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确认机制TACK的通俗解析

随声附和 提交于 2020-11-29 10:47:44

在SIGCOMM的众多研究方向中,传输协议TCP优化是一个经典的课题,与TCP优化相关的工作必须达到一个极高的“阈值”才可能被录用。笔者论文“TACK: Improving Wireless Transport Performance by Taming Acknowledgments”作为传输协议方向的文章成功入围,多年苦心钻研没有白费,努力有被看到,不禁备感幸运。这篇文章除了得到网络界大佬谭焜博士和郑凯博士的指导外,还受到了清华大学徐恪教授也就是我博士导师的财力(支持我实习的房租)和学术上的大力支持,感激无法言表。这篇文章也受到了斯坦福大学大牛Keith Winstein的指导和支持,Keith在自己的个人主页是这么介绍我们的合作过程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今天给大家简单地对文章进行通俗化的解析,算作导读。

进入正题。

TACK技术背景:无线网络干扰难题

作为万物互联 “最后100米”的通信网络技术,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催生了各式各样新型的移动应用。无论是通过无线路由器把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视等智能化设备接入到互联网,还是通过WiFi直连技术架起设备与设备之间的捷径,WLAN为生活数字化和新型应用(如4K无线投屏、AR/VR交互式游戏等)的涌现,提供了无限可能。​

WLAN最常用的技术就是WiFi。WiFi通常工作在非授权公共频段(2.4GHz或5GHz),非常容易受到“外部干扰”。这种干扰将造成网络质量突发性劣化和间歇式丢包,导致用户体验下降,例如视频应用可能出现花屏、卡顿,甚至业务中断。

业界针对无线传输协议的优化,通常更关注“外部干扰”,即采取某种算法应对网络抖动或丢包。然而,无线传输过程中还存在所谓的“内部干扰”——同一连接中ACK报文对数据报文的干扰。传统传输协议TCP因为要保证可靠,在发送数据报文的同时,难以避免地频繁发送ACK报文。另一方面,WiFi的半双工特性和冲突避免机制,造成ACK报文与和数据报文形成了直接的资源竞争,在传统TCP的ACK机制下,控制报文(ACK)几乎要占用将近一半的可用频谱资源。而且,带宽越大,“内部干扰”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减少ACK报文的数目从而降低“内部干扰”,不仅可以提高无线传输的有效带宽利用率,而且还可以在弱网下将有限的宝贵传输资源留给数据报文。

然而,传统TCP依赖于高频度的ACK进行传输控制,简单粗暴地减少ACK的数目,却又可能造成滑窗效率低下、缓冲区压力倍增、以及应用响应时延增加。具体表现为数据突发、窗口更新缓慢、时延评估不准确、丢包恢复鲁棒性下降等。另外,注意到,无线网络同时面临“外部干扰”和“内部干扰”,传输协议如果只强化抗“内部干扰”的手段,就不可避免会降低其抗“外部干扰”的能力。以上这些矛盾点都使得问题极具挑战。

TACK技术方案:“鱼与熊掌兼得”

这篇文章提出“TACK”(Tame ACK,驯服的确认机制)机制,不仅可以最小化ACK的数目,而且还保证传输控制过程的井然有序,正所谓“鱼与熊掌兼得”。TACK机制颠覆了传统协议确认机制的“简单粗暴”和固有设定,赋予了ACK报文更多的智能和灵活性。其设计原理,可以简单地理解成三点:1)多ACK种类适应不同场景需求;2)ACK按需携带更多必要的信息;从而实现:3)更少但足够的ACK数目。具体来说,引入一种“即时ACK”报文加快传输控制对即时事件(例如丢包)的反馈和响应,同时,引入一种高度自适应的“周期ACK”报文保证反馈的鲁棒性和可靠性。这种“周期ACK”报文是以时钟周期触发的,而并非以包接收或者超时等事件触发,这种ACK的数量不会跟吞吐成比例,也就不会造成“内部干扰”随着吞吐增大而增大。“即时ACK”报文和“周期ACK”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和高效协同,加上基于TACK机制的丢包恢复、时延探测和速率控制算法,可以保证丢包恢复的鲁棒性、时延探测的准确性以及速率控制高效性。

TACK机制作为一种创新的传输协议确认机制,可以在不同的协议载体(例如TCP/UDP/QUIC)上进行实现。我所在的研究团队,依托其创新的用户态极简协议,为华为全场景生态提供了高效的连接通道,从而支撑万物互联的数字世界。例如,自华为手机系统EMUI 9.1以来,华为、荣耀旗舰手机和智慧屏等10余款产品均采用了基于TACK的极简协议,“无线”实现“有线”的效果,打造零花屏、不卡顿、稳定低时延的高清视频和游戏投屏体验。

更多的细节可以阅读论文: Tong Li, Kai Zheng, Ke Xu, Rahul Arvind Jadhav, Tao Xiong, Keith Winstein, Kun Tan. “TACK: Improving Wireless Transport Performance by Taming Acknowledgments.” Proceedings of the 2020 Conference of the ACM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Data Communication (ACM SIGCOMM), pp. 15-30, 2020.

也可以访问我的主页,获取PPT和视频资料:https://leetong.weebly.com/

标签
易学教程内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或用户发布的内容,如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欢迎反馈
该文章没有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点击提问,说说你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一起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