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似乎饱受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 的困扰, 自然, 你我大概都不例外.
我之前就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拖延症的悖论的文章里就曾提到一个笑话:
几个月前,在书店看了一本关于战胜拖延症的书,觉得挺好的就买下了,到现在还没怎么看......
那么怎么去对付它呢? 有一种方式你也许也听过了, 叫所谓的"番茄工作法(Pomodoro)".
这个方式叫 Pomodoro, 为啥不是 Tomato 呢? 因为这是一个意大利人 Francesco Cirillo(弗朗切斯科 西里洛)在 1980 年代发明的, pomodoro 在意大利语(Italian)中就是番茄的意思.
所谓的 Pomodoro, 就是一个简单的倒计时器, 你定一个 XX 分钟的倒计时, 然后它就滴答作响, 到了设定的时间, 它就响铃提示你时间到了, 就这么一个玩意.
<!--more-->
应用番茄法的四要点
当然, 光是有一个计时器还不行, 一个完整的番茄工作法流程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1. 设定一个 25 分钟的倒计时(25 minutes).
为什么是 25 分钟? 因为科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 大部分人能够集中精力 25 分钟左右, 超过之后, 专注度就开始下降.
当然了, 如果你觉得自己"骨骼精奇", 与众不同, 你也可以稍微设长一点.
又或者经过一段时间实践, 你专注的能力提高了, 以及某些任务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 你不希望被频繁打断,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延长.
需要指出的时, 25 分钟是有具体要求, 在后面两点中会提到, 所以你也许不需要急着觉得这个时间太短, 而自己似乎可以坚持更长的时间.
另外, 当时间到了之后, 你觉得可以继续则完全可以继续直到你觉得需要停下来, 一般来说, 这不会造成太大的干扰, 我们更担心的是你不能坚持高效的 25 分钟, 坚持不走神不开小差. 有人能一坐坐两个小时, 可你要仔细观察他们的话, 可能会发现他一会搞搞这个, 一会搞搞那个, 根本没有在专注的做一件事, 这样坚持的哪怕是 250 分钟也意义不大.
2. 排除干扰(no interruption)
把你的网线剪断! 嗯, 开个玩笑... 不过你确实应该注意, 如果你经常受到各类即时消息弹出的诱惑, 你确实可以考虑把 wifi 连接给暂时断掉, 手机的也断掉, 移动信号也停掉, 设成静音, 把手机倒扣连提示的呼吸灯也眼不见为净, 甚至把手机放远.
保持手机有信号即可, 真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别人会打电话给你的, 相信我!
真的, 没有人真的有那么重要, 即便你贵为美国总统又怎样? 地球离开你就不转啦? 还不照样转!
3. 专注(focus)
其实为啥第二点要你排除干扰呢? 就是要让你在这段时间专注! 这段时间你就啥也别乱想, 啥也别瞎搞, 好好做你要做的事就完了.
甚至连喝水上厕所这些事也别干! 25 分钟不喝就能渴死你不? 25 分钟不尿能憋死你不? 要相信自己的膀胱!
跟你说个科学事实吧, 但你坐着不动不喝水也不上厕所时, 如果你的身体真的渴了, 你的膀胱还能进行某种骚气的"逆操作", 从尿里把一些水分重新搞回去血液中, 这样一来, 即补充了水分, 又降低了膀胱中的尿量, 因此也降低了尿意, 一举两得, 所以你看, 你也许真的不需要动!
就像前面说的, 有人也许觉得第一点的 25 分钟太短, 似乎做不了多少事, 其实或许是你不太专注造成的. 你试过连续不停的跑 25 分钟吗? 试过你就知道有多累了, 如果你是跑跑停停就当我没说好了.
4. 结束后的奖励(reward)
当 25 分钟的专注工作完成后, 就可以给自己 5 分钟的休息时间, 可以走动一下, 喝点水, 以放松自己紧绷的神经. 你还可以上上网, 刷个小视频, 或闲聊一下, 或吃点坚果, 巧克力之类的零食, 这些奖励会让你的大脑感到愉悦, 以后也更有动力去做这件事情, 这会建立一种正循环反馈.
