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层

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传输基本单位、设备、协议以及地址表达

拜拜、爱过 提交于 2019-11-29 23:36:49
名称 传输基本单位 设备 协议 地址表达 应用层 数据 应用程序 HTTP、SMTP、POP3、TELNET、SNMP、FTP、DHCP、TFTP、 域名地址 传输层 数据段 进程、端口 TCP、UDP 进程的端口号 网络层 数据包 路由器、防火墙 IP、ICMP、IGMP、ARP、RIP、OSPF IP地址 数据链路层 帧 网卡、网桥、交换机 802.3、802.11、HDLC、PPP MAC地址 物理层 比特 集成器、中继器、网线 v.24、v.35、RS232、RS485 注: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POP3:邮局协议 TELNET:远程登陆服务的标准协议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FTP:文本传输协议 DHCP:动态主机设置协议 TFTP:简单文件传输协议 TCP:传输控制协议 UDP:用户数据包协议 ICMP:控制报文协议 IGMP:网络组管理协议 ARP:地址解析协议 RIP:路由信息协议 OSPF: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内部网关协议 802.3:以太网协议 802.11:无线局域网络制定的标准 HDLC:高级数据链路封装协议 PPP:点到点协议 v.24、v.35、RS232、RS485:定义物理层的接线标准。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Hero-Bin/p/11539647.html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协议族0.0

走远了吗. 提交于 2019-11-29 22:25:02
---恢复内容开始--- OSI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 表示层>>>应用层。 1、物理层: 物理层提供用于建立、保持和断开物理接口的条件,以保证比特流的透明传输。 2、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主要负责数据链路的建立维持和拆除,并在两个相邻节点的线路上,将网络层传送下来的信息包组成帧传送,每一帧包括数据和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 数据链路层的作用:定义物理源地址和物理目的地址。定义网络拓扑结构。定义帧的顺序控制,流量控制,面向连接或非连接的通讯类型。 3、网络层: 网络层功能包括定义逻辑源地址和逻辑目的地址,提供寻址的方法,连接不同的数据链路层等。 4、传输层: 传输层可以为主机应用程序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或不可靠的通讯服务。传输层对上层屏蔽下层网络的细节,保证通信的质量,消除通信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进行流量控制,以及对分散到达的包的顺序进行重新排序等。 5、会话层: 会话层的任务就是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以组织并协商两个表示层进程之间的会话,并管理他们之间的数据交换。 6、表示层: 表示层处于OSI模型的第六层,它就是为不同的通信系统制订一种相互都能理解的通信语言标准。 7、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由用户终端的应用软件构成,如我们常见的Telnet、FTP、SNMP等协议都是属于应用层的协议。 ---恢复内容结束--- 来源:

存储双活

二次信任 提交于 2019-11-29 21:23:01
咱们中国的灾备方案分为六级,六级为最高级,所谓的六级就是当灾难发生后保证数据的零丢失。这世界本来就是无常的,出点意外实在是太常见了,保证数据零丢失!这并不容易实现。 小到人为的误操作,大到地震,这都有很大的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即使这些外在的风险都没有,那么存储是存储在物理介质上的,物理介质也有使用寿命,也会慢慢老化。 如果痛苦、尴尬再所难免,我们最好有所准备----------《次第花开》 如果将其类比到技术领域的话,这句话我想应该这么说: 意外再所难免,一个设备总是不靠谱的,我们最好准备两个或两个以上以应对意外的发生,有人称这种方式为备份,又因其工作模式的不同,又衍生出了主备、互为主备(主主)、双活、这些概念。 如果将其类比存储领域的话,这句就再应该这么说: 意外再所难免,一个设备总是不靠谱的,我们最好准备两个或两个以上以应对意外的发生。 意外再所难免,数据存储到一个地区是不靠谱的,我们最好异地存储数据。 主备就是两个设备,一个设备干活,另一个设备不干活,不干活的那个设备盯着干活的那个设备,当干活的那个设备挂了,不干活的那个立马就顶上。如果不干活的那个挂了,干活的那个并不改变自身的工作状态。 主备就是两个设备一起干活,两个设备相互盯着,无论哪一个死了,另一个都能自动顶上。 双活我理解就是主备。 我们来举几个栗子: 重要的组织,比如医院、银行,买网络设备总是一买就买俩,为什么

