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适配器模式

空扰寡人 提交于 2020-01-13 04:06:20

介绍

定义:定义一个包装类,用于包装不兼容接口的对象。

  • 包装类=适配器Adapter
  • 被包装对象=适配者Adaptee=被适配的类

主要作用:把一个类的接口变化成客户端所期待的另一种接口,从而使原本接口不匹配而无法一起工作的两个类能够在一起工作。

解决问题:原本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类可以在一起工作。

分类:

  • 类的适配器模式、
  • 对象的适配器模式。

原理

类的适配器模式

​ 用于适配的接口:

interface Target{
	public void request();
}

​ 需要被适配的类:

class Adaptee{
	public void speccificRequest(){}
}

​ 中间适配类:

class Adapter extends Adaptee implements Target{
	//目标接口要求调用这个方法,但是源类里面没有这个方法,用来包装一下
	@Override
	public void request(){
		super.speccificRequest();
	};
}

​ 使用:

Target adapter = new Adapter();
adapter.request();

对象的适配器模式

​ 和类的适配器模式相比:

  • 相同点:把适配的类的API转换为目标类的API。

  • 不同点:不是使用继承关系连接到Adpatee类,使用委派关系连接。

    用于适配的接口:

interface Target{
	public void request();
}

​ 需要被适配的类:

class Adaptee{
	public void speccificRequest(){}
}

​ 中间适配类:

class Adapter implement Target{
	private Adaptee adaptee;
	public Adapter(Adaptee adaptee){
		this.adaptee = adapte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quest(){//委托模式
		this.adaptee.speccificRequest();
	};
}

​ 使用:

Target adapter = new Adapter(new Adaptee());
adapter.request();

对比

适配器模式

优点

  • 更好的复用性
  • 简单、透明
  • 更好的扩展性
  • 解耦性
  • 符合开放-关闭原则

缺点

  • 过多的使用适配器会让系统非常凌乱,不易进行整体的把握。

类的适配器模式

优点

  • 使用方便,代码简化

缺点

  • 高耦合,灵活度低

对象的适配器模式

优点

  • 耦合低,灵活高

缺点

  • 使用复杂:需要引入对象实例。

特别是需要重新定义Adaptee行为时需要重新定义Adaptee的子类,并将适配器组合适配。

基本转载自:https://blog.csdn.net/carson_ho/article/details/54910430

易学教程内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或用户发布的内容,如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欢迎反馈
该文章没有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点击提问,说说你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一起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