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寵の児 提交于 2020-03-07 07:55:38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一、全面理解发展的全方位内涵
1、狭义的发展是指生产力的发展
(1)生产要素的增长、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益的提高。(2)社会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品种增多。(3)企业规模扩大、产业部门增多,生产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4)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较快财,财政收入较多,人民生活水平较高。(5)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物价水平适当、劳动者充分就业。(6)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生态平衡。
2、中义的发展还包括生产关系的发展
(1)不仅包括生产建设的扩大,而且包括流通市场的扩大。
(2)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增长,而且包括非国有经济增长。
(3)不仅包括按劳分配完善,而且包括按要素分配完善。
(4)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生产,而且包括人口劳动力生产。
(5)不仅包括微观经济搞活,而且包括宏观经济调控。
(6)不仅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且包括完善市场体系。
(7)不仅包括经济效率,而且包括社会公平。
3、广义的发展除经济发展外还包括上层建筑的发展
(1)不仅包括搞好文化建设,而且包括加强思想建设。
(2)不仅包括建设民主政治,而且包括实行以法治国。
(3)不仅包括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包括政治文明建设。
二、我们党对于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纠正了过去几十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1980年我国制定第六个五年计划时,将过去传统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修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82年十二大前后,我们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任务和二十年经济翻两番和人民生活奔小康的战略目标。1987年十三大前后,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用生产力标准衡量改革政策是非曲直。1992年十四大前后,发表了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和两手都要硬的思想。1997年十五大前后,我们党提出了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1、解决中国生产力问题的关键是发展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目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方法有二,一是人民物质和文化需要,即压缩社会需求,实行低工资、低消费;二是发展社会生产,增力加社会物质和文化产品总量,即扩大社会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习掼于选择第一种方法,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三十年中,我国物质和文化产品极度短缺,供不应求。实行低工资、低收入、低消费,限量供应的制度,实行统购统销,统分统配,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体制。把经济搞得死死的,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到八十年代后,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大发展,粮油菜果逐渐丰富,取销了粮本粮票;城市经济大发展,工业产品增多,取销了定量供应。可见,解决中国生产力问题的关键是发展。
2、解决中国生产关系问题的关键是发展
我国目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要求的问题很多,如国有企业产权单一,政企职责不分;非公有制经济未享受无岐视国民待遇;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市场秩序不够规范;政府宏观调控机制不够完善,个人收入差距悬殊;农民收入过低,负担过重,农民工未享受城市无岐视国民待遇;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地区发展不够协调等。解决这些问题要从两方面来解决:一方面要治标,即通过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其中包括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各类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调整税收,实现社会公平。另一方面治本,即加速生产力发展,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3、解决中国上层建筑问题的关键是发展
我国目前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问题很多,如我国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还不够健全,党风和社会风气不端正问题甚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创新还有待深化。解决这些问题也要从两方面来解决:一方面要治标,即通过变革和完善上层建筑,改革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克服不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问题,促进民主法制建设,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从而使上层建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治本,即加速经济基础建设,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三者关系,实现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
三、“十五”期间中国发展的总体思路
  1、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课题。要认清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继续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在坚持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2、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
(1)我国已经进入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全方位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调整所有制结构,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有效作用;调整地区结构,加大对西部、东北地区的支持力度;调整城乡结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民的补助,支持农民进城务工落户,加速农村小城镇建设。尽快实现我国人口城市化。
(2)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原则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
  3、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
(1)体制创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要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
(2)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加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力度,振兴科技,培养人才。
  4、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
(1)为生活而生产,不是为别的而生产。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
(2)先生活后生产,安排好最低生活保障。要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实行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同时,要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3)以生活促生产,用扩大需求促进生产。这是凯恩斯主义的精髓,发达国家的治国经验。用高收入、高支出、高消费、高投资、高需求,促进高效益、高速度、高质量、高供给、高发展。
5、坚持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1)以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要重点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从严治政,依法行政。
(2)以德治国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和巩固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
(3)从严治党
  ***同志最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我们要按照这一重要思想,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年轻干部队伍建设。

(此文发表于2003、4、1 佳木斯市发展战略研讨会。佳木斯市委党校县处班、中青班。署名王振岳。)

 

易学教程内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或用户发布的内容,如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欢迎反馈
该文章没有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点击提问,说说你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一起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