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输送知识不再重要,那么教育问题出在哪里?

北战南征 提交于 2020-02-01 19:18:29

下面的文字是经济观察报记者陈伊凡根据美国Olin工程学院院长 Richard Miller 在松山湖的一次演讲整理而得,主要是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对于高等教育中的反思,无论是对高校教师,还是对学生都具有吸引力。

image

记者陈伊凡

说实在的,不得不佩服美国人的实干精神。发现如果在原来体制下的大学无法改变高等教育现状的话,那就自己新建一个学院,按照自己理念去实验。这一点和中国的施一公教授性格有点像,建立西湖大学。不过前者是来专门培养工程师的,后者是来专门培养科学家的。

因此,按照他们的观点,我们的教育都是出了问题的。下面是Richard Miller 完整的讲演稿。

他是否真正的找到了教育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的办法了呢?Richard Miller 又犯了什么错误了呢?image

^Richard Miller, President of Onlin College of Engineering^

**在讲演中,Richard Miller : **先将举出一个数据,在美国所有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位中,只有4.8%学生学习工程专业。说明美国学生不喜欢,或者无法完成工程专业。这个感觉比国内学生还严重,因为他们认为工程学的课程太难了,课堂上所教授的数学,冗长又无趣,

学生们看不到这些学科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用处,尽管他们时常被告知,“总有一天会有用的。”None为此,Miller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到底错在哪里?**他的答案 是现今的教育理念必须改。如果在大学里无法突破,就成立Olin学院进行实验。十年来吸引了50多个国家800多所高校2500多位访问者前来欧林学院取经,看来效果不错。

image

如果你到欧林学院就会吓一跳,培养工程师的地方,居然学生平均百分之五十是女生,这一点在清华只有20%左右。

欧林学院的入学方式非常特别,对任何学生们提交申请,就有机会被邀请参加候选人周末。注意:只进行面试,考官不关心学生考试成绩。而是看他们是否有足够的热情、行动力、态度去学习,去追求更好。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共同完成指定项目。比如用盒子里的指定材料建造高塔,限时三个小时。团队间会有比赛,当然输赢并不重要,目的是为了解学生将会做什么,不具备什么,了解他们如何进行团队合作。

这一点很想清华前一段时间来招收领军创新博士的做法。

image

讲演没有告诉学生入学后怎么上课,而是直接讲到了快毕业的时候 的最后一个项目是学生们到企业中解决真正的问题,高年级学生最后需要在企业面前展示他们到底解决了哪些问题,中间的教学环节没有介绍。

他们认为工程学有时候更像一门艺术,因此需要给众人解释你做了什么,每个学期末(持续做上四年),学生们都要进行展示。这充分解释了什么是“学术”。“学”:学问,技能; “术”:即推销的方法技能。这个讲解假借自郭德纲对“艺术”的阐述。他对其中的术就解释是将自己的才艺销售出去,让别人欣赏表演的能力。

看来“术”在世界各地的含义都是想通 的。

image

在Miller讲演中对于一些问题没有展开,比如:

数学和物理依旧很难,四年的时间里也许会感到无聊,无法产生兴趣,如何解决这件事?

不知道为何避重就轻,回避了这个问题。只是说的,他们希望希望每个学生在每学期能至少有一件真正喜欢的事情愿意投入热情,也许这和工程学毫无关系,可能是音乐,那么我们也鼓励学生持续做下去。

如果学生真正喜欢网络游戏,那么是否还需要鼓励呢?又该如何破局呢?

image

Miller在讲演中试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只培养了4.8%的工程师他认为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行,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于是就不想在旧的体制上多费功夫,直接建立一个可以运行的新的学院,来说明教育正在发生改变。

在美国,居然通过Olin基金会将学院建成了。我在想,如果同样的钱放在中国,有可能会建立10个这样的学院可以运行。

在这样的学院学习到底什么感觉呢?

image

传统的观念是

学得越多,生活越好。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把孩子送到学校一直上学,甚至读到博士。但在

知识经济时代的概念是学得越多,活得越好,这也许已经错了。这是因为你知道的东西,谷歌都知道,所有的知识储存在云端。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输出,创造新的东西,然后去完善它。

因此,传统课堂上有效进行知识讲解的做法,在Olin学院就不再时兴了。

image

你会感觉到,在Olin学校更像是回归到幼儿园,每个人都在说话、表达,有很多笑声,墙上有很多画,老师们不会给模板让你临摹,而只是告诉你要画一只鸟或者一朵花,学生们自由发挥。大家需要互相交流,与你一起制作机器人的小组就很重要,小组里某个成员的一个想法,可能就会让你眼前一亮,让你想要跟随这个想法并发展它,这也许蕴含创新点。

如果你拼命争取,花了学费到学校上课,发现这里更多的是自学,老师所做的不再给你浇灌知识,而是点燃你的生命火焰。你会感到非常有趣吗?

image

对于工程问题,Miller提到如下三个方面值得认同:

Feasibility(技术的可行性),这是工程师要解决的问题。

Viability(经济可行性),商学院的学生们也许会思考怎么做能赚钱,能挣多少钱、如何管理这些钱。

Desirability(价值感),这是艺术系的学生们做的事情。

相比国内学者和大学教育,则只关心Feasibility。这里涉及到什么是真正的创新的概念:创新不仅仅是异想天开与众不同,而需要同时具有Viability, Desiarbility并且可以实施的想法才是创新。

image

最后,Miller回答为什么我们只培养了4.8%的工程师时,采用了和Einstein相类似的观点,认为大学里真正学到的是毕业之后那些还记的东西。

因此,Miller认为大学前两年学习的基础知识,当然后面又忘记了,是浪费时间,可以将其省略。事实上,他们证明,

并不需要这两年准备。

这有点像你吃了四个馒头才饱,你认为前面两个没用,只有后两个馒头才使得你饱了。他们这样急功近利的方式的确有点奇怪。

image

当然,Olin学院之所以认为传统的基础学习不重要,是指现在可以通过网络无时无刻都能够获取这些知识。不需要将这个学习过程在课堂上重演,学生所缺少的就是一个理由: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只是。

