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机

win10 64位专业版系统 笔记本计算机中 VMware WorkStation 15.5 Pro 中安装CentOS8

梦想的初衷 提交于 2020-03-04 00:10:52
安装:   ①打开VMware,点击创建新的虚拟机      ②如下界面选择自定义,下一步      ③直接下一步      ④选择安装光盘映像文件,在浏览中选择自己下载的映像文件   下一步      ⑤个性化设置自由设置,注意牢记密码,下一步      ⑥虚拟机名称和安装位置自定义即可,下一步      ⑦默认即可,下一步      ⑧内存建议调为2GB,计算机性能优越的可适当提高,下一步      ⑨默认即可,下一步      ⑩默认即可,下一步      ⑾默认即可,下一步      ⑿默认即可,下一步      ⒀默认配置,下一步      ⒁默认即可,下一步      ⒂取消勾选创建后开启次虚拟机,下一步      ⒃点击开启此虚拟机      ⒄部分计算机会出现如下提示      ⒅解决如下   计算机重启进入BIOS,找到 Intel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回车键改为   Enable,保存退出重启即可。   ⒆再次打开VMware,找到刚才安装的虚拟机,点击开启此虚拟机      卡在如上界面则需要进行如下设置   先关闭虚拟机,打开“编辑虚拟机设置”,按如下图操作,完成设置   再次 开启虚拟机      ⒇ 点击开启此虚拟机后出现如下安装界面   (60秒检查也可直接跳过检查直接安装)         开始安装,可以选择中文语言安装

OpenStack入门——理论篇(二):OpenStack的节点类型和架构(含登录的仪表板界面示例)

旧城冷巷雨未停 提交于 2020-03-03 23:32:12
OpenStack入门——理论篇(二):OpenStack的节点类型和架构(含仪表板界面示例) 前言 ​ 看了网上的一些博客对OpenStack架构的描述,大部分都是将官网的架构图截取下来(还是纯英文文字描述的图片)或者直接将描述翻译为中文直接复制粘贴过来了。如果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或许是有字天书了。所以笔者先前的一篇文章是介绍了关于OpenStack的基础知识和核心的组件服务。而本文先从OpenStack部署的节点结构描述,再来对其整体架构进行阐述。 一、OpenStack节点类型 ​ 在介绍OpenStack的节点类型之前我们先对OpenStack做一些知识补充。 ​ OpenStack是适用于所有类型云的开源云计算平台,其目标是易于实现,可大规模扩展且功能丰富。 ​ OpenStack是通过一组互相关联的服务组件提供IaaS(基础设施即 服务)解决方案。我们在实验环境或生产环境中部署OpenStack实践之前,都需要对其各种类型的节点及对应安装的服务有所了解。 ​ OpenStack的节点类型有以下四个类型: 控制节点; 网络节点: 计算节点; 存储节点; 下面我们对这四个节点类型注意介绍。 1.1 OpenStack的控制节点 ​ 控制节点包括了管理支持服务、基础管理服务和扩展管理服务。 1.1.1管理支持服务(底层) ​ 相对于OpenStack而言

云计算之OpenStack入门专业术语解释

孤者浪人 提交于 2020-03-03 23:13:11
云计算之OpenStack入门专业术语解释 前言 ​ 前面的三篇文章我们介绍了有关云计算的基础概念、OpenStack定义、概念、部署节点类型以及架构。这里笔者将列出云计算和OpenStack相关的一部分专业术语,因为考虑到先前讲解的内容中涉及到一些专业名词,可能对读者有些理解上的困扰,也方便之后去深入学习研究OpenStack,以及云计算的其他内容。 专业术语及名词清单(将会持续更新) 1、并行计算 ​ 或者称作平行计算,是相对于串行计算而言的一种计算机计算算法。 ​ 并行计算指同时使用多种计算资源解决计算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计算机系统计算速度和处理能力;该算法基本的思想就是将问题分解为多个部分,然后每一个部分由一个独立的处理机来处理。 2、解耦和耦合度 ​ 解耦是一种思想,也是处理复杂事务的方法之一,一般在开发程序和架构设计上提及地比较多。例如,开发程序员一般在开发一个项目的时候,需要写多个功能,每个功能与其他功能直接可能还有一定的联系,如果将这些功能代码写在一个文件中,一方面文件篇幅过长,且不方便命名,另一方面就是后期出现问题时难以定位以及进行维护工作。所以,大部分对于复杂的应用程序开发都会将这些功能模块的代码进行多文件编写,使之既互补干扰内部代码,又可以互相有联系。架构设计也是如此,讲一个复杂的架构进行多元化多模块细分,层层设计,布局。这种处理方法或思想我们就将之称为解耦。

