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 永不过时的气象服务

痞子三分冷 提交于 2020-12-19 05:39:32

【加入读者交流群请扫码】


【前言】连续推了四期《农产品期货的气象服务产品设计》,一篇比一篇阅读量低,可能有点不接地气吧,从第二篇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但做事情还是要做的完整。农产品期货的气象服务在我国确实还没有大规模开展起来,原因很多,期待同行们一起分析讨论。我国是农业大国,“家里有粮,心里不慌”,气象为农服务我觉得永不过时,并且农业气象是一项非常值的讨论的课题。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农业气象。


【正文开始】我国人口众多,吃饭问题是人们生存的头等大事。农业是衣食之源,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如果在吃饭上出了问题,那就不用再谈什么社会发展了。尤其是在我国,如此大体量的人口,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是我国人民的命脉,不重视农业发展就等同于不尊重生命。所以设定了18亿亩的耕地红线,设占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全国14亿人口的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物和纺织用纤维等,除少数年份为调剂品种而有进口外,都来自本国农业。如果农业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此外,光保证量还不够,还需要在质上不断提升。当前人们的生活需求早就不满足吃饱饭的阶段,还需要吃好,绿色自然、品质优良的食品越来越受欢迎,而这些全部是我们农业要解决的问题。


农业的重要性就不再赘述了,该聊聊今天的主题农业气象了。我非农业气象专业,先给自己科普一下,以下内容来自网络搜索。农业气象学是应用气象学科中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农业气象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围绕农业的发展与现代化,不断认识和解决生产中的气象问题,提出促进农业生产的最优气象条件和措施。农业气象学是以利用、创造有利并规避不利气象条件为目的,为农业的高产、优质、低消耗而服务的一门边缘学科。农业气象条件指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光、温、水、气等基本要素的时空分布。农业生产对象和过程与气象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象条件的发生、变化和分布规律;另一方面是受气象条件影响和制约的有关农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农业主要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生产活动,光、热,水、气的某种组合对某项生产有利,形成有效的农业自然资源;另一种不同的组合可能就会对农业生产有害,构成农业自然灾害。农业气象学的基本任务就在于研究这些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农业的区划和规划、作物的合理布局、人工调节小气候和农作物的栽培管理等服务;另外还要开展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服务,对农业生产提供咨询和建议,以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现代农业气象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作物气象畜牧气象林业气象、病虫害气象、农业气候农田小气候和小气候改良、农业气象预报、农业气象观测和仪器等。


科普结束,对农业气象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农业气象服务的主旨就是为了有效利用气候资源,为农业生产保质保量而服务。昨天去一个朋友的果园里采摘樱桃,他和我说了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本来今年樱桃会是一个大丰收,三月份开花授粉长势都非常好,可四月份的一次大降温让樱桃损失惨重,产量连去年的一半都没有。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农业气象服务的重要性。前几天讨论的农产品期货的气象服务产品设计中已经对天气影响有了比较多的论述,可以说农作物的整个生长周期都受气象条件影响,相比其他行业的气象服务来说,农业气象服务才真的是强依赖、高价值。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有经验的农民就是半个天气预报员,看天气就知道什么时候该播种、什么时候该除草了,都是挑选有利的天气情况下进行劳作。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听到的一句谚语:云彩往南,开大船,云彩往东,刮大风。通过观察空中云的行动方向判断未来天气变化,从而指导农业生产,这可能是最原始的气象为农服务了。当前的天气预测技术早已不需要参照谚语和人工经验了,但给我的感觉是气象为农服务没有跟上天气预测技术,也没有真正发挥出气象服务的应有价值。先留个疑问,还需要充分的调研理解,但有个直觉,就是商业价值不对等。粮食、农产品早就成为商品了,但气象为农服务却没有商业化,这就造成供求双方(农业产值和气象服务)不在相同的价值线上,也就无法实现气象服务应有价值了。更深层次的原因希望农业气象服务的专家老师可以分享讨论。

【如果觉得有价值,请扫码关注】


近几年,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发展迅猛,各种平台、系统如雨后春笋般到处开花。先看一个来自中国气象局的官方报道。中国气象报社5月26日报道:近日,中国气象局印发《全国智慧农业气象能力建设2020年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推进农业气象服务规模化、集约化、智慧化、品牌化发展,全力保障农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全年农业再夺丰收。《方案》从五个方面对智慧农业气象能力建设提出目标和任务,包括农业气象大数据能力建设、“云+端”国省一体化智慧农业气象业务平台建设、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及应用、农业气象业务核心技术能力建设和农业气象试验能力建设。详情请点击如下链接:

【 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2005/t20200526_554409.html 】

在今年国务院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粮食生产要稳字当头,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要保持基本稳定。要实现这个“稳”字,智慧化农业气象服务要发挥重要作用。当前的农业气象服务也逐步走向数字化、智能化阶段,很多气象部门与一些气象公司合作在田间地头安装了先进的物联网探测设备,研制了复杂的农业气象数值模型,开发了方便的移动应用APP,科学指导农业生产,但还处在小规模的实验和试点阶段,并没有大规模的铺开。我国有九大商品粮基地,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覆盖的还只是很小范围。



提到现代化的农业,以色列和日本的精耕细作一直让人津津乐道。我国当前农业存在四大问题:1、人均粮食占有量低;2、农业综合生产力低、抗灾能力差,农业生产率波动大(所以稳是第一要务);3、农业结构不合理,林业和渔业比重太小;4、农业污染严重,耕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要解决好我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未来也要由粗放型的农业发展向精细化方向转变,那么精耕细作将是我们应该借鉴和实施的有效手段,这就对智慧化农业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在越来越有限的耕地面积上全部覆盖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还要让气象真正成为农业生产的得力助手和增产提质的助推器,并且加快气象为农服务的商业化进程,让农业产值和气象服务处在同一个价值线上,共同成长。


【后记】气象为农服务今天算是开个头,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业的发展趋势是高度的知识化、社会化、国际化、商业化、资本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工厂化等积极因素交织融合在一起,并且农业对我国经济建设有很大的约束力。“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因此我认为农业气象是永不过时的气象服务,也应该是我们气象部门大力发展和“精耕细做”的重要服务领域。由于专业和学识有限,不妥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如需进一步沟通合作,请联系作者】



本文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 编外气象人(OutWeatherMan)。
如有侵权,请联系 support@oschina.cn 删除。
本文参与“OSC源创计划”,欢迎正在阅读的你也加入,一起分享。

易学教程内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或用户发布的内容,如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欢迎反馈
该文章没有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点击提问,说说你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一起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