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做法为人所不齿,结果自然是威信扫地(要么你当初就不要收留他,既然当时敢冒风险收留, 那为何不能再冒风险让他逃走,非要逼其自杀?到了这种朝不保夕的程度了,还放不下自己的臭架子,其平日的为人就可想而知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抢夺天下。所谓的春秋无义战,就是说谁有实力谁就拥有大片土地,谁就有话语权。 那么,争夺这些靠什么?说白了,就是靠人才。所以说,那时抢夺人才,是第一要务。留住人才,就留住了根本。 人才在那个时期,可是个香饽饽,的确是达到“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地步。所以那时候的人才交流很频繁,今天在这个国家服务,明天到那个国家做官,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杀功臣这一类的事情,发生的很少,主要是列国竞争,一旦杀功臣,就无法吸引人才前来效力。 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也继承了这个传统。都说秦始皇是个暴君,但却鲜见他诛杀功臣的记录。 但是在汉朝,和过去就不一样了,有什么不一样的?国情不一样。过去是好多国家都在招揽人才,都想为我所用。 现在国家统一了,人才在某些方面来说,却成了一个不稳定因素,成了国家的动乱之源。为何出现这种情况?这和汉高祖刘邦的出身有关系。 刘邦的出身,虽然不是贫民,但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这点他和项羽没法比。项羽不管怎么说,是出生于楚国的贵族阶层,如果他得了天下,在世人眼中,那是天经地义的。 但现刘邦始终担心,如果有能力的人心怀异志,抢夺自己的天下怎么办?你一介百姓能坐天下,我们为何不可? 果然,汉朝建立以后,第一个被逼谋反的是燕王臧荼,但很快被剿灭。那接下来的诸异姓王呢?刘邦就不放心了,生怕他们都效仿,那大汉江山岂不岌岌可危? 所以当有人秘奏,韩信要谋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