TCP/IP协议基础知识

£可爱£侵袭症+ 提交于 2019-11-29 21:07:22
1. TCP/IP协议分层模型 1. TCP/IP协议分层模型主要分为四层: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以及网络接口层。 (1)网络接口层:相当于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指底层实现数据传输的硬件设备。 (2)网络层:相当于OSI模型中的网络层,基于IP地址进行数据发送。(IP协议是一种面向无连接类型的分组交换协议,不具备数据重发的能力,即使数据未能成功到达目标地址也不会重发,其无法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 (3)传输层:相当于OSI模型中的传输层,一台计算机通常会同时运行多个应用程序,因此必须分清两台计算机之间是哪两个应用程序之间在进行通信。TCP协议中通过端口号来进行区分识别。(TCP协议是一种面向有连接的传输层协议,保证通信主机之间的数据可达)。 (4)应用层:相当于OSI模型中的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这三层协议在TCP/IP模型中全部集中到了应用程序中进行实现(网络层和传输层由操作系统实现)。 2. TCP/IP协议通信示例 1. 数据包首部:每经过TCP/IP模型中的一层协议处理,都会在数据首部加上一个首部信息,该信息中包含了协议的对数据一些处理方式。过程如下 (1)发送端发送数据后,首先经过应用层协议处理(比如http协议),就在数据的首部添加上应用层协议的首部信息; (2)然后经过传输层,传输层中的TCP协议对数据进行处理,并添加上TCP协议的首部信息。 (3

TCP/IP学习——IP协议基础

白昼怎懂夜的黑 提交于 2019-11-29 19:12:10
1. IP协议基础知识 ip协议对应OSI参考模型中的网络层,网络层主要功能是实现终端主机节点之间的通信,也就是点对点通信,而网络层的下一层——数据链路层是负责在同一段数据链路上节点之间的数据包传递,但是如果需要经过多段或者多种数据链路实现两个主机节点之间的通信,就需要网络层来实现。(准确来说,主机应该是只有IP地址但不进行路由控制的设备,而路由器则是既有IP地址又能进行路由控制,节点是主机与路由器的统称) 也就是说,数据链路层提供了两个直连节点之间的通信能力,但如果两个节点之间的通信需要经过多个节点,也就是说两个节点之间是间接连接的话,就需要网络层协议来进行处理实现通信。 IP主要有三大功能模块,分别是IP寻址、路由、IP分包与组包 2. IP地址基础知识 1. 网络通信中,每个节点都必须有能够唯一标示自己的识别码——地址,比如在数据链路层采用MAC地址来进行寻址,而网络层IP采用的则是IP地址,使用TCP/IP通信的每个节点都必须有自己的IP地址。因此,IP地址时TCP/IP通信的基石。 2. IP地址的形式(IPv4):IP地址由32位二进制码表示,但不方便人类识别记忆,所以通常见到的IP地址都是将二进制码转换后的(将IP地址的二进制码每8位一组转换为十进制数字,并且在每一组之间加上“.”),比如 3. 路由控制 1. 发送数据包是使用的地址是网络层地址,也就是IP地址

TCP/IP协议分层详解

有些话、适合烂在心里 提交于 2019-11-29 19:08:54
TCP/IP协议分层详解 目录 TCP/IP 和 ISO/OSI TCP/IP分层模型 数据的封装与分用 其他相关概念 TCP/IP 通信传输流 负责传输的 IP 协议 正文 回到顶部 TCP/IP 和 ISO/OSI      ISO/OSI模型,即开放式通信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为网络的标准框架,简称OSI。   TCP/IP协议模型(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包含了一系列构成互联网基础的网络协议,是Internet的核心协议,通过20多年的发展已日渐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中,目前已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TCP/IP协议簇是一组不同层次上的多个协议的组合,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四层协议系统,与OSI的七层模型相对应。 回到顶部 TCP/IP分层模型    应用层   应用层决定了向用户提供应用服务时通信的活动。|| 应用层负责处理特定的应用程序细节。   TCP/IP 协议族内预存了各类通用的应用服务。比如,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和 DNS(Domain Name System,域 名系统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我的未来我决定 提交于 2019-11-29 16:05:33
1,TCP/IP , OSI,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以及各层协议 TCP/IP分层(4层) :网络接口层、网际层、运输层、应用层。 OSI分层 (7层)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五层协议 (5层)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 每一层的协议如下 : 物理层:RJ45、CLOCK、IEEE802.3 (中继器,集线器,网关) 数据链路:PPP、FR、HDLC、VLAN、MAC (网桥,交换机) 网络层:IP、ICMP、ARP、RARP、OSPF、IPX、RIP、IGRP、 (路由器) 传输层:TCP、UDP、SPX 会话层:NFS、SQL、NETBIOS、RPC 表示层:JPEG、MPEG、ASII 应用层:FTP、DNS、Telnet、SMTP、HTTP、WWW、NFS 每一层的作用如下 : 物理层: 通过媒介传输比特,确定机械及电气规范(比特Bit) 数据链路层 :将比特组装成帧和点到点的传递(帧Frame) 网络层 :负责数据包从源到宿的传递和网际互连(包PackeT) 传输层 :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报文传递和错误恢复(段Segment) 会话层 :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会话协议数据单元SPDU) 表示层 :对数据进行翻译、加密和压缩(表示协议数据单元PPDU) 应用层 :允许访问OSI环境的手段(应用协议数据单元APDU)

