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北航博士毕业即受聘北交大副教授:因为疫情下的机缘巧合

妖精的绣舞 提交于 2020-10-26 14:25:40

近日,有一个人的“朋友圈”在朋友圈火了。

别误会,小编可没在玩“套娃游戏”。截图给大家搬来了,快看

>>>>


1996年出生,刚刚24岁的侯涛刚,不仅已经拿下博士毕业证,还一毕业就受聘211高校北京交通大学,成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

10月11日,澎湃新闻记者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理工学院博士生班方面获悉,校友侯涛刚已受聘担任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同日,侯涛刚本人向澎湃新闻记者确认,自己确实已于8月博士毕业,9月入职北京交通大学担任副教授。

虽足以羡煞一众网友,但侯涛刚告诉量子位(ID:QbitAI),对于工作的选择,也有疫情等猝不及防的原因。

他原本已准备MIT做博士后研究,后因为疫情、外部环境等原因戛然而止,于是只好开始一边写论文一边找工作。

而受聘北交大副教授,在他看来其实也是机缘巧合,赶上了好时候:

近年来,国家也在改革和完善科技评价制度,尝试破除「四唯」等人才评价体系,更加重视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以及研究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

那么他到底是做了什么样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呢?

01

大一就获大奖,博士时一度迷茫

公开资料显示,侯涛刚是北航2012级机械学院本科生,2016级直博生,入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理工学院博士生班,师从长江学者王田苗教授。

我们从侯涛刚的朋友圈截图可以看到,他的专业方向是:智能机器人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

换句话说就是,他是研究机器人的。

在侯涛刚整个学生生涯中,一共发表了9篇一作文章,申请专利11项。

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机器人顶级会议ICRA(IEEE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国际会议)、机构学刊物Mech. Mach. Theory, 仿生机器人刊物Bioinspir. Biomim,国内期刊新华文摘等。

《软体机器人前沿技术及应用热点》是侯涛刚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一篇论文,发表在2017年第18期的《科技导报》上,且是封面文章。

《科技导报》,2017年第18期封面

后来这篇论文又被国内权威杂志《新华文摘》全文刊发,并且登上了2017年第24期封面要目。

《新华文摘》,2017年第24期封面要目

侯涛刚在博士毕业前,整个学生生涯中,以他作为负责人的机器人项目,一共完成了7个。

仿人形远程遥操作机器人(2013)

多功能三自由度控变宽度机器人(2014)

基于阻塞效应的变刚度软体抓持器(2015-2016)

医疗服务机器人(2016-2017)

花卉生产智能转运机器人(2017-2019)

线驱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2018-2019)

仿生飞乌贼软体跨海空航行器(2016-2019)

侯涛刚之所以能在24岁就博士毕业,因为他16岁就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而且大一就被保研,并且直博。

而他之所以能被保研,是因为他在大一时,凭借着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全功能障碍物信息探测越障勘探车”——获得了第23届冯如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这个一般大二大三才参加的比赛,他刚入学时就参加并勇夺一等奖,当时,这在北航应该还是第一个。

“冯如杯”竞赛以中国航空先驱冯如先生命名,始创于1990年。

冯如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师和飞行家,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他曾说过:“我发誓要用毕生的精力为国家研制成飞机。苟无成,毋宁死!”

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飞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牺牲。

他的参赛作品长得有点像“乌龟”,一旦翻车,还可以模拟乌龟恢复正常姿态。

作为一款“全功能障碍物信息探测越障勘探车”,当然最重要的是越障本领,这可不是堆堆积木那么简单。

为了参赛,侯涛刚不得不自学一些比较专业的知识,就这样,他用了大半年时间就制造出了一个可以上下楼梯的机器人。

最终,这个作品被北航永久保留,并且放置在新主楼展览。

谈及本科四年,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可以尽情做自己喜欢的机器人项目”。但这种状态,并没有一直持续。到了博士阶段,他经历了所有博士都会经历的迷茫……