不要忽视这种必要休息, 奖励及放松之类的动作, 大脑在某些方面与我们的肌肉类似, 不知道你搞过健身没有, 很多的动作都是一组一组的, 做完一组就要休息一会再做下一组, 正所谓"一张一弛", 也许你不想浪费时间, 但记住你的大脑不是一台可以连续工作的机器, 自然你是可以坚持更长时间, 但你的大脑已经感到疲惫, 专注度下降, 工作效率下滑, 而你可能意识不到!
为何说你可能意识不到? 某种意义上, 就像很多喝醉酒的人往往还觉得自己没有喝醉那样, 当大脑疲惫时, 它的感受就不那么敏锐了, 从而感受不到自身的疲惫不也很正常吗?
即便是现在也依然不时能听到煤气中毒死亡的事, 但一个人吸入太多的一氧化碳, 他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意识在逐渐模糊, 最后导致悲剧的发生.
所以, 当 25 分钟过去时, 跑到外面的阳台上呼吸下新鲜空气吧, 调整下节奏是必要的, 让大脑重新充满活力, 否则, 你节省下来的 5 分钟可能得不偿失:
另外一点, 专注的时候, 过于聚焦, 也有一个副作用, 那就是思维的视野过于狭窄, 抑制了我们的创造力, 稍微的放松或许能让你想到更好的主意.
长期来看, 如果你经常过度的使用你的大脑, 忽视其感受, 经常让它陷入疲倦而又得不到奖励, 它就会慢慢厌倦这件事情, 从而导致你在做这些事情时启动性极差.
拖延症背后的机制
最后, 我们来说说神经科学家们对拖延症背后心理机制的认识, 以及为什么番茄工作法这种机制是有效的.
研究表明, 当拖延发生时, 大脑中和痛苦相关的区域被激活:
这个区域叫做 Insular Cortex, 通常叫做岛叶或岛叶皮层
于是大脑开始寻找一些规避痛苦的办法, 比如转移注意力去刷个小视频啥的, 这能带来短时的愉悦, 冲淡这种痛苦的感觉, 与此同时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就被拖延了.
可你自然会问, 为啥一做真正重要的事情, 大脑就会感到痛苦呢? 这背后跟我们过度地关注结果有关, 因为我们想要的是"完成"这件事, 而不是"去做"这件事.
完成一件事是比较困难的, 我们可能经常不能很好的完成, 经常受到挫折, 一来二去大脑就逐渐对这事感到厌倦与害怕, 总像回避它, 因为它总是带来不好的体验, 带来痛苦的感受, 这也就是为啥一想到要做这事, 痛苦区域就激发了, 然后就习惯性地拖延.
为何番茄工作法能有效?
明白了这点, 解决的方式就不难得出了, 那就是从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
举个例子, 周末要让家里的小朋友写作业, 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呢? 一种方式是要求小朋友写完作业才可以去玩, 写不完就一直给我坐着写! 显然, 初衷虽然是好的, 但这种方式就是过于关注结果, 不断地操作下来最终很可能是小朋友对写作业形成拖延.
而另一种方式呢, 那就是这里提到关注过程方式, 你可以这样去要求小朋友, "你好好坐着写 25 分钟作业, 这段时间别三心二意的, 25 分钟之后, 就可以歇一下, 到时再看看什么情况..."
如果你注意到前面说的番茄工作法的四要点, 就不难发现, 它并没有关注结果, 它只要求你投入时间, 只要求你这段时间要专注不受干扰, 它没有要求结果.
它要求奖励, 但这个奖励也不与结果挂钩, 没有说做完这件事情就不能奖励甚至要受到惩罚, 不是这样的, 而是只要你投入了这 25 分钟的过程, 你就可以得到奖励, 我不去问你事情完成没有, 我只会问你你投入了 25 分钟没有!