docker介绍

那年仲夏 提交于 2020-03-03 23:06:03
初识docker: 以下为学习docker的记录 在主机时代比拼的是服务器的物理性能的强弱,cpu的计算能力,linpack等,那么在云时代,最看重的就是凭借虚拟化技术所构建的集群处理能力。 docker是基于go语言实现的开源容器项目,诞生于2013年初,发起者是dotCloud公司。目前已经有80多个相关的开源组件项目,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docker项目已经加入Linux基金会,遵循Apache2.0协议,全部凯源代码均在https://github.com/docker 项目仓库进行维护。 docker的构想是要实现“Build,Ship and Run Any App,Anywhere”,通过对应用的封装(Packaging)、分发(Distribution)、部署(Deployment)、运行(Runtime)生命周期进行管理,达到应用的一次封装,到处运行。 优势 1、更快速的交付和部署 2、更高效的资源利用 3、更轻松的迁移和扩展 4、更简单的更新管理 docker和虚拟机比较 传统方式是在硬件层面实现虚拟化,需要有额外的虚拟机管理应用和虚拟机操作系统。Docker容器是在操作系统层面上实现虚拟化,直接复用本地主机操作系统,更加轻量级。 虚拟化技术分为 基于硬件的虚拟化 基于软件的虚拟化 完全虚拟化——模拟完整的底层硬件环境和特权指令的执行过程

JVM内存模型基础

狂风中的少年 提交于 2020-03-03 15:24:18
1. JVM 线程私有内存 : 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 Register):保留当前线程执行方法 Java虚拟机栈(JVM Stack):方法的栈帧 本地方法栈(Native Method Stack):存储native方法信息 多线程共享内存 : 堆(Heap):存储对象和数组 方法区(Method Area):存储类结构/常量/静态变量,运行时常量池:属于方法区 1.1. 程序计数器 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 Register)是一块较小的内存空间,它可以看做是当前线程所执行的字节码的 行号指示器 。在虚拟机的概念模型里(仅是概念模型,各种虚拟机可能会通过一些更高效的方式去实现),字节码解释器工作时就是通过改变这个计数器的值来选取下一条需要执行的字节码指令,分支、循环、跳转、异常处理、线程恢复等基础功能都需要依赖这个计数器来完成。 1.2. Heap Java 堆(Java Heap)是Java 虚拟机所管理的内存中最大一块。Java 堆是被所有线程共享的一块内存区域,在虚拟机启动时创建。此内存区域用来 存放对象实例 ,几乎所有的对象实例都在这里分配内存,垃圾回收器也主要在堆内工作。 java堆: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 老年代进行fullGC: 或者使用system.gc 老年代满后 java heap详解 java性能调优的目的 :

Ubunbu虚拟机配置NAT网络—开启SSH服务—远程连接测试(Putty)

我是研究僧i 提交于 2020-03-03 15:20:09
Ubuntu开启SSH服务后,就可以进行远程连接,进行远程访问操作,当做一台模拟的服务器使用。 部署环境 主机:Windows10系统 Anaconda Pycharm2018.03 虚拟机:Ubuntu 18.04 网络测试工具:putty-64bit-0.73 设置虚拟机NAT网络 虚拟机设置NAT网络,virtualbox默认没有安装nat网络,需要先自己手动配置, 虚拟机全局设置里面进行设置,具体步骤参考以下网址: https://jingyan.baidu.com/article/a3f121e4850c98fc9052bb97.html 开启虚拟机SSH服务 安装SSH服务,使用命令:sudo apt-get install openssh-server sudo ps -e | grep ssh来查看,如果返回的结果是“xxxx? 00:00:00 sshd”,代表服务开启 使用命令来启动ssh服务: sudo /etc/init.d/ssh start: sudo service ssh status 查看服务状态 sudo service ssh stop 关闭服务: sudo service ssh restart 重启服务 具体参考:https://www.cnblogs.com/jiarenanhao/p/9938280.html

开放虚拟化格式(Open Virtualization Format)

孤人 提交于 2020-03-03 13:35:06
今天,虚拟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而不同的虚拟化平台( VMware 、 Xen 、 KVM 等等)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不同的虚拟化平台支持不同的虚拟化格式,他们之间往往是不兼容的,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将虚拟机在不同的虚拟化平台之间封装和分发的标准方法。因此 VMware 和虚拟化领域的其它先驱创建了 Open Virtualization Format ,一种平台独立的、高效、可扩展的虚拟机封装和分发格式。 通过 OVF ,可以高效、灵活、安全地分发企业软件,可以实现虚拟机在不同的虚拟化平台之间转移,从而为客户提供相对的平台独立性和供应商独立性,客户完全可以将一个 OVF 格式的虚拟机部署到另一个虚拟化平台上。 OVF 将大大增强虚拟化使用体验,通过 OVF 提供的便携性,平台独立性,核实,签字,版本控制和授权功能,您可以: 精简安装方式,提高用户体验; 提供虚拟化平台独立性和灵活性; 更容易地创建复杂的多层服务; 通过便携式虚拟机高效地分发企业软件; 提供特定平台的增强能力,通过可扩展性,更容易采用虚拟化的先进技术; OVF 的 Key Features : 对发布的优化 : OVF 能够提供 虚拟应用 ( virtual appliances )的可移植性发布。 OVF 支持格式压缩以提高传输效率,同时提供工业标准的内容检查和完整性检查