侯涛刚在刚入选高博班 (由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高等理工学院联合培养)时,他陷入了很大的心理煎熬,是继续研究偏实践的机器人项目,还是转向前沿领域——跨介质飞行器。

一开始,他选择了喜欢的机器人项目。他曾试图在机器人方向找一些突破点去做,但真正实践起来很难。他也了解到,做这个方向的就很难毕业。

所以在博士一年级结束时,他还没有取得一点成果。当时很多人就问他,「你看别人都发了几篇论文了,你怎么啥都没有」。

当时心里就曾闪过念头,自己本科做了那么多工程项目,研究生选择读博是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但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

最后经过多方考虑,以及导师和师兄师姐的支持,他选择转向「跨介质飞行器」这一前沿领域。

跨介质飞行器,顾名思义,就是一个集成「空中飞行」和「水下潜水隐身」两种能力的航行器。

这个领域不仅涉及到机器人设计工作,还涉及到很多流体力学相关内容,对他来讲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接下来就是逼迫自己从工程应用思维向理论研究思维转换,学习如果撰写科研论文,如何总结关键科学问题。经过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困惑期,最终科研成果相继发表。

侯涛刚表示,这是每一个博士都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你是不是能够告诉自己坚持下去,能够有毅力、有决心的把这条路走下去,我觉得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

在博士的最后两年,侯涛刚坦言自己也挺辛苦的,每天晚上四五点回寝室很正常,通宵的时候也很多,有时候甚至一天不吃饭的去干自己的项目和课题。

侯涛刚说:其实自己挺笨的,只是付出的时间比别人多而已。

「天道酬勤,勇于攀登」,侯涛刚回想起去年在评五四奖章时说到的一句话。

「天道酬勤」意味着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勇于攀登」就是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不要放弃,坚持走下去。

而这样的精神,侯涛刚说也是受到了他导师——王田苗教授深深的影响。

王田苗教授

王老师虽然年近六旬,但工作强度要远远大于年轻人。

不论是在出差的高铁上,还是在夜里12点,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趁着吃饭和走在路上的时间和学生相约讨论研究进展也是常有的事。

这样的付出,也带来应有的回报。

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机器人顶级会议ICRA,机构学刊物Mech. Mach. Theory, 仿生机器人刊物Bioinspir. Biomim,国内期刊新华文摘等。

整个学生生涯共发表9篇一作文章,申请专利11项,部分成果获得了IEEE SPECTRUM,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

他的研究及创业团队获得了首都挑战杯创业比赛金奖,首都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北京市优秀创业团队等。

当然,侯涛刚也不避讳,自己现在取得的成果,有快速学习能力的功劳。

他认为,如果说自己有什么不同于同龄人的能力,那最明显的就是学习新事物的能力。

02

曾半年学会一门语言并完成答辩

他曾在大四时实现一个创举——半年速成日语。当时,他前往日本筑波大学工学院理工学群「工业机器人」课题组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交流。

最终,在半年学习之后,他实现了用日语完成答辩。这种速度谈得上速成,他从两个方面分享了方法和心得。

一是强输入,每天自学2-3小时。当时去日本时连50音图都不会,为了便于跟日本学者交流,便决定自学那本黄皮书《新标准日本语》从早上到晚上只要一有时间,实验室活干完了,就一直学、背和听。

二是创造氛围——耳濡目染的日语环境,以及实践。

在日常生活中用日语交流,比如,去想吃什么、去哪里玩、今天天气怎么样……在第4个月时,基本上就能听懂实验室里的讨论了。最后一个月决定用日语答辩后就开始恶补日语,日常交流时也几乎不用英语了。

当时答辩顺利完成,身边的几个日本同学都觉得不可思议。而这只是他的快速学习能力,在日语方面的“应用”。这种能力,并没有随着工作落定而中止。

03

也曾成绩倒数,不是“放养天才”

