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 AI 用于诈骗 ...

守給你的承諾、 提交于 2020-08-12 19:10:08

周末,和家人一起去武汉郊外的八分山游玩。回程时,发现百度导航的声音,竟然是儿子的声音。原来儿子在我去拿车的时候,闲的无聊,玩起了百度导航,然后就定制了属于自己的导航语音。不得不佩服小孩子的探索能力,一下子就找到了新的玩法。我问儿子是怎么做的,儿子说就朗读了几段文字,然后上传,过一段时间就可以下载导航语音包了。

显然,这不是简单的录制语音,然后播放出来,而是利用了人工智能,从朗读的语音中提取关键音调信息,然后用于合成语音。这样合成出来的语音,完全不像以前的机器朗读语音那么生硬,就如同本人朗读出来的。

这让我回想起一部电影。在《碟中谍3》中, 靓汤饰演的 Hunt 特工利用变声技术模仿了一名军火贩子,所用的装备则是一条贴在喉部的贴片,上面布满了电路,实时进行语音变换。在这之前,Hunt 就逼迫了军火贩子朗读了卡片上的一段文字。

没想到,存在于电影中的高科技,这么快就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现代科技真的是发展越来越迅速!

但转念一想,又不寒而栗。如果这项技术被骗子掌握,我们能识破吗?

前几年,诸如盗取 QQ 号、打电话谎报车祸(病危等)等诈骗手段屡屡见诸报端,直到现在,银行、写字楼、小区满是防止电信诈骗的提示,虽然有所减少,但仍未销声匿迹,不时爆出新闻,仍然有人上当。

如果骗子掌握了这种技术,一定会卷土重来。这已经不是想象,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

据《每日邮报》报道,今年3月,一名诈骗犯利用 AI 语音模仿软件冒充公司大老板,成功让一家英国能源公司的 CEO 相信自己正在与德国母公司的老板通电话。

在电话中,诈骗犯要求这位 CEO 立即将 22 万欧元转到匈牙利一家供应商的银行账户,以避免缴纳“滞纳金”,并将转账信息以邮件形式发送,而这位高管毫不犹豫地照做了。最终,这 22 万欧元一去不复返……

这样的案例也不仅仅发生在国外。下面发生在国内的故事可不是杜撰出来的。

刘倩突然收到一条来自多年不联系好友的微信消息,“最近在忙什么?”“要不要见一面?”

从打招呼、互相寒暄到吐槽近况,整个聊天过程自然而然。她感叹几年过去了,好友仍是语气可爱的“软萌妹子”,甚至记得她们曾在北京隆冬的某一天晚上在街头分食一份煎饼。

聊天就这样切换到语音,好友开始找她借钱,数额不大, 2000 块。她毫不犹豫地转过去了。紧接着好友第二次、第三次向她借钱,她开始察觉事情有些不对。

事情确实不对,刘倩没想到,那个声音、语气一如既往地熟悉,甚至能清晰记得他们多年前共同经历的“好友”是个诈骗犯。

骗子在获取了刘倩好友的声音素材之后,用 AI 合成的“好友”声音与之对话;熟悉的语气和共同的回忆则“归功于” AI 在网上搜集分析了刘倩微信、微博等个人信息。

如果说单凭语音不可信,那视频总没有问题吧?

也有问题。借助于 AI 的快速发展,影像造假也越来越简单,越来越难以识别。还记得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 Deepfake 视频吧?借助于 AI 换脸技术,将明星的脸换到色情视频里,已有多名明星中招。

骗子的嗅觉往往比普通人更加灵敏,立刻就有人应用到诈骗上。比如,不久前就有骗子用 AI 将自己合成假王源,在直播平台上大肆行骗,引得粉丝纷纷来刷礼物。

真假王源

前两个月,芒果台播出了一部新电视剧《三千鸦杀》,由于剧中饰演一个角色的女演员被解约了,但是戏已经杀青,重拍代价太大,芒果台选择使用了 AI 换脸,结果引发网友的找 BUG 热情。对于一部高清晰度的影片,眼尖的网友可能会找出换脸的迹象。如果在视频通话中,清晰度没那么高,特别是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我们还能识破吗?