而这里, 还要特别提到一点, 这也是神经科学家们的重要发现. 前面不是说了, 拖延与痛苦的触发有关, 大脑感到很不舒服; 可是另一方面, 当你一旦开始了做这件事情之后呢? 很快的, 这种 神经不适(neuro discomfort) 就会消失!
某种程度上说, 你的大脑其实也是蛮矫情的. 当你想开始一件重要的事情时, 它会拼命地向你喊:"不要呀, 救命呀, 我不要这样, 给我短视频, 我要刷短视频...", 可你不再去理会这个声音, 而是按部就班开始你的 25 分钟, 很快的, 它就安静下来不再嚷嚷了.
为啥呢? 或许它意识到了反抗是徒劳的, 或许你的正襟危坐给了它暗示, 使它明白了接下来的 25 分钟, 折腾也没用.
记住: 动作决定你的心理, 而不是反过来!
甚至说一段时间后, 你可能还会进入所谓的"心流(flow)"状态, 而此时你的大脑, 它妈的它甚至还会感到愉悦, 连你事后可能都觉得郁闷: "一开始不是死命说不要吗?", 说实在的, 你的大脑有时候也是蛮贱的...
心流的出现, 即可能让你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又可能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快是因为你投入进去了, 就像有时你看一本书入了迷, 猛一抬头, 天怎么都快黑了? 慢也是因为你专注从而忘记了时间, 你做成了很多事, 于是你觉得应该是做了很长时间, 而实际其实是你效率很高导致的.
我们都知道, 物理学有个所谓的牛顿第一定律(Newton's First Law), 又叫 惯性定律(Inertial Law). 做事情其实也是有惯性的.
很多事情有时候难就难在开始, 一旦开始了, 反而容易了. 不是有这么一种说法吗? "来都来了", 对大脑来说, 也是如此, "开都开始了, 做都做了", 于是就顺着做下去了, 这或许可以称为广义的"惯性定律".
所以, 启动很重要, 而当我们只关注过程, 而不是关注结果时, 就降低了这个启动难度. 大脑不愿意开启一件它认为很难的事情, 它认为自己无法做完, 它有一种恐惧的情绪, 你要做的就是在一旁诱导它: "来吧, 宝贝, 别怕, 就 25 分钟, 25 分钟后咱们就停, 我们也不求什么结果..."
大脑有很多层次, "我" 或者说"我的意识", 又或者说"自我意识"属于高级脑的功能, 位于前外的大脑 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
而管理我们情绪, 管理我们各种恐惧的则是低级脑, 原始脑, 相对的位于大脑更里层.
不要被所谓的低级高级误导, 低级脑有时反而对你有更强大的控制作用, 就像生活中很多人的行为会受到情绪的支配一样.
当我们说"劝说", 这不是神经分裂, 大脑存在很多声音的, 来自里层的声音往往很强烈很情绪化的, 这时就需要更理性的前额叶皮层去劝说或压制这种声音.
等你的低级脑被你的高级脑说服, 等它将信将疑上了你的贼船, 事件往往就水到渠成了.
搞不好它还不满意呢, 怎么才 25 分钟呀? 我要 40 分钟...
不关注结果可行吗?
最后, 我相信有些人可能还是会有些担心. 只关注过程, 不关注结果可行吗? 如果一个又一个番茄时间过去了, 但始终未能完成要做的事呢?
番茄法确实强调了关注过程, 但也不是你投入了时间就完了, 它还很关注你投入时间的质量, 这也就是为何第二, 三点强调一无干扰, 二要专注的原因. 它并非说除了投入时间就没有其它要求了, 排除干扰, 保持专注是它在投入时间过程中的要求.
有些人或许实践了一段时间这样的工作方式, 然后他说这个方式还是没有什么用, 我还是没有完成我要做的事. 那么这时你或许就要好好反思下这些投入时间的过程中, 你是否真的做到了真正的"投入".
是否还是有很多东西干扰你? 你是怎么应对的? 上文提到的一些排除干扰的做法有没有去实践?