侯涛刚之所以如此优秀,还离不开他父母对他的支持与“管束”。

侯涛刚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特别强的动手能力,非常喜欢玩遥控车、小飞机之类的玩具,尤其钟爱四驱车。

他的父母不但没有阻拦,还给他买了四驱车的专用跑道。如果他在要改装什么玩具,他父亲还会帮他在自己工作的建材厂里加工部件。

单看这些,侯涛刚似乎是追随自己的兴趣就取得成就的“放养天才”。但是,他好像不是。

从上学开始,他的成绩就一直很好,父母也几乎没有为他的学习多操什么心,他爱玩就玩,反正又不耽误成绩。可是,刚上高中那会,侯涛刚迷上了CF,这次可能是游戏太好玩了,他的成绩从班里前几名,一下子变成了倒数。

这次,他的父母终于像天下大多数爸妈一样不让他玩游戏了。

他说:“那时候爸妈就啥都不让我玩了,包括那些遥控玩具。

好在,高二的时候他一努力,成绩就又名列前茅了。


现在,侯涛刚已经在北京交通大学入职,对于自己之后的打算,他谈到,除了继续进行前沿技术研究之外,也有几个机器人创业落地的项目开展。

而当量子位问他给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建议时,侯涛刚也给出了4个方面:

1、作为全新的开始,要有一定的观念,不要一进校就想着玩、打游戏。不过,谈恋爱当然不影响哈。

据说侯涛刚和妻子的爱情长跑持续了10年。也马上要步入婚姻殿堂了~

2、要找准自己喜欢的方向,努力去锻炼自己的技术能力,也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

3、要有决心和毅力,花时间去付出很重要。

4、积极寻求跟其他小伙伴合作,这样更加高效。

04

分享高效科研的经验

在“2019北航榜样——大学生年度人物”的评选活动中,还在读博的侯涛刚作为创新表率之星,分享了自己高效科研的经验(节选):

Q1:如何更高效的学习? 

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感觉到了极大的学习压力,大学课程和高中课程不同,在一堂课中包含的知识多而且知识面很广,在课上很难掌握,需要在课下多下功夫。

解决方法是,多与学长学姐交流,从他们那里获得往年的学习资料和考题,对症下药。其次是与同学相互交流,与学霸约定互相监督,在平时和考期一起自习,会事半功倍。

Q2:学长有哪些坏习惯吗,又是如何改正的呢?

我的坏习惯,大概就是拖延症吧。就像常说的没有DDL就没有动力,假如我有一份课题三天之后要完成,而我今天可能恰好有空,但是我可能就不会在这个空闲时间里去完成那份课题,所以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

我现在在努力的改正,我会尽量将任务提前完成,总之就是多督促自己。

Q3:学长认为学术研究中最重要的精神是什么?

我认为是坚持,科研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有的人可能天资聪颖,所以他们走得很快,但有的人苦苦追寻,不得其解。但最后走在前面的一定是坚持自我,不懈努力的人。如果能一直坚持自己的道路不放弃,总是会成功的。

此外,还有变通的精神,这与坚持并不矛盾。就像我之前的课题,我确定了很多的方向,但是这些方向综合起来使得问题极为复杂,于是我把问题专门沿着一个方向进击,最终在这个方向上获得了更大的成就,我觉得这样变通一下会更加的好。

最后,分享侯涛刚强调的一句话做结尾:

不管你是到底是不是有天赋,是不是有聪明才智,只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去付出时间和精力,不要放弃,就一定能做成一件事情

—THE END—

编辑 ∑Gemini

来源:超级数学建模、量子位、澎湃新闻、微言航语、腾讯网

文章推荐

最全数学各个分支简介

十大中国数学之最

数学和编程

机器学习中需要了解的 5 种采样方法

北大读博手记:怎样完成自己的博士生涯?非常具有指导性!

施一公:为什么要独立思考、为什么要尊重科学?

易学教程内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或用户发布的内容,如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欢迎反馈
该文章没有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点击提问,说说你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一起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