兵法》的真正使用者。反过来,如果想成为将才,应精研此书。
读孙子兵法,处事有谋略有战术,更有成效。
(一)
先胜后战。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不可胜在己,是修养保全,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积累实力,保持常青风采,做喜欢的事情,臻于佳境。守,是胜的积累。具体而言:强身健体多运动,勤学乐作善总结,清心宁神久悦美。
可胜在敌,是观察形势,敏锐捕捉对方破绽并痛击之。观形造势,造胜算之势,胜于易胜。
不可胜时,宜养精蓄锐,谋定而后动,一战而定。
准备/积累、等待/忍耐、行进/机变,均是整个战斗中的重要部分。
善胜者,无智名,无勇功。
孙子讲的都是非常朴素的道理。他始终提倡的是打胜算大的仗,而不是靠智巧取胜,尽管后者也很重要。
要贯彻朴素的道理,需要扎实的基础实力和对形势的判断力。 兵法人人可读,扎实的实力和审时度势的判断力却不是人人具备的。此无可用巧。
实力:丰实的经济能力,丰富的精神生活,温润从容的为人处世之能,敏锐的感知和判断,当机立断的决策力。
(二)
计篇。计,计算、筹划,是论证可行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庙算胜者,可决胜于千里之外。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事先计:胜算几何。
比如发布。此次改动了哪些?分别有哪些风险?怎样规避风险?验证了没有风险,谨慎发布即可。忌写了一通代码,不加影响面评估,到发布点了就直接发布。
比如新启一个项目。计划带来怎样的业务增长或实现什么战略目标?时机是否适宜?技术和业务架构是否可以支持?设计开发人员搭配是否合理? 投入产出比如何?忌不加思索为做需求而做需求,做完了就扔给继任者去维护。
(三)
作战。讲战争的预算。计算成本、风险和获利。细算账。
良将必事先算好成本账,评估清楚风险。若要战,必有切实的益处,对长远战略目标有重大意义;次将则为了个人荣辱而战,置国家的存亡和兵士的生死而不顾。
利害权衡清楚。先能避害,然后才可趋利。
战争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并非打仗那么一瞬间的刺激和故事。作战耗费巨大,可导致国力民力空虚,因此,作战贵拙速而不贵久。
(四)
拙速,就是准备要慢,动手要快。这就是林彪著名的“四快一慢”战术。
“四快”是指: 1.向敌军前进要快。进攻时要善于出其不意,长途奔袭,以抓住敌军。
2.攻击准备要快。抓住敌军后,看地形、选突破口、调动兵力、布置火力、构筑工事、战斗动员等各项准备都要快。
3.扩张战果要快。突破“一点”后,坚决扩张战果,使敌军无法恢复防御。
4.追击要快。敌军溃退后,要猛追到底,使敌军无法逃跑和重新组织抵抗。
“一慢”是指发起总攻击要慢。要在查清敌情、地形,选好突破口,布置好兵力、火力,做好准备后再发起进攻。
(五)
魏文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
对曰:“数战数胜。”
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
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吴起也有类似思想:然战胜易,守胜难。故曰,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有点反直觉反常识。古代人虽然思想朴素,但智慧精当。所谓百战百胜,只是些津津乐道的谈资,并不足取。
真正的英主懂得沉静忍耐,养精蓄锐,使敌不可犯,国不容侵。
(六)
全国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七)
守静柔,不擅动,善隐匿。立于不败之地,不败之境。
胸中有全局,调动敌人,而非被敌人调动。保护好自己,不轻易出战。
人性的弱点,就是好大喜功。
小心“焦虑性动作”,那是最能毁人的。
本谋和初心,是我们每天、每事,要对照检核的,要拒绝冲动,拒绝诱惑,排除干扰,坚持本谋,不忘初心。
(八)
编制搞好了,组织架构搞好了,管很多人就跟管很少的人一样,和运用自己的手臂一样方便。
(九)
善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之变,不可胜数。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参考书籍:
-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 《十一家注孙子》
来源:博客园
作者:琴水玉
链接:https://www.cnblogs.com/lovesqcc/p/11689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