这只是 AI 诈骗的冰山一角。当人们还在感叹区区毛骗,何足挂齿的时候,有骗子已经把 AI 这门新技术运用得炉火纯青 — 算法筛选被骗群体、分析你的个人特点和喜好,机器人定时拨打骚扰电话,再加上换脸、变声等一系列操作,让人想不相信骗子是你都难。

总的来说,目前运用 AI 技术进行诈骗的方式一共有四种:

  1. 转发微信语音。骗子通过盗取微信号,然后提出转账要求,多数人会选择要求对方语音回复,这时骗子会转发之前的语音,从而获取信任,进而获得钱款。虽然目前微信语音是不能转发的,但骗子可以通过提取语音文件或者安装增强版微信(一般是基于 xposed 框架的插件),实现转发语音。

  2. 声音合成。也是目前发生频率最高的 AI 诈骗方式。骗子通过骚扰电话等方式,录音提取某人的声音,并对素材进行合成,用伪造的声音实施诈骗。

  3. AI 换脸。视频通话的可信度明显高于语音和电话,利用AI换脸,骗子可以伪装成任何人。

  4. 通过 AI 技术筛选受骗人群,获取受骗者的聊天习惯、生活特性等。通过分析公众发布在网上的各类信息,骗子会根据所要实施的骗术对人群进行筛选,从而选出目标人群。例如实施情感诈骗时,可以筛选出经常发布感情信息的人群;实施金融诈骗时,可以筛选出经常搜集投资信息的人群。

目前 AI 诈骗还没有那么普遍,一来是门槛比较高,二来目前的技术还不是那么完美,比如 AI 换脸,偶尔会出现穿帮。但是回想起之前的电信诈骗,都是先在小范围报道,然后扩散到全国。中国各地发展不平衡,一般等骗术传到偏远农村,才算最终结束一轮,而这时骗子又开始新的一轮骗术。因此,在 AI 诈骗术还没有大规模应用之前,请把相关的骗术传播开来,让大家擦亮双眼,也让骗子无处可遁。

面对一轮又一轮的新诈骗术,我们该如何防范呢?

第一是验证。提高警惕是防范诈骗的最好方式,在涉及钱款时,我们要提高安全意识,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确认对方是否为本人,在不能确定真实身份时,可将到账时间设定为“2小时到账”或“24小时到账”,以预留处理时间。此外,可以选择向对方银行汇款,避免通过微信等社交工具转账。因微信等工具均会绑定银行卡,向对方银行卡转账,一方面便于核实对方信息,确认钱款去向;另一方面,对方能通过短信通知得知转账信息。

第二是保护个人信息,注重隐私保护。社交平台的发展加大了保护个人信息的难度,我们将越多的个人信息暴露在网络上,遭受诈骗的概率越高。实施诈骗需要获取当事人的个人信息,网络共享加上 AI 技术,骗子搜集整理当事人的个人信息更为便捷。因此,为避免骗子借用个人信息实施诈骗,我们应当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以防止骗子利用 AI 技术掌握大量个人信息并对人物性格、需求倾向等进行刻画,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诈骗。


我们不能因为 AI 技术被犯罪份子利用,就禁止发展,技术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技术加以解决。目前,将 AI 技术用于提升反诈骗精准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利用以大数据分析和智能预警算法为基础的 AI 技术进行反网络诈骗,在工信部等部门的主导下,利用大数据优势,将相关数据通过反诈骗机制进行共享,进而提高反诈骗的精准度。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还有一种说法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相信诈骗与反诈骗之间的技术会一直对抗下去,就如同病毒与反病毒,促进技术的发展,最终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

骗子都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你呢?

易学教程内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或用户发布的内容,如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欢迎反馈
该文章没有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点击提问,说说你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一起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