如果你是在工作中不停地受到其它人的打扰, 或许你得反思下公司工作方式的问题, 也许可以在公司的会议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要看你是否真的有决心去解决这个问题.
还是你其实没有受到太多的外部干扰, 但却仍然无法保持专注? 我们说番茄法解决你拖延的问题, 但它自然也不是万能的, 它尝试帮你解决启动难的问题, 然后启动了你会顺着"惯性"去做事, 这些其实也算是尽量尽快地协助你专注去做事, 但如果这些依然还是不能让你专注很长时间, 比如 10 分钟你就坚持不下去了, 那你或许需要解决新的问题了.
如何保持专注?
其实番茄法的第一条也是一种限制, 它限制你至少给我干 25 分钟, 别总是想溜!
怎么坚持去做一件事情呢? 答案很简单, 那就是"坚持去做"就行了!
真的, 有句话叫"真传一句话, 假传万卷书", 你找很多的书去看为啥自己不能坚持或者怎样才能让自己坚持, 不如在每一次"想溜"的念头触发时, 把自己拉住, 实在心烦意乱, 你可以停下来, 深呼吸, 啥也不做, 但也坚决地不要"溜".
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要着得眼高;路危径险处,要回得头早 --<<菜根谭>>
别人为什么能坚持个 25 分钟, 以及坚持一个接一个的番茄时间? 不是他们就多么特殊, 始终不会想到"开溜", 而是他们决意不让"开溜"的念头主导自己, 牵着自己的鼻子走.
大脑为什么想开溜呢? 背后的原理与拖延可以说是非常类似的: 也许因为要学习的东西太难, 或者不感兴趣, 大脑又感到了痛苦, 于是它又想转移去寻找一些短期的即时的刺激, 以让自己愉悦.
这种错误的奖赏回路需要被你斩断!
如果小孩子去了商场见了玩具就要向爸爸妈妈闹, 不买就满地打滚, 帮商场拖地! 此时作为父母的你该怎么办呢?
如果小孩子闹了你就给他买, 这无形中就鼓励他闹, 让他形成错误的行为方式, 我想要得到什么, 我就闹, 闹得越大越好, 按闹分配嘛!
所以如果你不想你的孩子这样, 那你就越是要在他闹的时候不要去满足他, 不要给错误的反馈.
如果他真的很想要那个东西, 可以在事后一段时间找个其它机会或借口买给他, 但绝不在他闹的当场满足他, 坚决地斩断他这种闹了就有好果子吃的反馈链条.
只要不停地这样去操作, 孩子自然就会明白, 闹没有用, 闹了也没有好果子吃, 甚至闹了只能得到严厉地训斥, 那么这种闹的行为就会消停.
同时, 请你记住: 你的低级的底层的大脑部分就像一个小孩子, 如果你顺应其请求, 也会形成一种错误的鼓励模式:
你的大脑想溜, 你就满足了它溜的愿望, 让它溜, 于是它就得到了短暂的快乐, 如此反复, 这种行为就会上瘾, 它会一次又一次的想溜, 它总要开小差, 因为开小差让它快乐!
而我们需要打破这种模式. 首先你这种错误反馈可能已经根深蒂固, 甚至到了无意识程度, "咦? 我怎么在刷着抖音了? 我应该在学习才对呀?!"
当然了, 你最终会意识到的, 毕竟如果开溜了, 工作往往就不能做完, 而下一次你则争取更早地意识到它, 并且在下一次意识到的时候, 告诉自己:
"我大脑中的那个小孩又想开小差, 又想开溜了, 但这次我不要再纵容它..."
如果它的攻击实在是太强烈, 开溜的念头实在太强, 以至于你无法继续做你的事, 你可以按上面提到的, 干脆停下来, 深呼吸, 尝试让大脑放空, 什么都不去想, 但绝不要去响应它想让你去做的事, 门都没有!
你可以妥协, 但妥协是有限度的.