十次方:超详细的小微企业云计算服务器配置搭建方案

狂风中的少年 提交于 2020-03-03 08:33:12
对于个人或刚成立的小微企业来说,搭建一个云计算平台是一件不太容易实现的事情,小微企业云计算服务器该怎么配置搭建?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下这篇文章,希望能够给予一些启发与参考。 需求分析 满足 60 个以内的终端用户(使用场合为办公、教学、多媒体阅览、门柜业务、家庭等),允许适度的不可用,要求满足若干个员工(如财务人员、老板)的高安全性。我们设计了单机和双机两种方案,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 单机方案结构简单、成本低,建设和运维容易,适合对可用性要求不高的场合,如教学、家庭、小公司办公等;而双机能确保很高的可用性,但是架构稍微复杂,成本增加倒是不多。 系统设计 采用 Windows 的远程桌面服务,每个用户只能看到自己主目录中的资料。对于要求数据高度安全性的用户,给其分配虚拟机或者容器,以达到完全与他人隔离的目的。 1、单机方案 为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我们在物理上采用了四级存储子系统(见图 1)。   图 1 单机方案 首先用一块 120GB 的固态盘安装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静态的配置文件,投入运行后开启写保护,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系统,病毒、断电、误删文件等都不会破坏系统,从而确保机器总能正常运行。 其次采用两块 250GB 的固态盘做成 RAID1(通过硬阵列卡或者软阵列来设置),有效存储容量是 250GB,然后再与 2TB 的机械硬盘做成存储池

JVM类加载

心已入冬 提交于 2020-03-03 07:55:19
类加载机制 类从被加载到虚拟机内存开始,到卸载出内初为止,它的整个生命周期:加载(Loading)、验证(Verification)、准备(Preparation)、解析(Resolution)、初始化(Initialization)、使用(Using)和卸载(Unloading)7个阶段。其中验证、准备、解析3个部分统称为链接(Linking) 初始化 :5种情况 1,遇到new、getstatic、putstatic和invokestatic这4个字节码指令时,如果类没有进行过初始化,则需要先触发其初始化 2,使用java.lang.reflect包的方法对类进行反射调用 3,当初始化一个类,如果发现其父类没有进行过初始化,则需要先触发其父类的初始化。 4,当虚拟机启动时,需要启动一个主类,虚拟机先初始化其主类 5,当使用JDK1.7的动态语言支持时,如果一个java.lang.invoke.MethodHandle实例最后解析结果Ref_getStatic、REF_getStatic、REF_putStatic、REF_invokeStatic的方法句柄,这个方法对应类没有初始化,则需先进行初始化。 加载阶段: 1,通过一个类的全限定名来获取定义此类的二进制自己流 2,将静态存储结构转换为方法区运行时数据结构 3,再内存中生成一个java.lang.Class对象

Redis(1)

妖精的绣舞 提交于 2020-03-03 05:31:31
1 性能测试 测试环境: RHEL 6.3 / HP Gen8 Server/ 2 * Intel Xeon 2.00GHz(6 core) / 64G DDR3 memory / 300G RAID-1 SATA / 1 master(writ AOF), 1 slave(write AOF & RDB) 数据准备: 预加载两千万条数据,占用10G内存。 测试工具:自带的redis-benchmark,默认只是基于一个很小的数据集进行测试,调整命令行参数如下,就可以开100条线程(默认50),SET 1千万次(key在0-1千万间随机),key长21字节,value长256字节的数据。 1 redis-benchmark -t SET -c 100 -n 10000000 -r 10000000 -d 256 测试结果(QPS): 1.SET:4.5万, 2.GET:6万 , 3.INCR:6万, 4.真实混合场景: 2.5万SET & 3万GET 单条客户端线程时6千TPS,50与100条客户端线程差别不大,200条时会略多。 Get/Set操作,经过了LAN,延时也只有1毫秒左右,可以反复放心调用,不用像调用REST接口和访问数据库那样,每多一次外部访问都心痛。 资源监控: 1.CPU: 占了一个处理器的100%,总CPU是4%(因为总共有2CPU 6核 超线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