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身份-ERC1484、ERC725 、ERC1056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3 00:09:02

  • ERC1484

作为一种身份聚合协议,ERC-1484开启了一种全新的身份管理思路。

该协议基于以太坊区块链的身份管理和聚合框架,允许实体通过单一的身份注册中心智能合约声明身份,以多种方式将其与以太坊地址相关联,并使它与智能合约进行交互。

值得关注的是,ERC-1484不仅可以创建具有自主权的身份,还可以原生支持ERC-725和ERC-1056身份。

  • ERC 725

谈到ERC-1484就不得不提到ERC-725和ERC-1056,既然有了这两个身份协议为何还要开发ERC-1484这样一个全新的身份协议呢?ERC-725身份标准填补了以太坊身份认证环节的缺失,

ERC-725本质上是一个智能合约,它构成管理身份和信任的基础,并保证智能合约协议的执行。

简单来说,它是一个身份验证和识别机制,将为数字合约提供更有保障的身份认证,由于ERC-725只是设定了一个接口,因此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实现它们。

从整体上看,ERC-725处于十分初级的身份协议阶段,只是对区块链身份管理的方法对进行了最基本的定义,仅包含合约地址、合约接口、声明注册表等基础组件,无法应对复杂的身份管理工作,同时也缺乏与不同协议之间的互操作性,因此其适用范围十分有限。

由于身份创建的成本仍然是一个大问题,而ERC-725正面临这样的问题。开发人员认为,身份创建应该是免费的,并且应该可以在离线的环境中进行,这就要求身份识别系统既要适用于链下,同时也要适用于链上识别。基于这一理念,ERC-1056轻量级身份系统由此诞生。

  • ERC 1056

这一标准是由区块链身份创业公司uPort提出,该标准描述了一个身份系统,其中所有的以太账户都是有效的DIDs,这意味着创建身份与创建密钥对一样简单,同时该身份创建也是免费的,并且所有的以太钱包都是有效身份。

值得一提的是,ERC-1056符合W3C可验证声明工作组关于去中心化身份标识符的建议,扩展了以太坊生态系统之外的标准化工作。

uPort使用ERC-1056作为DID标准,并结合ERC-780声明注册表,创建了兼容W3C的DID认证体系结构,使任何地址、钱包或身份都能与ERC-1056兼容。这就比其他模型都更具包容性,因为任何以太坊地址都可以用于认证,而不需要该地址与智能合约进行交互。而其他DID标准则要求创建一个特定的智能合约,这无疑会带来很大成本。

  • ERC 1484

  • 用户对自己的身份拥有最终控制权

  • 用户可以将一些繁琐的身份管理任务交给身份服务商

  • 用户可以完全控制想要链接到身份的应用程序

身份声明、关联地址管理、身份服务商和解析器。

  • 身份注册(Identity Registry):一个单一的智能合约,它是所有身份的中心。身份注册的主要职责是为身份强制分配一个命名空间,这些身份由以太坊身份标识号(EINs)单独标识。

  • 关联地址(Associated Address):与身份标识公开关联的以太坊地址。想要成为身份的关联地址,身份必须从候选地址和已有关联地址生成经过签名的消息,身份还可以通过生成一个经过签名的信息删除关联地址。

  • 身份服务商(Provider):A用户可以授权代表B用户对A用户进行操作的以太坊地址,比如B用户代表A用户添加或删除关联地址、解析用户身份等。身份提供商存在的意义在于方便用户采用身份方案,同时使身份管理更加容易。

  • 解析器(Resolver):包含与身份相关的任意信息的智能合约,这些可以是简单的认证结构,也可以是更复杂的去中心化应用程序,每个解析器都可以添加使身份更明确的标识。

  • 恢复地址(Recovery Address):以太坊地址(账户或智能合约),可用于恢复丢失的身份。

  • 身份禁用:在无法恢复身份控制的情况下,这一功能提供了一种应急措施来永久禁用身份。它虽然删除所有关联地址和身份服务商,但对身份进行了保留,其存在的信息依然不会改变,只是失去了对身份的控制。

标签
易学教程内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或用户发布的内容,如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欢迎反馈
该文章没有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点击提问,说说你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一起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