你不让我做事, 好, 我停下来, 但我也不去做你想让我做的事, 我还是坐在那里不动如山.
最后如果这种想溜的念头消退, 我就继续做我的事, 如果始终不能消退, 那就干脆枯坐在那里.
还是回到那句话, 怎么坚持去做一件事情呢? 答案很简单, 那就是"坚持去做"就行了! 而怎么做到不开溜呢? 当你想要开溜的时候, 不要开就是了!
很多人一遇到一点情绪, 就立马就坡下驴, 这样自然只能被情绪牵着走, 始终无法掌控. 我们要的就是要掌控, 最多也不过就跟你打个平手, 但绝不能让你牵着走.
还是那样的, 坚持的人为什么能够坚持, 难道他们在整个过程中, 就始终不会想到"开溜"吗? 当然会想到, 只是这些念头产生时, 始终坚持跟它斗争, 不让它得逞, 只要坚持不动, 奖励的反馈就建立不起来, 久而久之, 开溜的念头就会动力不足, 这种冲动越发疲软, 并逐渐消退.
而一旦你去响应, 则会鼓励加强这种冲动, 一闹就给玩具, 那岂不就是一直闹咯!
其实前面第四点为何强调奖励呢? 也是为了强化反馈, 而这种反馈是我们想要的, 而大脑不停想通过开溜得到短时快乐的反馈则是需要遏制的.
仍然不能完成工作?
不停地遏制短时冲动, 我们将越发地变得专注, 而最后, 假如即便这样专注了, 你还是不能很好地完成你的事情, 那说明什么了呢? 是番茄法没有用吗?
首先你必须意识到, 所谓结果, 它不外乎是有质量的过程的最后体现. 如果你投入了专注的时间, 依然不能完成事情, 那只能说明一件事: 完成这件事需要更多的时间, 而你可能在最开始就低估了它的难度.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人倾向于高估自己.
如果你去做个驾驶能力的调查, 你也许就会发现 70% 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好过路上的其它人😃.
人其实也不善于估计做一件事需要的时间, 这也是为何很多项目会不停地延期.
比如要你的孩子写一篇作文, 很多家长也许就给孩子一个小时, 你给我写出来, 可一次两次, 孩子都不能按时写出来, 可有的家长还是继续这样去要求自己的孩子.
说实在的, 你的孩子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去写, 作为家长心里没个逼数, 这怎么能行呢? 如果一个小时确实写不完, 那你就给三个番茄时间. 你不能不顾实际, 只给两个番茄, 然后说这方法屁用没有, 这就不够实事求是了.
你需要关注的是过程中尽量不要干扰他, 另外则注意他是否专注, 以及事后可以为他奉上比如一小碟坚果以示奖励, 除此之外, 你只是忠实地记录他完成这件事到底需要几个番茄时间.
前面说, 心里没个逼数是不行的, 什么叫心里有数, 一个番茄 25 分钟, 两个 50, 三个 75. 25, 50, 75 这些不就是数吗?
不停地记录与统计, 慢慢地, 我们对时间的感觉, 对数的感觉就会敏锐准确很多, 以此为依据, 后面我们估计任务的时间就会变得更精准, 也不容易落入各种低估或高估的陷阱.
除此之外, 你只要坚信, 高质量的过程一定会给你带来好结果的.
考试时为什么高效?
你想过没有, 在考试的过程种, 你其实是非常高效的, 比如一场语文考试, 你不但要做各种选择题, 填空题, 阅读题, 最后还要写一篇作文, 要答这么多的题, 时间还非常的紧凑, 一般不过 80~100 分钟, 也就三四个番茄时间.
如果你认真对比一下考试的过程与番茄工作法的四点要求, 你会发现两者是非常类似的:
- 考试有限时, 番茄法也有限时. 在限时未到前, 你不能去搞其它的;
- 考试时没有各种干扰, 你的手机会被收缴, 考试过程大家都是安安静静, 没有人叫嚷, 没有各种噪音. 番茄法同样强调创造好的不受干扰的环境;
- 考试时你会非常的专注, 毕竟这是考试呀, 考不好后果可能很严重的, 你不敢开小差, 而且即便你想开溜, 监考老师也不允许你呀. 番茄法同样要求你专注.
