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 提供的服务
如下图:
h1(计算机)上有一个数据被分成了4个数据报,h1和h2之间通过多个路由器连接。网络层负责将数据报传送到目的地(也不保证顺序).也就是选择往哪个路由(节点)发。
丢包重传不归网络层管理。

1.1 分层的作用
有利于排错,比如网络通了,但网页访问不了;那就是网站的问题
1.2 发送数据过程
如下图:
- 交换机是在数据链路层的
- 集线器是和网线一样,在物理层的。
- 理由器是在网络层

1.3 网络层的两种服务
虚电路

数据报


对比

1.4 中间设备
现在的网关就是路由器的接口
二 网络层四个协议

2.1 ARP协议
只能是解析本网段的ip
ARP欺骗
在别的计算机询问某个ip的mac地址时,骗它自己就是那个ip。甚至可能伪装成路由器的ip,控制上外网的权利

2.2 ICMP检测命令
ping
ttl(生命周期):表示一个数据包还剩下的生存时间,过一个路由器ttl就减一。一旦ttl=0,该数据包就会销毁。防止循环发送
命令:ping /?
目标地址不可达和请求超时不一样
pathping
跟踪数据包路径 计算丢包情况
三 IP数据包
3.1 结构


固定部分有5行,每行32位,即4个字节。一共20个字节
版本
用来表示TCP/IP协议的版本 V4 V6
区分服务
Windows 2008上 gpedit.msc可以配置
数据包分片

标志

片偏移

首部校验和

四 网络通畅
数据包有去有回
4.1 路由器配置
- 一个路由器肯定至少连着
两个网段,所以会有对应的ip地址 - 希望路由器a到f,但配置时。我们不需要配置a到f到全路径,
而是用以下顺序:告诉a到f的下一跳是b,然后告诉b到f的下一跳是c… - 需要两边都通,不能只配置一边
- a到f能通,并不表示a到d或a到c能通。完全
看路由器上的路由表(当然a到b肯定可以通,因为两个路由器之间存在同一个网段,属于直连)

静态路由
需要管理员告诉路由器所有没有直连的网络下一跳给谁
缺点
- 适合于小型网络,不能自动调整路由
负载均衡

4.2 动态路由
有许多协议
rip协议
周期性更新路由表,30s一次更新路由信息(例如b没接收到a,便判定b路由挂了,也就会广播给邻居路由到a的路径没了)。最大跳数:15
OSPF
- 开放式,各家路由都支持
- 度量值:带宽。支持多区域
- 触发式更新
- 3个表。邻居表(心跳请求)、链路状态表(互相交换信息,知道每个路由器的邻居是谁)

划分区域
不然所有的路由器都交换信息,太多了,不可能
特点
BGP



特点
五 IP地址
5.1 层次化IP地址

网络地址
主机地址不能全为0(表示一个网段)或全为1(广播)
通过第一个字节,我们就可以知道ip地址的类型。然后得出哪几位是网络id(所以不用自己输入子网掩码)

特殊的地址

5.2 子网掩码
如果目的地和发送地的ip和子网掩码作与运算后的值相等,则表示在同一网段。数据报不会发送给网关。
作用

5.3 子网划分
分成2个子网段


子网掩码怎么配?
分成4个网段

分成8个网段

点到点的子网掩码
最好是252(6个1)还剩
变长子网划分
5.4 超网

一般可以除以4,通过余数来判断
六 NAT

来源:CSDN
作者:ycCoding
链接:https://blog.csdn.net/m0_38060977/article/details/1038994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