Linux网络基础

懵懂的女人 提交于 2019-11-29 14:03:36
**计算机网络:**通过各种不同的通信设备和线材介质将处于不同地理位置且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然后通过成熟完善的网络软件体系如网络协议(TCP/IP)或网络操作系统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网桥:位于OSI模型的数据链路层,作用是减少集线器因共享和半双工性引发的网络冲突问题网桥的性能比集线器更好,因为网桥能够基于MAC地址进行数据链路层选路,能够基于 学习构造MAC地址表,对MAC地址进行控制与过滤,所以网桥可以基于MAC地址进行选路,比集线器性能更好,将冲突域划分的更小,转发行能比集线器更高。但同样是不能隔离广播,所以不能让网桥形成闭合的环路。 网桥MAC地址自学习:在网桥的接口上记录数据报文的源MAC地址,来完成整个MAC地址表的构建。 OSI开放式七层模型: 1.物理层: 物理媒介,网络线缆,利用一些物理媒体,如双绞线、同轴电缆等,但具体的物理媒体并不在OSI的7层之内,有人把物理媒体当做第0层,物理层的任务就是为它的上一层提供一个物理连接,以及它们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过程特性,物理层的协议产生并检测电压以便发送和接收携带数据的信号。物理层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比特流进行传输。在你的桌面P C 上插入网络接口卡,你就建立了计算机连网的基础。尽管物理层不提供纠错服务,但它能够设定数据传输速率并监测数据出错率。 (物理设备) 2.数据链路层:

OSI七层协议介绍

心已入冬 提交于 2019-11-29 11:23:54
数据链路层包括了硬件接口和协议ARP,RARP,这两个协议主要是用来建立送到物理层上的信息和接收从物理层上传来的信息。 网络层中的协议主要有IP,ICMP,IGMP等,由于它包含了IP协议模块,所以它是所有机遇TCP/IP协议网络的核心。在网络层中,IP模块完成大部分功能。ICMP和IGMP以及其他支持IP的协议帮助IP完成特定的任务,如传输差错控制信息以及主机/路由器之间的控制电文等。网络层掌管着网络中主机间的信息传输。 传输层上的主要协议是TCP和UDP。正如网络层控制着主机之间的数据传递,传输层控制着那些将要进入网络层的数据。两个协议就是它管理这些数据的两种方式:TCP是一个基于连接的协议(还记得我们在网络基础中讲到的关于面向连接的服务和面向无连接服务的概念吗?忘了的话,去看看);UDP则是面向无连接服务的管理方式的协议。 应用层位于协议栈的顶端,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应用了。上面的协议当然也是为了这些应用而设计的,具体说来一些常用的协议功能如下: Telnet:提供远程登录(终端仿真)服务。 FTP :提供应用级的文件传输服务,说的简单明了点就是远程文件访问等等服务; SMTP:电子邮件协议。 TFTP:提供小而简单的文件传输服务,实际上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是对FTP的一种替换(在文件特别小并且仅有传输需求的时候)。 SNT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DNS:域名解析服务

network-- 网络模型

可紊 提交于 2019-11-29 04:56:58
1、层级 1-1、OSI分层模型是七层 1-2、TCP/IP分层模型是四层 大学学习的是五层网络模型(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而书籍已明确说明了为方便教学而设计 2、七层网络模型 从高到低分别是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现实生活并没有采用这个模型,但具有一些参考意义,不作为详细了解,实际应用中而是采用TCP/IP模型。 3、TCP/IP四层模型 从高到低分别是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 3-1、链路层 协作IP数据在已有网络介质传输 协议:ARP、RARP 3-2、传输层 负责端到端的通信服务 协议:TCP、UDP 3-3、网络层 负责数据的包装、寻址和路由 协议:IP协议、ICMP协议(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 3-4、应用层 结合接口号,处理应用程序通信细节 协议:FTP(文件传输协议)、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SMTP(邮件传输协议)、DNS等 总结: 来源: https://blog.csdn.net/qq_39228454/article/details/100526548