第四点, 考试结束可能没有奖赏, 除非你考得不错. 当然, 如果你在考前特别担心, 考完了也算一种解脱与放松, 不过总的来说, 考试不怎么强调奖赏, 更注重的是考核过程, 这大概也是我们不怎么喜欢考试的原因吧!
而我们实践番茄法时则不必受此限制, 假如我们做到了不受干扰, 专注高效, 则完全可以给自己一点犒赏, 甚至, 久而久之, 你会发现, 能够专注地做事, 这本身就是一种犒赏!
总之, 如果你还怀疑番茄法的作用, 你不妨回忆下你考试过程中是不是比你自己在家做家庭作业时高效多了, 而番茄法某种意义上就像是自己给自己的一场小型考试, 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 你既是裁判, 又是运动员, 没有考试环境那种集体约束, 没有监考老师, 这些基本得靠你自己.
所以, 这个方式到底有没有用, 或者说效果有多大, 就得看你能再多大程度上达到这些要求了.
我的实践
最后说一点, 本篇也是实践番茄法的一个结果. 如果你一开始让我写一篇上万字的文章, 限定我两三天给写出来, 我恐怕也是写不出来, 一拖再拖, 不知拖到猴年马月.
所以我决定就按番茄法的操作来, 一天就写两个番茄时间, 写到哪算哪, 如果状态好点, 可以再多写一个番茄时间. 最后是写了好几天才算把它写完了.
在这个过程中, 还验证了前面的一个说法, 人真的很容易高估自己, 有的事你觉得每天投入一点时间, 两三天大概能搞定吧, 实践下来你才知道, 你可能太天真了.
整个操作下来呢, 也算多少有些经验了. 第一点是最容易做到的, 或者至少在形式上做到是不难的, 就是掐个秒表的事. 排除干扰, 保持专注则不那么容易, 这往往也是问题所在.
排除干扰需要你事前主动, 干扰还没有出现, 先主动排除掉它, 要有这种事前主动的意识, 否则一旦干扰来了, 你可能不自觉就被带偏了, 或者在那时很难控制自己, 陷入挣扎, 而事先当干扰都还不存在时, 排除它们就容易多了.
比如事先就断了网, 这样过程中就不会有什么"叮咚"的声音冒出来了.
对于专注, 其实你应该意识到, 很多步骤是一环接一环的. 当干扰被排除了, 你不就更容易专注了吗? 此外, 第一点设定定时, 有人可能轻视它的作用, 觉得反正是自己在搞, 弄不弄表没有关系, 自己估计个时间差不多就行了.
对于这样的想法, 我想说的是, 要相信仪式的作用.
还记得前面说的, 动作决定你的意识吗? 当我们正儿八经的开启一个计时, 这样一个正儿八经的动作, 会给我们大脑一个暗示:
"主人好像要干件正事, 我这个大脑得紧张起来, 主人好像还设了个时间, 这段时间我可别给它开小差".
这种仪式像是一种承诺, 因此它本身就是一种鞭策与约束, 有助于你保持专注.
当在过程中我们想开小差时, 想到这一层, 或许就能冷静下来: "嘿, 刚刚才掐了表, 说好 25 分钟的, 怎么就要违背承诺了?" 而假如一开始就是随随便便的, 那我们打破这种状态也就毫无压力, 毫无内疚.
要知道有承诺都可能要违背, 何况没有呢?
<<孙子兵法>>说: 多算胜, 少算不胜, 何况于无算乎?
打仗要多策划, 这样才能赢; 没想周全, 你可能就要输; 如果啥都没去想, 那基本就要打败仗了.
所以, 不要嫌麻烦, 不要在尚未稳定地按规定做到一件事时就大谈灵活性, 特别是如果你经常受到不够专注的困扰, 这些或许能帮到你.