五大思维模式Miller讲演最后,对大学真正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了总结:那就是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维克提出的“思维模式”。

image

思维模式同时也会影响成年人。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海克曼(James Heckman)发现,

坚毅比知识和智力与成功的相关度更高。我本科时期的导师马尔文·雷米(Melvin Ramey)教授说过,

满怀希望的老师在学生中传播希望,愤世嫉俗的老师在学生中传播抱怨。

有5种思维模式是根本性的,合作思维、创业思维、跨学科思维、全球化思维以及伦理的思考。

第一,合作思维(collaborative mindset)。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会羞于在人前表达,不会一个人吃午饭,而是喜欢与人交流,碰撞想法。

第二,创业思维(entrepreneurial mindset)。学生能够发展符合公共利益的全球解决方案,构想从未有过的东西,不惜一切实现它,思考如何让世界变得美好。

第三,跨学科思维(interdisciplinary mindset)。你不会被所学的学科领域所束缚,涉及公共政策、商业、法律、伦理、人类行为、风险和艺术,以及医学和科学。

第四,全球化思维(global mindset),灌输全球营销、经济、伦理、跨文化或环境关注的意识。

最后,伦理思维(ethically mindset)。将群体幸福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你希望别人如何待你,你就如何去待人,不是去征服他人,一争高下。

在Miller看来,教育不应该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而应该增加思维模式。老师们需要对自己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负责,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必须把标准定得更高,而不是降低,为学生的生活和事业做好准备,这是本科教育应该做的。

教育是教授学生去发现事物、理解世界、想象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并且尽一切努力让它发生。弄清楚自己的发现真的很难,需要从众多搜索信息中获得你想要的东西,在你的生活背景下把他们编织在一起,形成你的故事,这是让世界变得有意义的过程。

21世纪的教育,是去发现重要的事情,进行团队学习并且创造能够改变生活的东西,要知道,一个多学科背景的团队围绕真正复杂的问题解决,是21世纪的黄金标准。

好的教育改变你的所学,但伟大的教育会改变你是谁。改变人生的教育会打开新的世界,改变人生轨迹——提供向上的社会流动性,但这需要学习的远不止内容知识,它需要学习新的态度、信念、动机,也就是思维模式。

作者简介理查德·米勒(Richard K. Miler),1999年至今,任欧林工学院创校校长,也是该校招聘的第一位教师。此前,曾担任爱荷华大学工程系主任,洛杉矶南加州大学工程系副主任,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工程系助理教授。2011年,他获得美国工程教育协会颁发的马洛奖(the Marlowe Award);2013年,他与欧林工程学院两名同事一起荣获了美国国家工程院颁发的伯纳德·M·戈登奖 (the Bernard M. Gordon Prize);2017年,获得布鲁克国际教育奖 (the Brock International Prize in Education)。

image

None****对于Richard Miller 教授的观点,不知道你是否赞同。

如果你是学生,你愿意到Olin去读书吗? 如果你是教授,你愿意到Olin去任教吗?如果你不愿意,就说明你对于Richard Miller 的观点是有些保留的。

Miller其他的观点我先不说,就拿全国大学智能汽车竞赛这个活动来讲,就不太符合Miller 所倡导的五个根本思维模式的培养。

image

第一,合作思维(collaborative mindset)。智能车竞赛内容太简单。在加上指定的公共平台和往届大量的案例,现在很多队伍都是一个主力来完成全部,完后再带两个打酱油的。合作在淡化。如果讲合作,就应该是Robomater之类的大型团队机器人比赛。

第二,创业思维(entrepreneurial mindset)。竞赛在这方面的锻炼为0。当然,如果你还将自己的比赛过的车模在闲鱼上销售的话,是一个额外的创业思维锻炼。

第三,跨学科思维(interdisciplinary mindset)。仿佛智能车竞赛综合了电子、机械、控制、信号等多个学科。但别忘了,Miller所说的跨学科可是涉及公共政策、商业、法律、伦理、人类行为、风险和艺术,以及医学和科学。怎么样,你还是被束缚在自己的学科内的。

第四,全球化思维(global mindset),以及第五伦理思维(ethically mindset)。智能车竞赛更是没有这方面的锻炼了。

image

因此,参加或者举办智能车竞赛(或者其他任何单科学科竞赛)在Miller教授来看,都是一个出了问题的工程教育环节,学生在此过程中得不到本质的学习和锻炼的。真正得到全面锻炼的则是互联网+创业大赛等。

工科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Miller想法是否真的太超前了,在忽悠我们?,还是我们思维太落后了,自我在麻醉呢?

image

提问:这种机构可以用于节能组比赛吗?回复:可以的。

为了更加清晰的回答心中的疑问,新一届自动化教指委委员李泽湘教授决定过了年之后,2月底到Olin大学蹲上几天,近距离观察这个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不只是听其言,而且观其行(喜欢李泽湘老师的做事风格)。说实在的,如果我有时间也一定会过去一探究竟的。

易学教程内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或用户发布的内容,如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欢迎反馈
该文章没有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点击提问,说说你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一起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