坚持的人为啥能坚持, 不是他们在过程中就不会受到各种诱惑, 但他们往往做足预防, 落实要求, 这使得他们有很强的抵御能力.
人的一大毛病就是很难做到"听话照做", 明明告诉你四点, 这个他觉得没必要, 那个他觉得不重要, 一顿操作下来, 七零八碎的, 最后结果往往就是一地鸡毛, 典型地"从入门到放弃", 严格地讲, 甚至门都没入, 门儿都没有摸着.
最后, 关于 5 分钟的休息奖赏,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控制时长, 不要超时, 如果已经连续搞了好几个番茄时间的话, 或许可以适当延长到七八分钟, 但如果动不动就休息 10 分钟甚至 15 分钟, 节奏就可能打乱了.
如果工作个 25 分钟, 然后休息 30 分钟刷抖音, 那就喧宾夺主了, 就过分了...
必须承认, 25 分钟对于一些复杂的任务可能是不够的, 因此保持一个相对紧凑的 25-5-25 节奏还是必要的, 你也不会因此失掉你的节奏. 对于更难的任务, 你也许需要一个 25-5-25-5-25 的紧凑过程来完成它.
但短暂的休息仍然是必要的, 放松还能带来一种发散思维. 过于专注的时候, 思维过于聚焦, 视野反而会狭窄, 无法做到更广泛的连接与联想, 稍微的放松能让你更有创意, 更有灵感.
在休息的时候你可以选择在室内踱步, 脑子里继续想着你的问题, 甚至不想也可以, 因为刚才的 25 分钟专注, 所有的问题其实还在你的后台的潜意识里运行, 稍微放松能解除过于专注带来的抑制作用, 有时反而能让我们想到更好的主意.
有句开玩笑的话叫做"精神病人思路广",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看, 还真不完全是个笑话, 甚至是一个事实. 因为犯病的原因, 他们自我意识的抑制作用相对更弱, 这会让他们拥有更多发散的思维, 甚至有的想法在我们这些常人看来, 过于发散甚至有点惊悚了.
另外一点, 休息带来的奖励作用会让我们喜欢上这个过程, 长期来看, 好处很多, 这点短期可能看不出来, 但我们还是要相信科学.
最后, 它还对你的健康有帮助! 多数人工作时基本是坐着的, 可久坐毕竟是不利的, 可不是嘛!
道理都懂, 可为何却?
我们经常会有一种感慨, 懂得了很多道理, 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如果较真起来, 首先你未必真的懂一个道理. 就拿这个番茄法来说, 你也许早就听过了, 可你知道它有这四点要求吗? 也许你只知道第一点而已!
其次, 到底怎么才算真的懂? 明代的一位大儒王阳明曾经提过"知行合一"的观点:
其大意概况起来即是: 凡真知, 无不行; 凡不行, 皆无知.
也就是: 凡是真的懂得一个道理的, 没有不依此而行动的; 而凡是没有照此行动的, 他们其实并没有懂得这个道理.
所以, 也许你完整地知道了番茄法的所有要求, 但你可能连第一点也没怎么尝试过, 甚至一次都没有尝试过. 那么你就不能说"懂了", 你最多算是"听过"这个道理, 它的别人的道理, 不是你的道理.
光知道一个想法, 但从未践行过它, 实践和想法是错位的, 你是怀疑的, 你并没有从内心相信这个道理, 更谈不上懂得了这个道理.
如果有人对你说, 他觉得孩子很重要, 但他却继续保持丁克状态; 又或者他对你说他觉得结婚很重要, 却又一直保持单身.
我不知道你怎么看, 但我很清楚我怎么看, 我不看别人怎么说的, 我看他怎么做的. 一个人怎么做的, 真正反映了他是怎么想的; 至于他怎么说的, 听听就好, 有时你必须承认, 言不由衷是一种广泛而普遍的情形.
所以才有这么一种说法: 听其言, 观其行.
更重要的是观其行.
在我的工作中, 我也曾面试过一些人, 我是搞 IT 编程的, 如果我想知道候选人对于写代码是否一丝不苟, 追求质量, 我到底应该怎么问呢? 你不能直接问, 你是不是很重视代码质量呀? 你这样问, 恐怕十个有十个都会告诉你: 是是是, 我很重视的.
毕竟, 这是"编程正确"的废话.
这样是问不出什么来的, 我如果真想知道真相, 那就要搞一些旁敲侧击的手段了, 通常是这样去操作的, 还是可以先问下是不是重视质量, 不过这只是个挖坑的提问; 如果候选人回答是, 我就接着问:
为改善质量, 你都有哪些具体的实践呢? 比如你都用过什么方法, 手段, 工具? 或者你听过或用过业界的哪些方案或做法可以去改善这个质量?
可以说, 在第一个问题中, 我看你是不是"知道"; 但在后续的更多问中, 则聚焦在"行动"上.
这样去问, 其实就是应用"知行合一"的观点, 虽然候选人依然可能给你"编故事", 但相对来说就难很多了, 人不怎么能编出来他们没怎么做过的事.
真正的践行者会给你说出很多具体的操作来; 反之, 则常常只能泛泛而谈一番. 这样一来, 根据候选人的回答情况, 对于你的关切及候选人的实际, 你心里大概就能明白个七七八八.
貌似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面试人的嘴, 骗人的鬼. 不过额外说下, 面试中我一般不敲击, 很少"套路"别人的, 除非觉得有人吹得太厉害.
关于招聘的事, 怎么说呢? 经常是你想要人家来, 人家还爱来不来呢, 哪轮得到你挑三拣四的, 想多啦! 当然这就属于另外一个让人忧伤的故事了...
但如果在生活的其它事情上, 如果你不希望别人用言语去骗你, 你或许真的需要好好去琢磨下怎么去问才能更好问出真相.
我们不去骗人, 但也不希望别人骗我们.
生活中还有一种情形则是, 你可能会遇到一些人, 他们抽烟喝酒纹身泡夜店夜不归宿, 然而他们又告诉你, 他们内心是纯洁的, 在他们内心深处, 他们纯洁得像一朵白莲花. 这种情形你怎么看呢?
说实在的, 如果这种也算纯洁, 你让那些洁身自好的人情何以堪?
谁也无法深入到谁的内心中去, 谁也不知道谁说的话是不是在骗自己, 必须承认这是一种困境. 多数时候, 我们只能从一个人的行为中去窥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我们是从一个人的外在去了解他的内在, 也只能从外在去了解.
而王阳明先生在这一点上走得更远, 在他看来, 根本没有内在外在之分, 一个人的外在, 其实就是他的内在. 知行是合一的.
我们的外在行动就是我们内心的投射, 你也许觉得这样的结论过于武断了. 但生活中的多数时候, 我们就是这样去看待别人的.
如果你想给别人留下单纯善良的印象, 那你就在所有日常的行为上表现得单纯善良, 如果你一辈子都表现得这样单纯善良, 哪怕你认为自己的内心是黑暗, 行为是分裂的, 你在别人眼中还是一个善良的人.
相反, 一个人到处吹嘘自己是好人, 但日常行为却很少见到他与人为善的表现, 那该如何看待, 相信你心里也有答案.
回到我们的话题中来, 你是否真的认同以上的方式能一定程度解决你的拖延症问题呢? 你是否真的懂了这个道理, 那就看你是否真的有所行动, 真正地去践行它, 然后在此基础上, 得出自己的结论.
这个方式对你也许有用, 也许没用, 但不要在没有怎么做过, 或者是浅尝辄止的情况下就说它没有用.
最后, 用宋代诗人陆游的一首名为<<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子诗中的一句来结尾: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有点啰嗦, 关于拖延症与番茄工作法的介绍就到这里.
来源:oschina
链接:https://my.oschina.net/goldenshaw/blog/4698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